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边城读后感

2025/10/1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边城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读后感 篇2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边城读后感 篇3

轻轻翻开书页,“溪边有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15年,迎来了她对爱情的抉择,大老二老都喜欢翠翠,可大老的殒命却弄得物是人非: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之后的一场暴风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详。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可悲剧就是这样,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可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作者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祖父清贫的生活,然而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然与乡人的和谐,单纯的生活,自然的民风,善良的本性……或许是秀美的景色,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丝丝忧伤的情怀。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清澈蜿蜒的河水,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黄昏中的群岚,融化了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一座沉默质朴的城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在诉说着翠翠的命运。让人发自内心的对翠翠表示同情。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坎坷辛苦,却永远也会不了头。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勇敢的面对,总能遇见胜利的曙光,或许能在逆境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就如霍金在病痛中学习,海伦凯勒在黑暗中生存,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舞蹈!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得在江畔一人地独自地痴痴盼想。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那个人也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读后感 篇4

边城,原就是一个叫茶峒的小镇。那里就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所描述的地方。小巷、石板路、吊脚楼、背篓以及酉水山歌,真的就是天籁野趣,情韵无限。

在长长的旅途中,从凤凰到茶峒,我有过一刹那恍惚,仿佛置身于沈从文文集里。整个湘西,也就就是装在先生心头的一本书吧。就在漫长的旅程使人寂寞时,边城茶峒出此刻视野——仍然古旧的老街,仿佛连时光也就是静止的。

穿过一个洞门,进入小镇。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在小镇里徜徉,沿着青石板的路顺坡而下,不知不觉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从文先生手书的“边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洁白的雕塑。她,就就是那个摆渡女孩翠翠了。先生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图景里永恒的风景了。风景里头就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守候。

一艘游轮带我们上了翠翠岛。岛上杨柳依依,花木环抱,奇石嶙峋。最引人注目的还就是那个美丽忧郁的翠翠塑像,眼神忧伤,长辫子在身后垂着,脚边依着一条狗。等待?等待。这么多年了,那个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就是没有回来。

《边城》里的文字就是鲜活的.,处处就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就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地忧伤,总就是会触及到某根脆弱的心弦。

接下来我们登上一艘小船顺流漂下。水面很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巨大的两架水车靠在岸边,缓缓转动着。这样的寂静里,仿佛能隔着一条江听到水车转动时的吱呀声。

坐在船上,看见水边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里起起落落。还有水边洗发的姑娘,那柔柔的长长黑发散在水里,绸缎般光滑地飘摇。经过拉拉渡口时,看见空中横着一道铁索,横贯船舱。不需用桨,只需拉这铁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见水边的吊角楼,一一呈现出陈旧的古色,有些斑驳。底下就是石头堆积的台子。但就是大多就是改造的,多不见当年风情,自就是比不得凤凰。

在这静静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环抱,岸上的人背着背篓在山道上匆匆回到,听船桨有节奏地激起水波。什么也不需想,这样的时刻,已就是灵魂最为沉静的回归。

边城读后感 篇5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然而就是那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但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命的真谛。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观音一样的女孩,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把她带到很远的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她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轻声诉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些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