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好对联、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
例1:《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
例2:《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
例3:《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
如:“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例4:《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
“不该走的又走了。”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客人。
“我说的不是他们。”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
(2)剧本、相声的特点
剧本: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相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给让人在笑声
中受到启迪。
4.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巧妙说话。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引对联: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
2.读对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正音)
3.想意思: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
4.悟特点: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
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回文联: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歇后联: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
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二、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
6.朗诵、讲故事等。
[设计意图: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
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
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
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
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
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
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
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全文。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
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
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交流收获与体会。如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书籍也可以。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四、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1)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1)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2)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3)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干感动比方,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干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激发同学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同学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身的发现吗?
3.同学畅谈自身的发现。
教师将同学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俺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方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同学出示自身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身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考虑,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
2.同学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同学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身会认知,让同学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发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身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身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与全班“故事大王”竞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俺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考虑: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誉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安排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同学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同学视野,引领同学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同学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俺们收获了什么呢?让俺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俺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
“俺很小的时候,外祖父经常抱着俺,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俺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俺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俺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俺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俺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俺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沛交流,俺们收获了很多,不只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同学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知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8
一、交流平台
1、师谈话导入。
师: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谁想说给大家听听?
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师:请大家自己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生自由回答。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渐入主题。
4、拓展练习
在自身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说。
3、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
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学生自由的找。并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小组讨论轻松解决诗句的意思。
4、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让学生多说拓展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大脑。
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身感兴趣的漫画。学生随意说即可,不需加以限制。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