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2025/10/22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1

导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导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内容写具体。

突破措施: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小组交流: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一、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二、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读一读提供的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读习作例文。

3.互相发言,把别人的看法做记录。

4.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三、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生例文,小组交流:

1.一名同学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相互说说例文中的优、缺点。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小组内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6话题讨论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2

《白公鹅》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情感性目标: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为人真诚的重要性。

2、学认本课10个生字,7个二类生字。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采用多种方式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启发。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认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二、随文识字:在课文具体语句中学习生字。

兼:会意字,上下结构,八 部。

(1)同时涉及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兼职、兼顾、德才兼备、软硬兼施。(2)加倍、合并:兼并、兼程、兼办、兼任、兼课、兼管。

歉:形声字,左右结构,欠 部。

(1)感到对不住别人:道歉、歉意、抱歉、歉疚。(2)庄稼收成不好:歉收、歉年。

谎:形声字,左右结构。

(1)假话,骗人的话:撒谎、说谎。(2)假的,不真实的:谎言、谎话、谎称。

扩词:谎报、谎信、扯谎、弥天大谎。

罪:会意字,上下结构,四部。

(1)触犯法律的行为:罪行、犯罪、罪证。(2)过失,过错:罪过、归罪于人。(3)痛苦,苦难:受罪、遭罪。(4)刑罚:判罪、死罪、罪有应得、罪人、问罪、得罪、定罪。

吾:上下结构,口部。

(1)我,我的,我们的:吾国、吾辈、吾人。(2)姓。

抑:会意字,左右结构。

压下去,压抑:压抑、抑郁、抑强扶弱。

扩词:抑扬顿挫、抑制、抑止。

谅:形声字,左右结构。

(1)宽容:谅解、原谅、体谅、见谅。(2)预想,料想:谅不见怪、谅他也不敢做。

闷:形声字,半包围,门部。

mēn(1)空气不流通。(2)不说话,不张扬。(3)声音低沉。(4)在屋里呆着。(5)不透气。

扩词:闷热、闷气、闷头、闷声闷气。

mèn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闷气、愁闷、苦闷。

均:形声字,左右结构,土部。

(1)相等:平均、均摊、势均力敌。(2)都,全:均等、均分、均衡。

沮:(神色)颓废:沮丧。

三、自由练习读全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方格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

(父亲为什么要步行18里?)18里=9000米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步行18里的原因。

学习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对这段话分层。)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2、想象:父亲当时看我的眼神会是怎样的眼神?

3、指导朗读。

三、学习3—9自然段:面对儿子的谎话,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语言。

3、想象:父亲的'眼神

四、讨论:父亲这样做好还是不好?

(可采用辩论形式:要注意通过抓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态度,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有力反驳)

五、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文。

二、复述课文。

三、课后练习。

1、读句子,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一阵罪恶感涌上心头,……真正原因

罪恶感:指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2)父亲身心……最为沮丧与痛苦的事。

沮丧:指灰心失望。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2、与人物对话(此题可在辩论中进行)。

3、语言积累。

教学设计(B案)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启发思考:

1、板书18里,说一说有多远?

2、再板书“步行”,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请学生说说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

(1)谁要步行18里?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默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1、 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儿子为什么要说谎。

3、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4、指导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5、这件事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三、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四、汇报自己积累的有关诚信的格言。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4

教学背景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程教学环节

欣赏导入

1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 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小结仿写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 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精选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学习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

(1)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2)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二、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小烦恼——某位同学 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2.指导内容

(1)“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2)“热心听众”: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3)教师“主持人”:为学生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三、练习

1.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每小组内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

作业设计:

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城堡、风调雨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关键句子,领会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炮与战争的关系及战争时大跑的威力。

2.让学生充分阅读,置身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领悟主题。

3.抓关键词句,探究感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和平时代的幸福,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念,呼唤、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

1.领会课文的'主题。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灯片,引出主题。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

(1)故事插问

(2)交流明确:要发动战争吗?要向老百姓开炮吗?

(3)听完故事,你心里觉得怎样?

2.学生讲故事。

三、再次欣赏故事,观看课件。

1.卡卡王国的孩子新年快乐吗?从哪些话中可以听出来他们很快乐?请再仔细听故事。

2.交流明确

四、分享卡卡王国新年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18.城堡上的大炮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观看了灯片,欣赏了故事,我们感受了卡卡王国里新年时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按课文内容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作标记。

(1)大炮以前是用来干什么的?有怎样的威力?

(2)卡卡国王将大炮掉头面向广场时,人们有什么表情?想些什么?人们是怎样的心情?

(3)国王用大炮做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表达方式

1.通读全文。

2.思考:

(1)为什么要写老师带学生参观城堡上的大炮?与国王用大炮狂欢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不把国王的意图直接写出来?

(3)“难忘的狂欢之夜,难忘的大炮”可改成“难忘的狂欢之夜和大炮”吗?

3.交流,明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