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文学网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1
一直没有时间阅读这本书的内容,忙于学生作业批改,忙于听课备课,鲜有时间能安下心来静静的去阅读,这两天才有心思捧起书来,细细的读一读,真的是本好书。
蒙台梭利的著作,对她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师范的课本上,做为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毕其一生献身儿童教育事业。在书中,她深刻的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精神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以及十个篇章来描述有关孩子童年的各种现象。初读前言,便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好“儿童在整个童年期都是受难者,因为学生时代过去以后,他就不再是儿童了。在此,科学又急急忙忙的去拯救他们”。反思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们,他们正在经历最美好的小学时光,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谁很忙?我们现在的教育带给了孩子们怎么样的影响?而任何影响儿童的东西都会影响这个最微妙、最重要的焦点,在这个焦点上,所有的生命内容都是生机勃勃的,精神的诸多秘密蕴藏其中,因为成人正式在这个焦点上形成的。
因此这本书,对于小学教师的工作开展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老师的应对措施都有一定程度的解析。还值得我继续学习。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2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个性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取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不可能再发展成一只蜂皇。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儿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不能跟随这些冲动力,意味着他们软弱和无活力。
然而当敏感期儿童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是就会有一种外部表现,成人称之为“发脾气”。然而这真的`是儿童的一种无理取闹吗?当然不是,是正因我们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儿童这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发脾气”的名称。我们把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做任性。我们也注意到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
因此,我们务必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正因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明白儿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带给了基础。
一向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法则。因此,我们经常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们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于是,当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时候,他往往不能自己来完成,成人怕儿童打翻热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来代替孩子来快速地完成这些。他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正因他们心疼那个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来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这个杯子,成人立刻会对客人说:“没事,没事,一个杯子值不了几个钱的”在那里,儿童的身份地位显然被看轻了,没有得到重视,同样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纪小就能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待儿童那些错误的态度。书本上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长,但是,这天,在此刻的这个社会,不会像蒙台梭利那个时期那样忽视儿童,而是有点溺爱儿童,但爱的方式还是不适用于儿童,用哪种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使儿童更好地发展,还是我们要思考的话题。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3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对儿童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读童年的秘密,能够解释你教育生涯遇到的许多琐碎问题。在《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行为和儿童心灵成长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尤其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虽说是通过教授身体动作来掌握技术动作的规律,但此学科更接近自然贴近生活,关乎学生身体和内心成长的学科,而此书对幼儿时期的“不理解现象”之谜进行探索和解答,本书阐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秘密,是对儿童发育与成长特征最生动的刻画,所以,此书更应该细细的读一读。
如果问体育老师,小学生体育课是什么样子的呢?估计十个有八个老师会说,上课学生没有纪律性,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大堆,组织的教学内容难以进行,想发火但是学生当时能够安静一会,下一节课以上种种又“重复”,对与“油盐不进”皮孩子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束手无策,以至于体育教师都是感觉苦不堪言,在加上每天有2-3节室外的体育课,身心俱疲;课间十分钟总感觉时间太快,惧怕学生到操场集合,感觉学生来到操场,从他们的语文数学“正课”解脱,而体育课就成了“放松课”、“度假课”、“室外聊天课”。经过读取这本书,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儿童的行为和心灵成长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儿童能够让我更好的驾驭课堂,更好的对待他们,重心定位自己,不做“暴力式武夫”体育老师,静心、镜心、精心,对学生以爱的立场从心开始。
本书的.“缺乏理解力”章节提到:“由于成年人没有意识到儿童身体活动的重要性,他们就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这成了儿童失调的原因”。作为室外的体育课,铃声响起,学生的心早就将飞向室外,室外有新鲜的空气,冬日有暖阳,夏天有微风,这一些这一切都是儿童内心敏感期所需要的元素,是儿童对客观环境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途径。而作为体育教师视角认为,体育课堂也应该是“无声”“安静”,学生就要像“植物”,是花朵,吵吵闹闹就应该是阻止,体育课就不应该发出声音。其实,体育课就应该“放一放”,这里的放不是无目的无法则的放。应该是在规则要求之下,教师有引导有任务驱动式让学生去玩,用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探索运动项目的内在结束。这与“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学生立场,教与学重心下移异曲同工之处。体育课堂就应该是乱的,就应该是吵闹的,但是也需要“规则”,体育课程规则是保证学生安全,保证学生学习更好顺利的进行,教师与学生都是规则维护者,是学生来享受“自由”的前提,但是这需要一天一点,一年级一年级的培养。如果从学生上学那一刻起,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在“规则”允许下,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只告诉教学任务,耐心让学生尝试,静心的纠正他们错误,当不规范的动作出现时,在作为示范者去教,而不是一上课就是:“你给我这样必须这样做!!!”,“这就是正确动作,不容置疑”。不给他们发展身体活动空间,不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这样就导致了,低段学生上课时表现还够让人接受,学生还能够积极配合,可是上了高段学生,就像拖了缰绳的野马,各种顶撞,各种反抗,各种狂乱都来了,感觉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朝气蓬勃。这或许是书中所说的“儿童乐于服从成人。但是,当成人要儿童抛弃那些有助于他发展的本能时,他就不可能服从了”。如果老师不知道心理发展是这样规律,不顾儿童天然的尊严感,一味的批评指责,总感觉有些毛病怎么批评就是改不了,最后导致结果是老师身心俱疲,对班级学生失去信心,轮到这个班级时就是硬着头皮上课流程走完,而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消耗着体育锻炼时间,且心理对老师“不公平待遇”哀声抱怨。蒙台梭利指出孩童做事没有耐心,没有纪律性,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快活,心理被扭曲,如果作为教师能够多一下耐心,在教学中“等一等”,给孩子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少去干预,那么他们心理恢复了健康,自然会守秩序,有耐心。
这是我的第四篇读书感悟,读这本书时,感觉吃力,且本书学术理论性强,短短的一篇读书感悟,逻辑性甚微,且是一些对工作烦事唠叨,继续行走在探索教育奥秘之旅。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最早是1936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可以说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蒙台梭利对儿童阶段的研究揭开了人类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灵成长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了解童年的秘密,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待孩子,也能重新认识自己。要理解这本书,先要把握两个概念:一个是儿童本位,一个是实证精神。蒙台梭利通过她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到儿童敏感性的指导的。
第二,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儿童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然后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第三,儿童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内在感知。
对于儿童的秘密,她也有了一系列发现:
第一,儿童的天性是讲秩序。
第二,儿童天然有尊严感。
第三,儿童爱学习,也有自控力,而且儿童的耐心比大人强。
最后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本学术书,其中一些理论也存在争议,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父母、成人开始意识到儿童本能意识的价值,不要轻视孩子,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要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孩子。蒙台梭利还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成长,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一下蒙台梭利开启的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空间,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束缚和过多的矫正,并提醒自己“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父母,成人可以向孩子学到很多”。准备要小孩和有小孩的可以看一下,偏理论但很有用,做父母之前是需要教育合格的,父母像孩子学习的地方更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篇5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1936年7月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之际出版的。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
在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还对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同时对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作了论述。因此,这本著作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本书第21、22页。)正因为如此,当蒙台梭利1949年春访问巴基斯坦结束时,人们送给她一只大蛋糕,上面用奶油浇成一本书的形状,写着:“感谢您发现了童年的秘密。”(R.克雷默:《玛丽亚·蒙台梭利传》,第356页。)
第一章儿童时代
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吧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
第二章成年人应受到控告
在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使得他们之间的误解越来越多。
正是这种自我中心的观点,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因为把儿童看做是脆弱和没有自理能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就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事情。因为把儿童看错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因而觉得是需要他们不断的给予指导。
成年人如果这样,即便自我觉得是为了孩子,且做出了自我牺牲,事实上都是在无意识的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三章新生命都有一种本能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本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
只有儿童才能揭开人类发展之谜。这一发展看上去是自发的,其实是按照某种规律发展着。儿童就像所有的幼小生命一样十分娇嫩,他们需要得到保护,要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可以保护他们的环境中。
第四章新生儿的降生
我们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怜悯,而应该是怀着一种对造神之物的崇敬,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保护每件东西,即使是破烂。
我们对人的生命中的第一个时期,尚未充分发掘,但是婴儿如果在第一个月遭到痛苦和压抑,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第五章母性的天赋本能
当母亲努力唤醒她后代的潜在本能时,表现出她不仅仅关心她们身体的需要。也许同样可以说,除了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精心的照料之外,还应该关心它们的心理需求。
第六章心灵的胚胎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过相当一段时间来秘密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人的个性形成时实体化的一项秘密工作。能够指引人类发展的恰恰是隐藏于儿童中的一种个人能力。儿童的精神生活是优于和能够激发所有外在活动的。
儿童个性的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
人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积极的精神生活。这个敏感的不断变化的小生命在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通过心理的觉醒,婴儿逐渐长大,并能够从事复杂的活动。但是婴儿心中也保持警惕,以维护自己心灵的统治权,以免由于惰性而丧失活力。
那么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是一个适宜的环境。
第七章儿童心理的发展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而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的努力是办不到的。
敏感期,指生物在其期初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赋,并只在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一旦获得,并消失。
儿童在其敏感期,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一时刻,他们会对一切充满活力和激情,学会每一件事情,并通过每一次努力使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敏感期之后,人们心智的进步,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管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获得。
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来难过和愤怒。由于人们不知道原因,会认为他们无理取闹。
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外在的满足的表现,表达了他对某种危机的警觉。
只有当儿童所处的环境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这一切都将悄然发生。
发脾气本身是一种激动和无目的的行为,是心理的发烧疾病。
第八章儿童的秩序感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与他所在的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在的,使得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想要的位置。也称为,内部定位。
外在秩序:物品摆放的位置,做事情的方式。儿童有他们所在的环境塑造的,他需要精准和确定不移的原则来引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的,建设性的模式。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秩序感,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体本身。这种敏感性使得外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让人可以适应这种环境,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去达到特定的目的。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儿童敏感期打下的基础。
内在秩序: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已经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
第九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有持续到5岁的敏感期,使得他以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感知印象。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冲动,以某种感觉或者特殊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
同时,让儿童保留他所获得的清晰印象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他只有获得清晰的印象,并对他们进行区分,才能发展自己的智力。
第十章儿童成长的障碍
成人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受侵犯,这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藏在心里的潜意识中。
成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给他提供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让他惟命是从。成人必须要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
第十一章行走
照顾儿童中,成人应该遵循的方式,是放弃自己的优势,以便适应成长中的儿童的需要。
儿童掌握走路的能力,不是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出生,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成功迈出第一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十二章手
人的手如此精巧复杂,它不仅仅能展示人的心灵,而且使人与环境建立了特殊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人类靠手,征服了环境。人类的手在智慧的指引下改变了环境,并进而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许多时候,年龄幼小的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练就的本领和谨小慎微的能力,让我们惊叹。
人的手是潜意识表达自我的方式。
一个成人如果不理解而让他喜欢工作的本能的重要性,就会对儿童第一次表现出这种本能惊讶不已。
第十三章节奏
行动的节奏,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改变的旧观念,他几乎就像是一个人的体型,一个人特有的'特征。当别人的节奏与我们接近时,我们就会高兴,但是当我们被迫去适应别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成人看中的是行为的外在结果,并只依据自己的思维角度选择用什么方法,对成人而言有一条自然法则,是“利益最大化”法则,使得他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最短的时间达到他的目的。当成人看到儿童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却收获甚微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要去帮助这个儿童。
成人无意识的极力阻挠儿童进行这种自然、缓慢、和不慌不忙的活动,成人会像赶苍蝇一样,想摆脱这种烦恼。
第十四章人物角色的替换
在儿童时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本性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这个时候成人能够悄悄潜入儿童的心智,用他的意识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的敏感性表现,它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称之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即使是感官对象,只要他们是有吸引力的,就能够对而让他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就会像磁铁一样,引出各种各样的活动。
对一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体现。当缺乏这种自律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到别人意志的支配,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当一个人不得不靠别人的意志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人格分裂了。
第十五章运动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应该予以强调。一个人是通过他获得的感官印象来形成智力的。
运动对儿童极为重要,是一种创造性能量的外在体现,使得人类更加玩站。通过运动,人类对外界环境起作用,进而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现,更是意识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运动是自我与客观环境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唯一真正途径。
了解身体运动和意志之间的直接联系,能使我们更充分的意识到身体运动的重要性。
在执行意志的命令时,一个人的身体也许必须不断的进行复杂的动作。犹豫意志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实现,因此,当儿童试图把意志付诸实践时,我们应该帮他。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