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城南旧事》有感

2025/10/1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城南旧事》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1

人们常说,文学是时代的反映。那么乱世在作家笔下就常常表现为一种奔腾激荡的大江大河。虽然也有沈从文先生笔下远离了乱世尘嚣的《边城》里最最纯粹的爱情等待。然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却依旧是郭沫若笔下奔腾的天狗和涅槃的凤凰。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在历史、政治、文化的大激荡上,个体之为人最细腻的那部分喜怒哀乐便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就好像巨浪拍打过后,沿岸上仅存的三两个水滴一样,轻而易举的被忽略掉了。

这本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追忆之作《城南旧事》却通过另一种视角,即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稚嫩的双眼带领读者重新走过那个往昔乱世,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个个侧面。

在那里烽火狼烟将被隐去,一群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逐渐登场,他们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的各种喜怒哀乐将逐渐清晰。这里没有大江大河的奔腾激荡,岁月只不过是城南老街巷里一条缓缓淌过的清澈小溪。

儿童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林英子来说,她眼中的世界不过是北平城南的一方土地,那里有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胡同边上空地里的荒草丛,沐着冬阳悠闲而来的运煤驼队,还有偶尔得了父母恩准可以去逛一逛的热闹街市,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的生活好像不受乱世控制的世外桃源一样。至少外面的风雨激荡,她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然而我们并不能说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

就像《论语·先进》曾皙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志向一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许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唱着歌的世界才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

胡适先生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取人格。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正是同样的道理,童年虽然在乱世中度过的,但是回忆并不一定要承担起书写乱世的义务。文字在这里抛弃了它惯常地被赋予了书写时代的责任,仅仅只是一个人回忆她童年的愚爱而神圣。

构成《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被逼着学唱曲的妞儿、惠安馆疯子秀贞、骑着驴回乡下的宋妈、不理人的德先叔和斜着嘴笑的兰姨娘,还有草丛里的偷儿、爱喝酒的善良爸爸。

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或多或少地被当时所处的乱世影响着、改变着,甚至我们可以说他们最后的悲剧都是根植于时代和社会的症结。然而在儿童视角的叙事当中,时代背景仅只是作为一个人背后存在的,甚至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和抹去。

对于宋妈失去一双儿女的悲剧,英子骂的是宋妈的丈夫。她说:“宋妈为什么要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对于荒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大人们抱怨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英子却念念不忘曾经约好的“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中的细节尤其值得注意。第一个故事惠安馆的结尾:妞儿跟着***妈秀贞在大雨的夜里赶去坐出城的火车。对于她们的结局究竟如何,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与想象的空间。但我们却可以根据书中一些记载来简单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情状。

书中是这样讲的:

英子在半睡半醒当中听到妈妈和宋妈的一番对话。妈妈还在哭。宋妈说:“可也真怪事,她怎么能一拐就拐了俩孩子走呢?咱们要是晚回来一步,英子就能追上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唉!那火车,俩人一块,唉!我就说妞儿人家长得俊是俊,就是有点薄相。”

“别说了,宋妈。我是听一回心惊一回。妞儿的衣服呢?”

“鸡笼子上仍的那两件吗?我已经烧了。”

“在哪儿烧的?”

“我就在铁道旁边烧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唉!”

两个人唉声叹气,停了一会儿没有说话。

时代的症结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但是作者没有明确的去说,而是用一个模糊的结尾为人物留下了最后一丝温情。

《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以离别为结局——秀贞和妞儿在雨夜里出逃;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了;德先叔和兰姨娘一起离开了;宋妈骑着驴回乡下了,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而英子也再不是小孩儿了。

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被缩小了,人却被放大了。乱世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渐渐模糊,由湍起的大江大河倒退回记忆中流淌在北平城南的那一条清澈的小溪。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的,筛去了杂质和浑浊,也筛去人和事物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纠葛,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层。虽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有时反而更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采用儿童视角叙事形式的《城南旧事》,将故事局限在北平城南的街巷和胡同里,淡化了时代的影子。将其中的人物当成一个个个体来书写,不必是某一类人的缩影,也不必是一个个生命的符号,仅仅是用最虔诚的温情还有敬意来书写他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1988年当作者林海英女士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时,眼见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却只能怔怔地问了一句“我的城墙呢?”墙,对于一个城市的过去来说,它意味着安全。对于一个城市的现在来说,它阻碍了交流与扩张,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可能就意味着永远回不去的梦中童年。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她描述了她的童年生活。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时不时响起小贩们叫卖吆喝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芳香四溢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棉裤,西厢屋里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在文中的小英子被许许多多的人关照着,爱做劳动的妈妈,严厉的爸爸,从乡下来的宋妈……小英子不但被大家细心的关照着,还和许多人成为了好朋友,“疯子”,妞儿,兰姨娘,宋妈,蹲在地上的那个人……

可是,“疯子”妞儿母女消失,小偷朋友被抓,兰姨娘和德先叔走了,宋妈的离去,随着事情的变化,这些人都是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有的甚至是一去用不返。小英子原本快乐的童年也因此暗淡下来,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一颗小小的善良之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童真,经历了许多的事物变迁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最后,红色的花朵掉了下来结出了成熟的果实,而之前为红花托住的绿叶,枯萎、变皱、枯枝败叶,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英子的爸爸在英子小学毕业后去世了,这对英子的心灵有很大阴影。

看到这里,我的心也随着沉静下来。都说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许多趣事为童年增添了色彩。童年,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童年也会过得很快很快。我们更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利好的童年时光!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3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结束了,小英子也告别了她的童年生活,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我正处于幸福的童年中,我尤其喜欢课外阅读,每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就犹如置身在一个新世界里似的,感觉真美妙!读这本《城南旧事》也不例外,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实,是真实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北京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时光,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都令我向往;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令“我”难以割舍的情感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段落。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很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可以说,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牡丹一样鲜艳。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侵蚀了我们大脑和灵魂,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纯真的童趣,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悄然消失了。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无比珍贵而又短暂的,所以我们应该像书中的英子一样,学会珍惜友情和亲情,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也和英子一样丰富多彩,充满温暖和幸福。

这本《城南旧事》就像一缕清风吹进我的心田,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因为花儿谢了还会再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而我的童年却一去不会复返。希望“童年”这首歌在我的心中轻轻地吟唱……永远……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4

这些天,我阅读了《城南旧事》一书,我非常喜欢它。要知道一个作者要写一本能打动人心的书很难,更何况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书里更难,但作者林海音做到了。

这本书讲述了英子的生活经历和一些童年趣事,以及孩子稚嫩的想法。

这本《城南旧事》的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最喜欢的章节却是最伤感的章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可能是因为我是女孩子吧。虽然我也是性格十分豪爽的“女汉子”,谁又能想到我会被书中的一句“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打动呢?每当我看到这句话时,脑海里会很清晰地浮现出画面来,晶莹的泪珠也不知何时滳在了书上。就连我自己也奇怪,“女汉子”也会因为一句话而哭?是的,我哭了。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吧,一个情景足以让人觉得温暖,一句话也能让人落泪。

总而言之,我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也喜欢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文字。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5

我到此刻还记得暑假读完《城南旧事》这本书时的情形,我合上书后摸着书面沉思了好一会儿,就像要从书中的场景---20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的某条老胡同里走出来一样,带着不舍和伤感。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正是由于作者要使“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才让幸运的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童年时光和时代画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也宁愿沉浸其中。姑且不谈文中许多非常棒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场景刻画等等,但就“情怀”这个主题就让我感触很深。

一是悲悯的情怀。书中英子虽然是一位孩童,但从她的心理活动、对人的判断,甚至是使的小伎俩(书中《兰姨娘》篇)等等,我认为她其实就是一位成年人。作者利用英子孩子的身份,利用她的眼,表面上是表明英子眼中没有成人世界的标签,如“疯子”“贼”等,在她眼中,疯子和张家、李家的大姑娘没什么两样。实际上,我的体会是,作者要表明的就是不要有标签,才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有了悲悯的情怀,这个社会才会温暖。谁敢说拥有悲悯的情怀还分小孩和成人吗?

二是成长与离别的情怀,或许这不能称情怀。离别总是让人伤感,但是成长总伴随着离别,这是人一生中永恒的“主题”,谁也不能改变它,就像书中每个篇章的主人公到最后都会离英子而去一样。而英子也正是通过对“离别”的感悟成长了,就像文中所写的“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是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成长。

我想,读书正是有这样的意义,通过对他人的经历的了解,有自己的感悟,让心灵开花、让自己成长。这是我读《城南旧事》最深的两个感悟:要有悲悯情怀;成长有时会伴随着离别,要去珍惜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