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25/10/2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读课题,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7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一册第三组中的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⑴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⑴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⑵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四、课前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⑵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⑶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⑷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⑸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⑴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⑵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①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②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⑶再游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⑷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⑶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六、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七、课后作业:

选择:

1、(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

2、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八、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

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