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灿烂千阳读后感

2025/10/2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

当中国正朝着小康社会大步迈进之时,在欧美国家全力发展资本主义之际,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一员的阿富汗却遭受着数十年不变的苦难。《灿烂千阳》便是以被战争、饥饿、专制、压迫充盈的阿富汗为背景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牵着上帝的手来到人间的,玛丽雅姆也是如此,她天真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然而,上天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她不是捧在父母手心的孩子,而是一个私生子。在她尚未懂事时,第一个叫她“小哈拉米”,厌弃她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母亲——娜娜。尽管娜娜与玛丽雅姆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尽管玛丽雅姆在我们眼中是无辜可怜的,但娜娜却将一切过错归结于玛丽雅姆身上。我既为玛丽雅姆的处境感到揪心,又为娜娜的愚昧感到悲哀。

作为父亲的扎里勒每个星期四来看玛丽雅姆一次,这一天便成了玛丽雅姆最幸福、最兴奋的一天。玛丽雅姆对父亲的敬爱溢于言表,而她的父亲出于天性自然也对玛丽雅姆有感情,但一旦玛丽雅姆真的进入他的家庭,人性便战胜了天性。在娜娜死后,扎里勒把她当做麻烦,任凭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把十五岁的玛丽雅姆远嫁给年近五十的鞋匠阿希德。不论玛丽雅姆如何哀求,都无法改变这个已定的事实。

仿佛故事到这儿,应该要结束了,但事实是玛丽雅姆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玛丽雅姆在短短几天内从年少懵懂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妻子,虽有惶恐不安,但她全心全意的为自己的丈夫,为这个新家付出。从权利上来说,她是受害者,不幸可怜的;但若从女性角度来说,她是坚韧的,能被理解的。可是,生活仍在继续,玛丽雅姆多次流产,再也无法有孩子了,而阿希德从此厌恶她。玛丽雅姆日夜操劳,只盼他舒心,但阿希德却是个男权主义者,不但鄙视她没有文化,不让她出门,而且常常一时不顺就对玛丽雅姆拳脚相向。“善良温顺”的玛丽雅姆不知反抗的忍受着,天天带着伤继续着家务。看到这里,我就真的只能用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表达我的心情了。

在玛丽雅姆的小家之外,还有一片广大的天空——他们的国家。与玛丽雅姆不同,身处同地的女孩莱拉接受着和男孩一样的教育,跟着父母兄长关心国事战况。尽管莱拉比玛丽雅姆幸运,她从小有亲人、受教育,还有青梅竹马的塔里克陪伴,但战争剥夺了她的幸运——亲人相继死去,塔里克失踪。接着她为了自己与塔里克未出生的孩子,嫁给了已年过六十的阿希德。

玛丽雅姆与莱拉由敌视到友好,真实的反映了悲惨女性的联合。在她们的共同反抗下,杀死了阿希德,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也为了那两个被玛丽雅姆视如己出的孩子,独自一人承担了罪名。最终她的心愿得以实现,在战火渐渐平息之时,莱拉他们过上了平静幸福的日子。

玛丽雅姆从出生起便被父母嫌弃,被当做麻烦丢到了这座城市。然而,当她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母亲”的身份离开,但她一直在莱拉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2

寒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读了《灿烂千阳》。这本温暖而又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灵。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耍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暴力,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玛丽亚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为一个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样?是塔利控制了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他如果宽恕了玛丽亚姆,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在黑暗的社会里,一丁点儿亮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气候。她们受尽了磨难,拉希德根本不把她们作为人来看待,仅仅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而她们又能如何?只有一个字,忍!在动乱的社会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还保留着一个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们还保留着自己那宝贵的尊严。这个社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妇女必须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时必须由男人所伴同。如没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棍鞭的惩罚。她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顺从。她们甚至没有反抗的权力。才14、15岁,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看到社会的残酷。这个社会令她们丢掉了许多,许多。

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她们自由、平等。需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玛丽亚姆的就义,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的流了出来,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的打开,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的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真正有一天能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4

《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动乱中她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

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我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可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齐。

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亲因为她的出走而自杀,希拉德是个残暴专横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莱拉。以往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欢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择自我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

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之后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忙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可是玛丽雅姆在最终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终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我的最终力气帮忙了她们,她觉得自我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灿烂千阳》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可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

初看《灿烂千阳》的名字,我错以为应当是简便欢乐的故事,当翻开书,一页页一字字地认真读过之后,便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为这两个故事设置了还算不错的结局,但其中间的波折、痛苦、欺骗、暴力、水深火热却更让我记忆深刻。不明白灿烂的千阳是否能够最终照耀在他们身上,不明白风筝是否最终能够欢乐地飘扬,仅有祝福、仅有祈盼。当经历了如此创伤的人们重新看见灿烂的太阳与舞动的风筝,那将是一幅更加完美与幸福的景象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5

年末利用碎片时间,终于把这本读了两个月的书认真读完了,总觉得别人送的书,不认真读完,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胡塞尼对语言的表现能力有着非凡的鉴别力和控制力,总是能以极准确的描述来反映现实,即使时隔很久,我依稀记得作者通过阁楼的脚步声来突出人物心理出神入化般的细腻描写。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与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胡塞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心思缜密,出奇制胜,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想好好活着,像个人样活着,即使是最卑微的女性她也有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她一直忍耐,忍耐所有的辱骂和鞭打。因为她的母亲曾和她说:“女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可是这一次,玛丽雅为保护那个曾经视为敌人的莱拉,用铁锹杀死了拉西德,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来保全莱拉和孩子,玛丽雅姆死了,但这一次,她死的毫无畏惧。读后感·我觉得那一刻她是解脱的,是对命运的解脱,是对心灵的解脱,血腥的情节,让人读来却是很平静,很满足。她用自己的悲剧结束开启了莱拉的希望人生,玛丽雅姆始终活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故事到最后,莱拉前往玛丽娅姆儿时的泥屋,去打听曾经玛丽娅姆生活过的痕迹,她得知玛丽娅姆的父亲,曾经千里迢迢,开车前去寻找玛丽娅姆,只为了寻求她的原谅。他的父亲给玛丽娅姆留下了一笔钱,一封悔过信,还有一盘那年,他们没有一起看的电影录像。塔里克和莱拉决定回到最初他们相遇的地方,喀布尔,重新开始他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去帮助这个城市,重建他们的家园。

从一碗水里看见山河日月,从一阵风里听见万物回响。向着天地的尽头前行,穿过静默纷飞的皑皑大雪,带着一身属于春日野穹的灿烂千阳,所以我能在黑暗里瞧见你的光亮,所以我能在迷雾里追寻你的踪影。这大概是一本书能带给一个人的力量,感谢自己生活的这样好。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6

如果说看中国的文学作品能让我更加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中国,那么《灿烂千阳》则把我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有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面,这一面,尽管很阴暗,很残酷,但能让我的世界观更加的健全,而不是狭隘的。

故事的主人公玛利雅姆是一个阿富汗的女子,在阿富汗中,女人的地位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女性的地位,男人是一家之主,掌控了全家的权力。更加令我感到惊讶的就是阿富汗的女人不能单独的外出,得有丈夫的陪同才能出远门,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她们的生活状态。在饱受家庭暴力中,她们没有人可以投诉,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是选择默默的忍受,她们的痛,我不能真正的体会到,但是,我能感受到她们的痛苦。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时间,换来的只是丈夫时不时的打骂。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曾经的中国妇女们曾经也经受过这种痛苦,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不断进步中,她们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现在可以说已经撑起半边天了,的确,人人生来平等,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男女都一样。众所周知,阿富汗是全世界比较乱的国家,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所有的这些不公的社会制度,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何来发展?何来改革?人民只有的是仇恨,不满与痛苦。表面上是中亚国家领导人的问题,属于内部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分不开。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看一个国家,不是想着如何帮它一把,而是想着如何从中捞到好处,真的只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吗?其实,我们不仅仅可以这样的,我们也可以互利共赢。

当世界某个地方的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我们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之中,我们不应该整天还在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我们命运的艰苦,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易,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他们面前的光环,他们背后的汗水与泪水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人人都需要给这个世界一点点的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