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温度的教案

2025/10/1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温度的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温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科学》下P。6~7。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2、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边哈,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1、观看画册《变化的温度》。

2、教师指导幼儿按画册上的要求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温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温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3·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4.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通过并进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今天的天气预报了吗?谁能告诉我今天的气

生:20度.

师:播音员是怎么说的?

生:北京地区今天白天最高温度20摄氏度,今天夜间最低温度12摄氏度。

师:气温高说明什么?气温低又说明什么?

生:气温高说明天气热,气温低说明天气冷。

师:气温高低表示天气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秋去冬来,气温逐渐降低,当你们看到湖水结冰时,气温在多少度以下?

生:零度以下.

师: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当你们看到冰雪消融时,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零度以上.

师:炉子上烧着一壶水,当水“开”了的时候,水温是多少?

生:100度.

师:随着温度的变化,水可以结成冰;从液态变成固态.固态的冰又可变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又可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热现象.在这一章我们将研究这一类现象.

2.新课教学

[板书1]第四章一热现象

「板书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师:有一天大风降温,你忘记多穿衣服感冒了,有没有发烧,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摸摸脑门热不热.

生:用体温表量一量.

师:我们常凭感觉,如用手摸脑门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感觉可靠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1」每位同学桌上备有大约OC、25C和50C的三杯水.请同学们按书第36页图41的方法进行实验.将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先把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

师:中间这杯水是冷还是热呢?

生。左手觉得热,右手觉得冷.

师:看来靠感觉不能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要准确地判断温度高低需采用第二个同学说的办法,用体温表测量.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今天我们将学习温度计和它的使用方法.

[板书 3](写在板书1和板书2之间)

一、温度计

[板书4](写在板书 2之下)

1.实验用温度计

度计的结构挂图或投影片)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构造.(展示温度计的结构挂图或投影片)

师;请~位同学按从外部到内部,从下到上的顺序描述一下温度计.

生:外部有玻璃外壳,下边是个玻璃泡,上边是个内径很细的玻璃管,管上有刻度和字母C.内部有红色(或银白色)液体.

师:现在你们用手握住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中液柱在细管中的变化.(停1分钟)

师:看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生:看到液柱在细管中上升,液体受热膨胀了.

师:手的温度比玻璃泡高,热从手传给玻璃泡,泡里的液体受热膨胀,液面升高,从液面处的刻度就可读出温度值.

师:把手松开,继续观察温度计中液柱在细管中的变化.(停1分钟)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生:看到液柱在细管中下降,说明液体温度降低,变冷收缩.

温度计及其使用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 温度计及其使用,

师:根据这两次实验,我们能总结出温度计测量温度的道理吗?

生: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板书 5](1)测温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师:怎样用温度订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呢?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和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家先回想一下在讲刻度尺使用时的四步程序.

生:认、量、读、记.

师:只要是使用带刻度的测量仪器,都可以按这四步进行.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这四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大家先看课本第38页课文和第39页的插图,然后结合使用刻度尺测量的四步程序总结使用温度计的四步程序.

学生看书三四分钟,以问答方式同时板书或利用投影片,总结出以下内容.

[板书6」(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认清三要素:零刻线、量移、最小刻度值.

使用前①认认清单位:C(摄氏温度)

℃摄氏度.

使用时②量:(玻璃)泡要全没人,不碰底和壁,放入稍等候,(示数)稳定再读数.

③读:(玻璃)泡胃液体中,视线与(液)面平.

④记:记录温度值,标明单位.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温度计,其中有0度和100度两个刻度和符号C.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摄氏度是怎样规定的?它0度和100度又是如何规定的?

[板书7」 3.摄氏温度(C)

(1)摄氏温度的规定

(2)单位:摄氏度,符号

字母C表示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它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

表示.

(此板书可直接让学生画在书上或用投影片,以节省课堂时间.)

[实验2]用液柱可动的温度计模型或用抽拉投影片练习温度示数的读法、写法,

师:(将液柱移到某一位置)现在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怎样读?怎样记录?

生:23摄氏度,写作23

师:(将液柱移到零度以下某一位置)现在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怎样读?怎样写?

生:负4.5摄氏度,写作-45

师:如读成负45度或摄氏负45度行吗?

生:不行.摄氏度是在一起的不能分开.

师:读成零下45摄氏度行吗?

生:可以.

〔实验3]用温度计测室温和水温.

师;清同学们用桌上的温度计测量教室里的温度和烧杯里水的温度.注意正确使用温度计.

学生测室温、水温.教师巡视

师:现在教室的室温是多少?水温是多少?

生:21摄氏度,23摄氏度.

师:请看书第38页图43.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多少?

生:5500摄氏度.

师: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的温度是多少?

生:3400摄氏度.

师:液态空气的沸点是多少?

生:负192摄氏度.

师:宇宙中最低温度可接近零下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每度大小和摄氏度大小相同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这是另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

[板书8]4热力学温度

(l)热力学温度的规定

(2)单位:开尔文,符号K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 == t+ 273K

(展示书第37页图42的挂图或投影片)

温度计及其使用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 温度计及其使用,

师:这是三种常用的温度计:甲是实验用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l)它们的起始刻度线和量程是否一样?

(2)它们的最小刻度是否一样?

(3)它们所用的测温液体各是什么?

(4)体温计在构造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以问答加部分解释的方式分步填写表7一1)

师:三种温度计的测温范围为什么不同?

生:因为测量的条件和要求不同.

[实验4]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出示图7-1投影片或挂图)

师:图7-l表示的测量液体温度和读数的方法中,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为什么?

生:(d)是正确的,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杯底和杯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a)、(b)、(C)都是不正确的,(a)温度计碰杯底,视线与液面不相平;(b)视线与液面不相争;(c)温度计测温泡未全部浸入液体.

师:我们现在要用温度计来测水温,测量前一般都要先估测一下水的温度.估测温度也有一个口诀:一看、二靠、三触.首先是看,看物体是否烧得发红发白,烧红的铁块温度高达几百到一千摄氏度.其次是靠,用手背或手指背靠近被测温的物体,以是否有被“烤”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使手有“烤”的感觉的物体,其温度是一百到三四百摄氏度.第三是触,用手指短时间“触一下”被测物体,用体温和被测物体的温度相比较.

实验要求和步骤

1.每组做三次实验。分别测自来水、刚从暖瓶倒出的热水和两者混合的温水的温度.

2.每次测量前都要先估测温度再实测温度。并把估测和实测的温度填入表7-2中.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温度计使用是否规范,记录数据是否准确.

先找出两组估测值和实测值最接近的实验结果,填入表7-2中,并给予表扬.

根据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评.

师: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生:温度、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使用方法.

3.布置作业

教材第 37页练习 1~ 4.

教材第39页练习1~3·

勤学说明

1。本教案包括第四章热现象中“一、温度计”,“二、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两节课的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内容分配由教师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2.摄氏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这两节课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本学期要学习五种带刻度的测量仪器:刻度尺、温度计、天平、量筒、弹簧秤.它们在使用时既有共同的操作程序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联系起来,将刻度尺使用的认、量、读、记四步操作程序迁移到温度计的使用上来,既节省授课时间,使学生容易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又为学习天平、量简、弹簧秤的使用打好基础.把带刻度值量具的使用方法统一规范化,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3.观察是调动感觉器官,借助工具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教师授课时要注意通过指导学生“认”温度计和观察、比较三种温度计,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和对比观察能力.

4.本教案介绍估测温度的一看、二靠、三触方法属于零级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领“悟”学习物理的方法服务的.

5.温度计纸板模型和投影片的制作:为使液柱能上、下移动,可将画好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毛细管挖去,后面衬一张红色的纸板,也可用红白双色细绵.上、下抽拉,液往就可上下移动,用来练习读数非常方便.

温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索和利用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热力学发展的历史.

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

3.的类型和发展.

4.生活中的热现象.

【评价】

1.所查阅的资料.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

温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1)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2)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4.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温度的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温度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用途

2.使幼儿获得温度计如何指示温度的粗浅经验,学习观察、测量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幼儿对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只温度计、其他温度计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认识温度计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温度计,看看这些温度计有什么不一样?

2.教幼儿怎样测量气温

(1)幼儿小组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读数。

(2)引导幼儿将温度计拿到户外,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小组进行,将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4.教师指导并参与记录。活动结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们对温度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班级内有,孩子们已早就观察过)所以接受起来较容易些,孩子们的兴趣较浓厚,观察到了温度计在不同水温中的变化,但数字记录不是很理想,因温度计上的数字过小,分格过小,有些幼儿看不清楚。建议进行此次活动时,教师可将温度计的小格放大,画在纸上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温度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并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量的y的关系式:y=2x2-4x+8.

填表: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

(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_______变化到_________

(二)新课:

1、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出汗,体温也开始下降.

夜间,沙漠的温度急剧降低,骆驼的体温也继续降低,大约在凌晨4时,骆驼的体温达到最低点.

3、如下图,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天中,骆驼体温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

(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它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

(三)完成随堂练习:题见P173

小结:图象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