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米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大班米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大班米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大米的来历及用处。
2、能在集体中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3、使幼儿懂得爱惜粮食,从而激发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对大米产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米粉、水、糕、粽子、汤圆、米饼、爆米花、盘子、抹布(人手一份)
2、《大米产生》的图片
3、已完成有关米及米制品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米及米制品
1、(米饭引出)这是什么?用什么做的?米从哪里来?(看图片《大米产生》)
米除了做米饭,还可以做些什么?
2、与同伴交流分享记录表
师小结:米除了煮饭,还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做甜酒酿。米除了直接做这
些食品外,还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处的食品。
3、(看教师示范)米磨成米粉,做出了什么?对了。除了糕外,你们还吃到过什么用米粉做的食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用米做成的食品好吗?
二、幼儿品尝米做的食品
1、展示各种米制品
2、幼儿品尝,并相互交流食品的味道
三、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讲述自己所吃食品的味道
四、教师小结
1、米可以做很多食品如:粽子、年糕、汤圆等,并口味都不同
2、幼儿知道要爱惜粮食,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对米有更直接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直接参与,于是我们请幼儿品尝了米制品,在品尝得过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劳动的艰辛。
大班米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结合主题《有趣的汉字》,将中国的汉字渗透到绘画教学活动中,利用绘画极大的自由度,充分挖掘绘画教学的多种形式,探索绘画工具的多种用法,使简单的纸、笔、色和操作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富有创造性,同时又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儿童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米”字格,学习折叠长方形纸成“米”字线。
2、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物体或点线作纹样,用对称的方法装饰“米”字格。
3、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范例画一张;“米”字一张;教师操作材料一份;蜡笔、白纸幼儿人手一份;
2、课前让幼儿初步了解对称的含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字?(出示“米”字)
这个“米”字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它把自己藏到了图画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很快地把它找出来。
这里大大的“米”字把纸分成了一格一格,我们把它叫做“米”字格。
2、教师示范讲解。
(1)教师讲解“米”字形的折法。
师:那这“米”字格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先把纸的长边对折一次,短边对折一次打开,用蜡笔沿折痕画出来,两条线交叉有一个中心,四角向中心画直直的斜线,这样纸上就出现了一个“米”字。
(2)教师讲解示范“米”字格的装饰方法。
①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对称装饰的方法。
提问:“米”字格都画了些什么?(雨伞、太阳……)
它们的图案都是怎么样的?(对称)
师:魔幻“米”字格的奇特就在于,两条交叉线形成的两个格子里的装饰图案和颜色是相同的,这两格的装饰就是对称装饰。
②教师示范对称装饰。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首先画好米字格,然后进行对称装饰。涂色时选择鲜艳的颜色,注意颜色的搭配,可以把纸转动着进行绘画装饰。小朋友可以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4、教师讲评。
师:小朋友装饰的“米”字格都很漂亮,每个人都设计的不一样,并且学会了对称绘画的本领。
延伸活动: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到展示角,相互进行欣赏和交流。
课后反思:
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此活动是主题活动《有趣的汉字》的一个延伸活动,我利用“米”字的对称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技能——绘画,发动幼儿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对称绘画,使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活动开始时,我以捉迷藏的游戏形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然后我又让幼儿亲自动手,通过简单的折纸勾勒出“米”字格,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设计过程中,我把重难点放在了装饰的“对称性”上,虽然课前就丰富了幼儿对对称的认识,但在实际绘画过程中,仍有部分幼儿未能将对称的意思完全理解,以导致在对称装饰时出现错误,导致作品的不完整。在活动的结尾,我让幼儿布置展示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幼儿通过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得到发展,同时对于幼儿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活动中幼儿的积极非常高的,兴趣也很浓厚,我自己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活动,让我知道自己在设计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所考虑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等等,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思考与反思。
大班米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米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米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幽默与风趣。
2.观察画面内容,尝试用较完整连贯的语音讲述米拉肚子响的故事。
3.知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
4.认读重点字词:肚子、响声、老师、慢、运动。
活动准备:
教师用材料:幼儿读本5-5、大字卡第5张。
幼儿用材料:幼儿读本5-5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谈话导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教师:你的肚子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在什么情况下肚子会响?这本图书中,米拉的肚子可神奇了,到底米拉的肚子有哪些奇特的地方?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们来找一找吧。
二、自由阅读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幼儿翻阅幼儿读本,认真观察画面找答案。
2.教师提示幼儿寻找画面的前后联系,大胆猜测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尝试用连贯的语句讲述故事。
教师:米拉的肚子都在什么地方发出了响声?每一次肚子发出响声后,米拉是怎么做的?后来米拉的肚子还在响吗,又换成哪里响了?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三、理解阅读
集体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1.教师朗读故事,幼儿完整欣赏。
2.阅读封二第7页,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并随机出示大字卡“肚子”“响声”“老师”“慢”“运动”,带领幼儿认读。
教师:米拉的肚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响声?你的肚子发出过响声吗?老师、同学们每次听到米拉的肚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爸爸、医生对米拉是怎么说的?
3.阅读第8-11页,引导幼儿说一说响声是好还是坏。
教师:在动物元里,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威猛的.老虎为什么变得短小了?你认为肚子会发出响声到底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4.阅读第12-13页,引导幼儿自由说一说米拉发出的声音。
教师:米拉的肚子几天没发出声音,大家感觉怎样?最后教室里想起了怎样的声音,这声音是从米拉的哪里发出来的?如果你听到了,你会说什么?
5.幼儿自由讲述故事,将自己喜欢的情节讲给其它同伴听。
教师 :你最喜欢 故事中的哪个情节?和身边的小伙伴讲一讲吧。
四、创意阅读
自由讨论,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你喜欢米拉的 肚子吗,为什么?你遇到过让你脸红或者感到委屈的事情吗?可以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让自己觉得委屈的事情,别担心,把你的想法 说出来,这样别人才有可能知道你的心事,谅解你、帮助你。
五、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幼儿的讨论情况,自然结束活动。
大班米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米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米、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米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米?
2、幼儿第一次运米。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米,并记录运米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米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米,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米: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米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米,验证。
(1) 统计运米次数
(2) 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米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米。
(1) 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米,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 幼儿操作
(3) 统计数据
(4) 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
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米,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大班米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升入大班后,孩子们更加热衷于美术活动了,他们喜欢把看到的动画形象画下来,他们喜欢请同伴当模特,为好朋友画像,他们喜欢用五彩的颜色描绘心中的梦想,他们喜欢……这些都表明,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构图、造型能力,而且对美术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教育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而幼儿审美愉悦又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当孩子们能够饶有兴趣地描绘周围生活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拓宽孩子的观察视野,把一些中外名家、名师的绘画大作引入我们的课堂,比如,米罗的《太阳也跳舞》、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等。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备受孩子青睐。尤其是米罗的作品《太阳也跳舞》(图片附后),他用明亮的'色彩、有趣的图形符号向孩子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艺术画面,可以引起孩子们的视觉共鸣,让孩子在色彩和造型上得到启迪,从而为孩子开启更为宽广的绘画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与分析作品,感受米罗作品的童真、童趣,试着模仿作品中的图形符号进行绘画创作。
2、在默画、比画的过程中,发现《太阳也跳舞》在造型、用色上的特点。
3、在欣赏的过程中能手脑并用,乐意表达,乐意创作。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默画,初步欣赏作品。
1、快速欣赏绘画作品《太阳也跳舞》,体验名画带给自己的视觉冲击力。
提问:看到这幅画的第一眼你记住了什么?
2、再次欣赏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形美、色美。
提问:画里都有什么?(色彩、图案、线条)画里的造型像什么?
3、帮画起名。
提问:你想帮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
介绍画家给这幅画的命名。
4、情感体验。
提问:看了这幅画,心里有什么感觉?心情是什么样的?
5、默画,幼儿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展示在纸上。
二、比画,感受作品在造型、用色上的特点。
1、展示孩子的作品,和画家的画比一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太阳也跳舞》在图案、色彩上的特点,加深幼儿对这幅画的理解。
2、介绍画家,初步理解抽象画的含义。
3、介绍米罗的其他作品,感受米罗作品的童趣。
三、添画,按照米罗作品的特点,幼儿试着模仿作品中的图形符号丰富画面。
课后反思:
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我们习惯于让孩子看看、说说、画画,形式很单一,感觉孩子的兴趣也不浓厚。因此,本次活动我设计了默画——比画——添画三个环节。每一环节中,我都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把教育目标分解成可以具体实施的一个个教育行为,寓教于乐,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这一完整的教学流程,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比如,活动中整合了语言的内容,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所看、所想能流畅的表述;活动中尤其注重细致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色彩,观察造型,等等。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大班米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指点画的方式表现盛开的花朵。
2、了解花成长的过程,喜欢各种颜色的花朵。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花一盆、范画一张、米妮的头饰一个、贴好花盆的纸张若干、颜料(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抹布,音乐。
三、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手指点画法在花心周围添加花瓣。
四、活动过程
一)米奇的烦恼
t:大家好,我是米老鼠,和我打个招呼吧?
c:你好,米奇。
t:瞧,我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呀?c:花。
t:恩,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朵?
c:我看到了红的`,黄的,粉红的
t:哇,你看到了那么多颜色的花呀,原来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每一种颜色的花都很漂亮。
t:明天就是米妮的生日了,我想在米妮的小花园里种满花,可是我现在只有一盆,你们能帮帮我吗?
二)米奇来种花(了解花成长的过程)
t:那你们知道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吗?c:浇浇水他就长出来了
t:恩,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我这里有几个花种子,把他种到泥土里,小种子需要谁的帮忙他才能长大呢?
c:太阳和雨水
t:恩,太阳公公照一照,雨水宝宝浇一浇,种子发芽了变成了小苗苗,小苗苗继续长大,长出了花茎长出了叶子,也开出了什么呀?c:花朵
t:小小的是花朵吗?
c:是花苞
t:恩对了,那么小花苞什么时候才开花呀,一起说句好听的话让他快点开花吧。
c:风儿吹来了,雨水下来了,花儿朵朵开放了~
t:哇,小花开了,原来种子成长需要阳光和雨水,种子发芽变成花苗慢慢地长出花茎和叶子长出小花苞,最后小花苞开了变成一朵美丽的小花。
三)开花咯
t:我们也要开花咯,看看妙妙工具箱里有些什么工具呀?
c:花盆,颜料
t:那你们说这多小花是怎么开出来的呀?c:是用手指开出来的。
t:请个小朋友来试试看。
t:我也来开一朵花,小手指喝喝水,点点头变花心,一片两片三四片,围着花心转一圈,小花朵朵开。
t:啊呀,我还想开一朵别的颜色的小花,可是我的手指脏脏的,怎么办呢?c:用小抹布擦一擦。
t:恩,你们真聪明,现在请小朋友们快点也去开些花吧。
教师小结:小花瓣都是围绕花心长的,另外如果要跟换其他颜色必需用抹布把小手指擦干净,这样才会开出美丽的花。
三)一起去送礼
t:小朋友们,你们的花都开出来了吗,你们看米妮在小花园里等我们呢,快点去把小花送给她吧。
t:米妮要过生日了,我们要对米妮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呀?
c:祝米妮生日快乐。
t:告诉米妮,你送她几多花,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
c:我开了5多花,有红的,黄的,绿的。
大班米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测量物体容量的方法,感知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2、知道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活动重点:
学习测量物体容量的方法,感知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活动难点:
知道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1号、2号米罐各12个、大小相同的勺子和杯子12个;记录纸、铅笔;装有大米的白色塑料盒等。
2、经验准备:幼儿之前有相关测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两个米罐。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老鼠普普和灰灰是一对双胞胎,普普是哥哥,灰灰是弟弟。它们的生日快到了,它们共同的好朋友小黑知道了,便提前送给了它们一人一个米罐。普普和灰灰可高兴了!因为它们的妈妈刚好买了一袋大米,没地方装呢!
2、出示两个米罐。
师:瞧,这两个就是小黑送给它们的米罐。这两个米罐一样吗?哪不一样?
(请幼儿观察并回答)
师小结:噢!原来这两个米罐看上去高矮不同、粗细不同、大小似乎也不同。
二、同伴合作,寻找比较米罐大小的方法。
师:这两只小老鼠特别懂事,哥哥说要把大的米罐留给弟弟,弟弟说我小,只要小的米罐就行。可是,它们自己不能确定哪个米罐大,哪个米罐小。想请我们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它们。
1、小朋友们,你们猜猜哪个米罐大?为了能更好的区分这两个米罐。我们在这两个米罐上分别贴上数字1和2。我们就可以称它们为1号米罐和2号米罐。把你们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里。
(幼儿集体猜测并记录下猜测结果)
2、动手操作,比较两个米罐的大小。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米罐大,哪个米罐小?哪个米罐装得多,哪个米罐装得少?
师:老师在后面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1号米罐、2号米罐、大米、透明罐子等。一会儿请你们二人合作去试一试,量一量,看看到底哪个米罐大。记得不能把大米撒到桌子和地面上。
3、幼儿两两合作,动手实验
4、教师小结,知道比较容量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俩想到了什么办法?
师小结:要想知道哪个米罐大,有很多办法:
第一种是用一个罐子装满米,然后倒入另一个罐子中,看看剩下米了吗?
第二种是把两个米罐都装满米,然后把米分别倒入相同的小杯子中,看看哪个倒出来的数量多。
5、揭示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所以通过动手实验,我们发现是1号米罐大一些,装的大米多一些,2号米罐小一些,装的大米少一些。
三、再次测量,测出两个米罐的容量。
(引导发现,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1、动手测量,测出容量有多少。
师:我们知道了这个1号米罐大,它装的米多,普普和灰灰还想请你们帮忙,测测看它们的米罐到底能装多少米?
2、介绍量具。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小勺子和小杯子,你们去量量看,把1号米罐装满,能装几勺米,几杯米?并把你们测得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纸上。还是两个好朋友一组,但是只要记录在一张纸上就行。两个米罐都要测哦,两人可以分工合作。
师:请你们两人一组,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测测看这个1号米罐能装多少米?并将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纸上。完成以后将记录纸展示在黑板上。
3、老师讲解记录方法。
4、幼儿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5、观察记录纸,发现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结果不同。
师:用勺子作为测量工具的,测出1号米罐能装20勺米,用杯子作为测量工具的',测出1号米罐能装5杯子米;用勺子作为测量工具的,测出2号米罐能装12勺米,用杯子作为测量工具的,测出2号米罐能装3杯子米;
5、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个米罐,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测同样的东西,我们所用的工具不同,所测的结果也不同。量具越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四、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是用的勺子和杯子来测米罐的容量,回去想想还能用什么其他的工具来测一测呢?
2、回到教室以后我们可以去找不同的测量工具,再来试试测测量量,好吗?
活动反思:
今天我和幼儿一起开展了相关测量物体容量的科学活动《小老鼠的米罐》,这是一个原创活动。为了更好的引起幼儿学习和探索测量的兴趣,而且在活动中用到的操作材料是米和罐子,所以我特意编了一个和小老鼠有关的故事。并且将整个活动以故事贯穿时钟,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集体的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目测两个米罐的大小,并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然后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测量,在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的过程中找出比较大的那个米罐。幼儿两两合作,很认真很投入。不一会儿,幼儿们就想到了两种比较米罐大小的方法。一是把1号米罐装满米,然后再倒进2号米罐,发现2号米罐装不下,说明2号米罐小,1号米罐大;还有的幼儿是将2号米罐装满米,然后再倒进2号米罐,发现1号米罐还没装满,说明2号米罐小,1号米罐大。二是将两个米罐都装满米,然后分别倒进两个相同的罐子中比一比,也能比较出两个米罐的大小。幼儿动手操作完以后,就异口同声说是1号米罐大。接着幼儿再次两两合作使用大小不同的勺子和杯子再次测量两个米罐到底能装多少勺米和的多少杯米。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在测量的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也能边装边数。从后来幼儿的记录中看出,大部分幼儿能进行正确测量,而且用勺子和杯子装米的时候会将米刮品,装满一勺或一杯后再倒进米罐。但是也有个别幼儿没看看清记录上的标记,记录结果出现了差错。
从整个活动来看,准备比较充分,环节清晰。两次幼儿的操作有明显的递进关系,而且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较高。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第一次操作时是否需要在每个操作框里都投放两个一模一样的空罐子,这样是否反而会阻碍幼儿的思维。是否可以在旁边准备一些一模一样的罐子,让有需要的幼儿去取用。还有老师给幼儿准备的记录纸可以再稍微大一些,这样能看的比较清楚。
总之,通过今天的活动,幼儿学会了测量物体容量的方法,也知道了量具的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小,测得的次数越多。而且今天两次操作都是两两合作,提升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下午幼儿能将今天学到的本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此次活动就算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