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处处呈现新课程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属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实处?评价是否多维而全面呢?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真正与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相结合?
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确定新的评价目标
过去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客体,但现在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与“学”的状况才是评价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具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1、对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面做一个测定;2、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程度做一个判定;3、充分激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这样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纯书面的考试本身并不等同于评价,而仅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为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对老师“教学”的反馈性评价。
根据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尽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我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目标。总体而言,认知领域包括对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和原则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的基本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2
对于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学习,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观察、比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一月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和三级阶梯的界线有何相似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运用科学方法手机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完整的自然环境,由于其内部的自然要素的差异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造成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这种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不仅影响当地的生产而且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民俗等人文活动,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4
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每节课的得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在本课学习中,我尝试了识图记忆法。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历史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图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下图:
可以感受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意义,以及加入WTO等外交成果,这一重大活动的开展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实践证明,《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课组织的还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教学紧扣课标要求,能通过图片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本单元重难点;学生能深刻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城市改革重点在国企改革。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科教文体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自主地找出归纳科技、教育、文艺、体育方面的成就。关于外交成就,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探究合作,并深刻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内容及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中国现代史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教师通过相关时事讲解、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等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课的主线。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史涉及较多的理论和抽象概念,如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课,就涉及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概念都有点偏向高中政治学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复印或通过邮箱发给需要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学生,真正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有效课堂教学》指出: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创新理论,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特别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整合,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在教法设计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课后的实际效果基本上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够,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开展对话,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
第二,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一个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示问题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我要努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7
让学生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和作用。本课分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成就,第二个子目着重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既为高等教育输送大批生力军,又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由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难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课导入框、活动与探究等设计较好,能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小组交流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果和本地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突破重点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分组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问题和展示各组所搜集的我国教育发展成就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3、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本节课教学要借助今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重大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并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认识实施“科教兴国”重大决策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 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