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春笋》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春笋》教学反思 篇1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春笋》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实物 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的“外衣” 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 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
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 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直观教学,使有限的教材内容再生无限,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尽管课前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学中还是表现得不够沉稳,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忘记了熟读才能成诵的智理名言。没有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熟读成诵的铺垫就急着让孩子们进行背诵,所以效果并不好。
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紧张了,才会忘记重要的环节。
2、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写字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字都会去范写、讲解注意点,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改进。
3、学生写话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来说,我认为没有哪个学生天生会写话,只有后天的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本班学生在这方面是弱项。因此,我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能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就会打开。
4、本次教学以读为主,只照顾了中间的学生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布置作业照顾差异外,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也应该将差异考虑进去。
5、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由于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
《春笋》教学反思 篇2
第一课时初读过课文之后,我布置学生回去认真读课文,下节课老师让你将自己读得最好的片断读给大家欣赏,还要提出你在读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课上孩子们一个个都读地挺投入的,有的也确实朗读得声情并茂,于是我就找准契机,鼓励学生在同学朗读中找出优缺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句子,进一步指导朗读。如:?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这还不简单!?这两句让学生先换个说法再朗读体会语气的强烈和表达效果。好多学生都喜欢读文章的总结句:爸爸现在可真是电脑高手了! 接着,我就着这句话梳理课文,?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爸爸现在是电脑高手了??学生很快找到第6自然段?‘这还不简单!’只见爸爸在电脑前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一会儿就把我要的资料找到了由于前面已经指导朗读过?这还不简单!?这句话,学生对这句话的内涵已有所了解。有的说从这句话我知道爸爸给我找资料很有把握,有的说爸爸认为找骑牛比赛的资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的说爸爸对这件事很有信心,有的说爸爸觉得这件事太容易了,所以说爸爸是电脑高手。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想到分析这段下面的文字了,逐步悟出?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说明爸爸操作电脑比较熟练,只有高手才能如此;还有?一会儿?表示爸爸找资料所用时间很短,也是高手才能做到的爸爸这个电脑高手除了会找资料还会在电脑上干什么呢??学生想到了前面爸爸说的话:光会打字是远远不够的。上网啦,制图啦……要学的东西可多啦!?上网、制图、游戏、发邮件、打字……?相机指导了解?……?的作用,真正体会到要电脑上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爸爸也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手。
?那爸爸怎么成为高手的呢??学生很快找到?最近爸爸一吃完晚饭,就夹着包往外走,说是‘充电’去和?原来爸爸是去上业余电脑培训班?这两句话。在理解?充电?一词时,我先问学生你们看见过哪些东西需要充电,学生说电瓶车、手机、玩具火车、要充电的电池那爸爸也是去充那样的电流吗?那爸爸去充什么呢??他们就想到了充知识,去学习电脑知识那爸爸是什么时间去学习的呢???晚上?还会是什么时候呢???休息的时候,就是不上班的`时候?对了,这就是业余的意思了。爸爸已经过了像我们这样用专门的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年龄了,工作以后去学习,就是‘再学习’再指导学生朗读?充电,就是再学习这下学生才读好了这?再?字,一开始他们都读成了?充电,就是在学习?的语气,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再学习?的意思。
在学生读中进行穿插指点,再进行朗读训练,读中促思维,思后再悟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春笋》教学反思 篇3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老师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劝说春笋娃娃安于现状,别瞎费力气瞎折腾。一个个春笋娃娃,都纷纷表示不管用多长时间,花多少力气,都要冲出黑暗。由于角色的转换,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情绪,发出誓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正是在转换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笋那种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
《春笋》教学反思 篇4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
[教例]
师: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了,来,一起做动作(师生共作沉睡状)轰隆隆的雷声
(学生做苏醒、伸懒腰的动作)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什么也看不到!
生2:黑乎乎的泥土。
生3:到处都是黑乎乎的。
师:那……你们听到什么了吗?(学生思考片刻)
生1: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
生2:我听到了小河水哗啦啦的`声音。
生3:我听到了呼呼的风声。
生4:我听到了狗熊出来活动的声音。
生5:我听到了树木、花草的说话声。
师:(点头赞许)你真有想象力!(停顿一下)你们想出来看看吗?
生:(齐)想!
师:该怎么办?
(少部分机灵的学生做“想出来”的动作,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师:厚厚的泥土阻挡了我们,怎么办?
生:冲破它!
师:呀!一些石块压在我们的头上……
生:把它们掀翻!
师:于是,我们——(学生接着说)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动作,然后站起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春笋娃娃们,让我们一边表演,一边来读,好吗?
(学生表演读,声情并茂)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设计了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引导他们说出春天的其它景物,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体会到了春笋迫不及待钻出泥土的心情。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
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
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
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
《春笋》教学反思 篇5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春笋,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说不出来。教师就相机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春笋的外形和生长的环境。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中,通过联想自己早上被父母叫醒重点理解“唤醒”。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内心的体验。“冲破泥土,掀翻石块”。通过动作展示,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在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字词的感悟。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成长,其实你们不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春笋吗?
在写字环节中,学生对于字的笔顺还有部分学生把握不好,倒笔画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迎”和“再”,在后面的写字练习中需要注意纠正。
反思今天的课堂,有两个不足。首先是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写字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字都会去范写、讲解注意点,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改进。
《春笋》教学反思 篇6
第一课时初读过课文之后,我布置学生回去认真读课文,下节课老师让你将自己读得最好的片断读给大家欣赏,还要提出你在读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课上孩子们一个个都读地挺投入的,有的也确实朗读得声情并茂,于是我就找准契机,鼓励学生在同学朗读中找出优缺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句子,进一步指导朗读。如:?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这还不简单!?这两句让学生先换个说法再朗读体会语气的强烈和表达效果。好多学生都喜欢读文章的总结句:爸爸现在可真是电脑高手了! 接着,我就着这句话梳理课文,?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爸爸现在是电脑高手了??学生很快找到第6自然段?‘这还不简单!’只见爸爸在电脑前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一会儿就把我要的资料找到了由于前面已经指导朗读过?这还不简单!?这句话,学生对这句话的内涵已有所了解。有的说从这句话我知道爸爸给我找资料很有把握,有的说爸爸认为找骑牛比赛的资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的说爸爸对这件事很有信心,有的说爸爸觉得这件事太容易了,所以说爸爸是电脑高手。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想到分析这段下面的文字了,逐步悟出?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说明爸爸操作电脑比较熟练,只有高手才能如此;还有?一会儿?表示爸爸找资料所用时间很短,也是高手才能做到的爸爸这个电脑高手除了会找资料还会在电脑上干什么呢??学生想到了前面爸爸说的话:光会打字是远远不够的。上网啦,制图啦……要学的东西可多啦!?上网、制图、游戏、发邮件、打字……?相机指导了解?……?的作用,真正体会到要电脑上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爸爸也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手。
?那爸爸怎么成为高手的呢??学生很快找到?最近爸爸一吃完晚饭,就夹着包往外走,说是‘充电’去和?原来爸爸是去上业余电脑培训班?这两句话。在理解?充电?一词时,我先问学生你们看见过哪些东西需要充电,学生说电瓶车、手机、玩具火车、要充电的电池那爸爸也是去充那样的电流吗?那爸爸去充什么呢??他们就想到了充知识,去学习电脑知识那爸爸是什么时间去学习的呢???晚上?还会是什么时候呢???休息的时候,就是不上班的时候?对了,这就是业余的意思了。爸爸已经过了像我们这样用专门的时间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年龄了,工作以后去学习,就是‘再学习’再指导学生朗读?充电,就是再学习这下学生才读好了这?再?字,一开始他们都读成了?充电,就是在学习?的语气,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再学习?的意思。
在学生读中进行穿插指点,再进行朗读训练,读中促思维,思后再悟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春笋》教学反思 篇7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春笋》真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文章。文章是这样的: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想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篇怎样高明的文章。甚至还不知道这样短小的文章到底要交给学生什么,怎么教。6句话,读一读就完了,内容那么浅显,实在没有什么圈点之处。
可是今天,当我上了这节课的时候,才发觉这篇小文章真美丽。整片文章,春笋都是以一个小娃娃的形态出现的。它调皮,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它可爱,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嫩生生的;它勇敢,迎着风雨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一个小小的春笋竟然在短短的6句话中竟然可以发掘出那么多可以感受的地方。
在教授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第一段中,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我本想把“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些词语引出来)可是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学生说,他喜欢“春雷”,因为是春雷唤醒了春笋。有的说他喜欢“掀翻石块”,因为春笋力量很大,很勇敢??
反思:多角度去体会文本,放宽学生的思维宽度。我本想让学生体会春笋生命力的强大,可是学生又去体会春雷。我觉得我不能阻止这种体会,我不能说孩子喜欢春雷是不对的。同时,我也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尊重小孩子非主流性的体会。
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春笋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浅褐色)2.春笋是怎样给自己穿衣服的?为什么要这样穿衣服?(裹着)3.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4.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小春笋?(勇敢、可爱)
反思: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在这一段里,我设计的问题略多了。主要是想让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广泛的思考。但是,我发现,愿意思考的同学并不多。所以,我在想,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这些问题是不是难了点儿!在这一段的教授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教学策略是“实物演示”。在讲到“裹着”这个词语的时候,我叫一名同学表演穿衣服,怎样的穿衣服才叫裹着。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再讲到“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时候,我带着同学们一起做动作。这里,他们很快就懂得了,小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今日课堂所获关键:
1.尊重学生阅读体会的多样性。
2.建立生活和文本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语。
3.一年级的儿童依然喜爱形象的肢体动作,这可以给学习带来趣味。
《春笋》教学反思 篇8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是一篇很优美的小散文诗,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时,我抓住一个“趣”字,以此入手,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从而融入文本,得到体验。
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课文最后,伴随着动感活泼的音乐,孩子们舒展着双臂,挺起胸膛,在春风中生长,在阳光中生长,在春雨中向上,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上,他们不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春笋吗?
反思今天的课堂,有两个不足。首先是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其次基本功不扎实。以前教高年级,对于学生写字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自己的板书也比较随意,结果到了低年级就发现自己的不足了,每一节课教生字我都是对着习字册一笔一画给学生做示范,可是还会出现书写不标准,写得不好看的情况,今天上课的范写“冲”字就是这样,为了不给学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又擦掉重写,平时课堂上我也常这样做,今天上课也就情不自禁地来了一句:“写的不好看,老师擦掉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