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2025/10/19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内容,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900÷150=6直接写出90÷15、9÷1.5、9000÷1500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二是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三、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

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内容,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900÷150=6直接写出90÷15、9÷1.5、9000÷1500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二是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三、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

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3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新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

1、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

3、应用小数除以小数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我先创设情境,媒体出示例4和我改动过的例题,先让学生审清题意,再说数量关系并列式。列式后提问你会算哪个算式?学生算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观察另一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何异同,即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尝试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最后优化方法,教师把学生的表达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再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五、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内容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一、验证猜测,明确探究目标

引人新课的小猴分桃故事有两个目的:一是回忆商不变规律,二是以旧引新,由整数除法得出的性质将其推广到小数除法。之所以是“猜测”,是因为我并没有让学生说明理由,学生不假思索地立即举手回答,也说明他们是凭直觉判断。

二、巧设“阶梯”,树立探究信心

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过程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掌握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教师适时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树立探索信心,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找出规律:根据商不变规律,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我适时点拨:我们转化的关键是要把什么数转化成整数?除数是一位小数时,把除数和被除数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明确:转化的目的,是把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继续提问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转化时被除数会出现几种情况?这时学生的认识已形成了能力,很快总结出了三种情况。

针对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总之,有针对性地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并启发学生根据需要适当加以重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不同思维方式的沟通,有利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抓住要点明确地揭示新旧法则的异同,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切实体验到这些异同,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法则的精确分化,有利于认知结构的调整与重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学生合作探究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的节奏是由教师来把握,但是把我的前提是学生接受的程度,如果大面积的学生显示出需要“加强营养”的话,那我们就得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将会收获一堆青涩的果实。

这是一节关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课,本节课由回顾“商不变的性质”导入新课,让学生再次感受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面对一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题目让孩子们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去解决。但是从个别学生的表情上我观察到了一种茫然,于是我想到了再次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回顾上学期学习过的“商不变的性质”,用最简单的整数除法的例题引导她掌握规律,充分的进行相关的练习,直到离下课还剩下5分钟的时候才给这个孩子出了一道简单的例题:45÷1。5,让这几个学生探索,让他们先观察这个算式与45÷15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想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果这里的除数是什么样的数字就好办了?学生立刻想到了如果是整数就好办了,可是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的话,得出来的'商肯定要发生变化的不是吗?因此,让孩子们跟着我来回忆商不变的性质是怎么说的……耐心的讲解和启发,是会让一朵朵小花开的很灿烂的!这种静待花开的感觉真好!

这节课虽然分成了两步走来让全体同学接受新知,但是这其中也有弊端,当我给这部分学困生再次 讲解的时候对已经掌握了新知的那部分学生的练习安排得不够合理,课堂秩序有些失控,这是在安排新课时没有想到的。其实,对于这个班的教学,我应该随时安排两套方案的,一旦学生出现这种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应该尽可能的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开的精彩不是吗?

这样的教学还是初次尝试,但是基本上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是有的。希望每天的花都能开的更美更艳丽,希望每天的教学都能够跟好更精彩!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6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除以整数这一部分学生掌握好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就容易很多。学生在这个部分学习的重点是理解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只有学生理解这个性质,学生在把除数变成整数时才会有意识的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另外在学习竖式计算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书写格式。在上过这一课时时,我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导致在计算中生硬地模仿例题,例题除数是一位小数,扩大十倍变成整数,在练习中学生遇到除数是两位小数的也是扩大十倍,然后计算。

2.有的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理解不够,错误地认为遇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就可以了,不注意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

3.还有的学生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但在计算时认为小数点对齐,就是和原来的小数点对齐,不知道和扩大后的小数点对齐。

4.在要求学生用乘法验算时,学生搞不明白到底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后的还是扩大前的,在验算中用商乘扩大后的除数。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7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214.5÷15=14.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即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怎么书写才能使计算准确率更高一点?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小数点上打上小叉,再把被除数的原有的小数点打上小叉,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篇8

在去年的十月教研月里,所有教师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我也不例外,上了一堂课――一个数除以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期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探索,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进行了认真思索和准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何解决在除数是小数时的运算关键,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结合操作活动理解算理。我们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老师不断在思考和探索着在传统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我也不例外,在本节课,我的理念是在重视传统教学时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1、重视传统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认真备课,powerpoint课件制作,又因为上课的时段是在上午第一节,学生精神百倍,因此对这节课信心十足。下面是这节课教学的情况:

(一)复习

1、计算。

25.2÷2 34.5÷15 40.8÷8(巩固前面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完成下表

你能从上面的练习表中发现什么?(商不变规律)

从复习题的解答来看,多数学生能100%的正确解答1小题的三道计算题目,多数学生能说出上表是商不变规律的展示。

(二)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例1: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先请学生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列出式子,7.65÷0.85。再请学生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与前一节所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多数数学学生都知道这个算式的除数不是上一节所学的整数而是小数了。教师趁此机会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引入本节课的核心,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数算式的`计算方法学习。

2、请学生尝试计算一下7.65÷0.85,开始有人说不会算,一会儿,基本上都在开始做了,我看了一下,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把7.65米和0.85米都化成厘米后来计算,占多数学生(学生在作业本表现出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2)把7.65和0.85同时扩大了100进行计算,也是极少数。(3)、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

(4)、还剩下少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其中第(3)种方法在被我看到的当时就给他判了死刑(后来整堂课他都是一副毫无斗志的样子)。接着,我请能做的学生把他们各自算法在全班作了汇报,表扬了第(2)方法的学生,说第(1)种学生的做法其实就是把7。65和0。85同时扩大了100倍。并要求学生们看课前的练习题2,提醒学生我们以前学习过商不变规律,我们这儿可以不可以在计算时运用商不变规律来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题进行计算?

(三)总结并布置练习

这节课看起来还不错,学生已经完成了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了。等到下午放学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三道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需要快,而是需要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准确。43.5÷2.9 0.364÷0.04 135÷1.5

学生的作业结果出乎意料,全班43个人,全对的只有15人,错两道题的有5人,错1题的10人,全错的13人。全错的13人,这可是全班近三分之一的人数啊,他们还不会做。仔细分析了学生的作业本,发现错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只把除数扩大成整数了,被除数没有变,(2)把被除数和除数直接扩大成整数了,没有遵循商不变规律。这跟课前没有把商不变规律引入如出一辙。

怎么会这样呢?结合课堂上的种种现象,不由让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1、教材把握不够,重点不突出。

乍一看,整节课好像都有条不紊的按照教材编排进行着,但本节重点应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够突出,没有深挖教材,没有强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或者100倍、1000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1)没有注意设计的复习题2让学生完成后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于尝试练习中很多学生没有想到只要商不变,随便把题目转换成什么都可以,因此我也对复习题作了重新设计:

判断下面哪几道题的商是一样的,并说说理由。

(a)150÷30 15÷3 1500÷30015÷0.31.5÷0.3

(b)说说哪些算式与4.5÷0.5的商是相同的?

商不变规律是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依据。新授前的复习铺垫巧妙地促使学生调用商不变规律这一知识储备。这样设计既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既能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既将学生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又为新授时的探究形成铺垫,打好基础。

(2)没有有意编制一些学生易犯的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从另侧面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计算法则的掌握和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最后练习设计中,应该设计至少一道关于小数除法应用方面的题目,才能使本节内容得到一定的延伸,因此对本节最后的练习设计也稍作了修改,添加了一个练习。

2、学情把握不够,细节不精细

新课伊始,学生在尝试练习7.65÷0.85中,出现了第(1)种方法时,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计算算理,就盲目对学生的方法做了强制性的评价,课后跟学生交流才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商不变规律,这时老师应该对他们的方法予以肯定,同时也是在课后得知第(3)种方法的那位同学是这样想法,让我大吃一惊,悔恨在课堂上自己一味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没能发现他的奇异思维:把7.65看作765个百分之一,0.85看作85个百分之一,7.65÷0.85就可以看作765个百分之一里有多少个85个百分之一,听起来好像表达不清楚,但其实已经明白他要说的理由。他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在竖式上表示错了。我却给予了全盘否定。在这里,老师没能做好学生的倾听者,对那些奇异的创新思维没能及时引导,反而将其扼杀在初生的萌芽中。在课中,学生小组内互说计算方法及其过程时,老师没能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真正的掌握情况,只看到表面上的“热闹”。

从上面这节课可以看出,因为教学设计的粗陋,使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变得近似枯燥,单调,导致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差。我们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环节上并不困难,困难是的深钻教材,把握各个环节的细节。把每个教学细节都设计到位和精妙,这是很好把握教材的最终体现,注重好课堂中学生个体的表现和众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否,则是对课堂学情的把握成度的写照。这是需要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进行修炼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