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有风景描写,有人物描写,还有讲道理的片段,可谓无奇不有,应有尽有,十分精彩。
本文说了余秋雨从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记录,从中还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从陆地到海上,从国内到国外,读了这本书,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迹。
他旅行没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双脚,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了。他一路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气息比较重的地方,他写文章要青春活力,写出来却无比苍老,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认为十分好的.句子: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这段话讲了他认为希望只是一种奢望,不值得去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实, 人们认为他游历世界,只是单纯的去异乡旅行,可我认为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一个人,踏上旅程,苦苦寻觅着。
只是一个人,没有结伴而行,走在空荡荡的空间里,内心却无比丰盈。多彩的文化将这里的'空洞填补得十分充实。“苦”是因为寂寞吗?又或者是为消失的文化而愤愤不平?琢磨不透。他毅然上路,只为文化而变得无所畏惧。余秋雨选择了寂寞,但却成就了辉煌,就在《文化苦旅》出版的那一刻。
不得不说,《文化苦旅》的“苦”是能够从书中渗透出来的。余秋雨探寻着文化,注定孤身一人,独自承担迎面而来的一切。寂寞与辉煌在书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许,变得孤身一人不一定能够获得辉煌的成就,但辉煌却一定是与寂寞同在的。在新版小叙中,余秋雨把《文化苦旅》比作伤痕累累而身心尤健的回家浪子,离开家中的寂寞与回家后被众人的披星戴月,应该就能看出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密谛。其中“阳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凉的黄河文明的盛兴与衰败和历史的.深邃苍凉,而“白发苏州”以及“江南小镇”描绘了形神俱佳的世态人情和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其它许多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我从未知道的地方,了解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历史,了解到了我从未触及的知识……
《文化苦旅》这本书十分深奥,仅管我有许多不太懂的地方,但还是深深地喜欢上了一句话:“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读了它,我开始深思:是呀,艺术是无处不在的,绝不会局限于某个方面。
历史遗留的文化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朋友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便可和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掩卷沉思,在社会已然进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物质追求达到了无止境,各种成功学、厚黑学、官场小说甚嚣尘上。
读《文化苦旅》却让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寻着一汪清泉,这样的`甘冽,透人心脾,荡涤心灵。作者寓情于景,在带领我们领略山水风光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失落的叹息,对民族精神何去何从的一种反思。
很赞同作者在《笔墨祭》最后所写的:“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让我们像逐日的夸父一样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我痴迷于哥特式尖顶建筑,清晰记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来源与发展,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名句,一度觉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圆。直到品读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历史、最深厚的底蕴,就在我们的身边。
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紫禁城的森严,水乡园林的.婉约,塞外风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壮观,两河文明的发展,书画佳作的精彩,无一不值得我们细细琢磨、久久回味。历史让人铭记,催人思索,使人奋进。余先生追寻先人的足迹,借景写人,博古叙今,文化苦旅,虽苦也甘。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6
广阔的陆上,孕育着大群大群的生灵。灵长的猿慢慢进化成两腿站立、会用火,最终会思考的人类,他们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走在千年的路上,频频回首,只为寻找最初设下的答案。——题记
《文化苦旅》,确如书名和绿色的包装一般,甘苦的味道弥漫在方正的汉字间。说是杯中的热茶还不够,应是山顶的.草药,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汤汁。
厚厚的一本,从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阳关、再到风吹浪打的北欧,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的追寻,从来不屈服于脚下凹凸不平的土地。书中几处的记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伟人的足迹,又是遗憾物是人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