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生物实验报告

2025/10/23经典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生物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反思: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生物实验报告 篇2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步骤:

(一)细胞形态观察

1、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

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移动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模糊,可转动目镜上透镜进行调焦),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格等于多少μm:

镜台测微尺的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 × 10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

四、实验结果:

1、目镜校正: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17/70=0.24

2、细胞大小的测量:

五、作业与思考:

1、血细胞按含量高低,主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形态见下图。

2、植物细胞一般比动物细胞大一些。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生物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分升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实验过程(见书P60)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如果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3.画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到经过0.3g/ml蔗糖溶液处理,再经过清水处理的细胞变化的一系列模式图。

生物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

(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将两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装)

(二)病料取材

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杆菌存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现象,取出病猪的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的组织物,并注意组织的完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

(1)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旁打开用储物袋密封保存的病料,先左手持镊子右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个小口。

(2)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前端插入小口旋转一下后,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上。

(3)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部位等标记,并将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别接种十二指肠、胃粘膜、肝脏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种2个血清平板。

3、培养:将接种好的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注: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且划线时接种环应尽量倾斜,以免划破培养基(后同);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

(四)细菌纯培养

1、菌落特征判断

待粗培养的细菌培养24小时后,取出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个小菌落的形态特征并用实验报告纸记录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观察标记,其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菌落边缘、表面构造、隆起度、湿润度、透明度、颜色等。

2、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1)取干净的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标记,再在载玻片另一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馏水。

(2)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在酒精灯旁从标记的单个小菌落中取少许细菌置于蒸馏水中混匀(同时盖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种环涂成直径约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灯火焰上方以钟摆速度通过固定好细菌,待冷却进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结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兰氏碘液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随后滴加95%的酒精脱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释的品红进行复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4)将干燥的载玻片放在1000倍油镜下,滴加一滴松柏油进行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细菌的种属。

3、细菌接种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插入揭开的平板口内蘸去一下镜检标记的小菌落,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上。并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菌种、部位等标记,将平板倒放。

(3)将接种好的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油镜用完后应立即清理物镜上的松柏油;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五)菌液的制备

1、镜检:用革兰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观察并记录是否为纯培养的细菌。

2、分装液体培养基:先对无菌操作台及需要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然后用钳子揭开一个空试剂瓶,用倾倒的方法在酒精灯旁从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中分装于空试剂瓶内,并立即盖上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瓶塞。

3、接种:右手持接种环,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待冷却后,取出纯培养的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旁,蘸去少许细菌,左手倾斜液体培养基,将接种环,伸入液体培养基内搅动,然后取出对接种火焰环灭菌,并用灭菌的包装纸捆绑好后,用记号笔做好相应标记,置于一旁。

4、培养摇菌:将接种好的液体培养基置于水浴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注:分装一个培养基就接种一个培养基,不得全部分装完后再一个一个接种。

(六)小鼠致病性实验

1、保定:选择健康的青壮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转数周让其眩晕,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两耳及头部皮肤,并翻转左手,使其头部朝下,以达到内脏前移的目的。

2、接种: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对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观察:将接种的小白鼠放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活,并在鼠笼处用记号笔标记好接种时间、菌种等。

4、再培养鉴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病变情况,并取肝脏直接涂在相应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反向培养24小时后,取菌落细菌进行镜检观察判断。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时候需要观察小白鼠是否因注射时伤害到内脏而死亡。

生物实验报告 篇5

目的: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比较、观察叶绿体中四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理论知识:

1、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而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坏细胞结构,破坏叶绿体膜,使基粒片层结构直接与有机溶剂接触,使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2、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四种,不同色素在层析液(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

取新鲜的绿色叶片、定性滤纸、烧杯、研钵、漏斗、纱布、剪刀、小试管、培养皿、毛细吸管、量筒、有机溶剂、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钙。

四、步骤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

五、实验心得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