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最爱东坡诗词,尤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特爱《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体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独,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心中始终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个好字了得!
今日读此书,追寻这样一个具有深邃思想、豁达心灵的才子的生活轨迹,带给我的,无不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启迪。恰逢冬至,可以说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书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林语堂眼中,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说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虽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认为他是极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爱他。他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有赤子心,有烂漫心,有欢喜心,有清净心,这是我极喜欢的。
现再读几首东坡的诗,甚好。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我读苏东坡,并不是读他的悲天悯人、他的诗词书画、他的幽默诙谐,而是读他豁达的情怀。——题记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这就是苏东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学天赋,但他的天赋不仅仅拘限于诗歌,还有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他的豁达——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观之,苏东坡豁达情怀可见一斑。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都过得很快乐,无所忧戚,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而他豁达的情怀刻在他饱满的精神丰碑上,终将不朽。
苏东坡交友广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苏东坡死的时候,有人曾冒着杀身之祸为苏东坡送葬,其中还包括百姓、书生、歌女等。苏东坡生性放荡不羁,与黄庭坚、秦观、王诜、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们会聚一堂,在宣纸上展示自己的飘逸才华,放飞自身的文采。苏东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十分宝贵,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结交更多的朋友。苏东坡不正是因为他豁达的情怀,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谊吗?
在黄州的安适田园生活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厌恶宦海的凶险,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苏轼手持锄头、戴着斗笠在东坡上种菜,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哼唱着自己写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苏轼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东坡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政治的风暴中,被政敌贬到海南岛,那时还是一个穷乏荒凉的孤岛。但是,苏东坡并没有气馁,他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的困难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种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却依然乐天达观,忘怀得失。面对苏东坡的遭遇和态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单元测验数学考了92分,上课都无精打采,深陷一片悲伤与茫然中,对我内心打击很深。而后我又转念仔细一想:我并没有考多差呀!这只是一场测验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紧,必将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觉得那时的我拥有了苏东坡的豁达,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了。
豁达——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养,相信我也能做到。聚会娱乐应当谦让他人,生活学习更需忍人忍事。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更要接受建议,并立即改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超然的豁达,化作缕缕轻烟,始终萦绕着这本《苏东坡传》。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豁达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袭卷我的身心,令我受益无穷。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古今文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喜欢他的博学多才、重情重义,喜欢他的刚烈似火、坦荡潇洒,也喜欢他的风趣幽默、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地,就寻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书来读。但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更对自己的味口,原因有三:
其一,是它的严谨。
林语堂先生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曾2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东方用英文写作的第一人。他也许不是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者之一。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曾用大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说:“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1936年举家赴美时,林先生就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翔实研究的基础上,他裁剪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于1947年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成为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的“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正如本书的译者、台湾著名翻译学家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所说的那样:“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写作《苏东坡传》时,于考据、义理、词章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曾“读过他(苏东坡)的札记,他的一千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正是这些“笨功夫”加上自身的才气,铸就了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真实可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的苏东坡。
其二,是它的文采。
林语堂先生是民国的传奇大师,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他曾经说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欺凌。为了躲避战乱,他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这样的人生际遇带给林先生的不是苦闷而是幽默。这种幽默饱含了人生的智慧,总是能够在一两句话间,或者一则小故事中,去点破、领悟生命里的一些无奈,更重要是懂得如何与无奈相处,甚至化无奈为力量,从中看到光明。林著《苏东坡传》共二十八章,将苏东坡的人生分成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等四段,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事业,有欢喜、有苦闷……林语堂先生用如椽大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六十余年的人生岁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过这本传记,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是妙笔生花,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酣畅淋漓、至情至性的享受。读罢合书,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包含感悟,感悟中自带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书中的每一段描写都可以单独摘列出来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了他所记载的苏东坡对写作文章的形容:“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当然,这也得益于译者张振玉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文学造诣,历经两载、字斟句酌,将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传记翻译得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译成中文之后的那种隔应感,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其三,是它的热爱。
苏东坡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的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在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中,充满了对苏东坡满满的赞誉:他在“原序”中写道,“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又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正是带着这种浓浓的苏式情结,在这部传记中,林先生用详实的资料、准确的诗文和恰到好处的文笔,还原了苏东坡大起大落而又旷达乐活的一生。他自己也坦承:“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苏粉”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怎么能够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阻隔,把《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林语堂之爱苏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完全是一个赤子在写另一个赤子。我想,很多时候,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已经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世间人性的解读,对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这种深入骨髓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因为热爱,方能参透,所以他对苏东坡的评价才会如此贴切传神:“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成为历来研究苏氏之人士所必引的语句。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偏爱,所以《苏东坡传》中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表现出了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辨奸论》也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身上;就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都成了他沽名钓誉的罪状。我对王安石的认识并不全面,但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王安石推行新政并没有错,宋朝也是需要变法的,而且苏东坡也是同意变法的,只是王安石采取的方法过于自负、手段有待商榷。但在林先生的笔下,王安石“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个评价未免过于苛责了,或许是林先生太替那些在新政中遭遇迫害的文人们悲痛了吧。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应该算是时代的勇者。
捧读《苏东坡传》,时时都会被这位伟人的旷世才情和人格力量所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可爱的苏东坡——林语堂最喜欢的文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文人。斯人已如清风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第二十八章终了: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国事混乱。五月以后苏东坡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最后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写作为乐,直到安详离去。
小时候只是知道他的词作很好,却不知好在哪里。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发现,他的词作中,写清新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悼亡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使人为之情动;豪放派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每个人的选择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点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静气,有的人坚持自我。终其一生才会发现,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或伤害的只是自己!应该像苏轼先生那样躬耕于东坡而怡然自乐,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休憩河道造福后市;应该像苏老先生那样有发自笔端的衷情诉说!千百年年来再无苏东坡,千百年后再现苏东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