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伤仲永读后感

2025/10/2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伤仲永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伤仲永读后感 篇1

想不起是哪位诗人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还记得起,鲁迅先生说的那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确每个人做学问都要具备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坚强与勤奋,而且要有一个目标。因为铁匠没有目标,他可能只能做出远不及宝剑的水果刀。

在《为学》中我想到了坚持与坚强,还有目标。在起初读的时候(指老师讲之前),我就觉得,穷和尚孤身一人只有一个饭碗和一个水瓶,就能到达南海,真是不可思议,况且一路上有山有河还有野兽,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经还带了三个徒弟一匹马呢!到了后来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标是山顶,但我与山顶仅有一步之遥时,我选择了放弃,就是因为我没有坚持。我就差那么一步。

方仲永的父亲依旧是以农民的思想对待自己那么有天赋的儿子——不使学!就是因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亲不让他去上学,他自己也应该以“忽啼求之”的积极心态争着去上学。如果这样他也不会“泯然众人”啦。你也可以不上学,但你可以自学,勤奋一些但不用挑灯夜战。即使上了学不勤奋些,刻苦些,到了最后两个字——白搭。这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出唯有积极向上,坚持奋斗,勤奋努力才能成功!

伟大的'科学家,当时社会人群眼中的“疯子”——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有发达的大脑和会直立行走的裸猿,开启大脑智慧的方法只有两个“努力与坚持”。所以在学习时就要“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啦!

伤仲永读后感 篇2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教育与自身学习有关。方仲永是金溪地区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过人的才能,却被他父亲荒废。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亲的'责任,不止他父亲一人贪图才赋,视方仲永为摇钱树,也有社会及其自身原因。

社会。

想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没有机会读书。不过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边的人,由于没有学习,导致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也不懂学习,使方仲永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设仲永的父亲依旧带领他“环谒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较有学问的人家里时,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让仲永学习,不然会荒废他的才艺,那么仲永的父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让仲永去学习呢?所以,社会,是影响仲永才赋荒废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亲“环谒于邑人”,仲永坚决不让父亲泯灭自己的前途,若父亲依旧“不使学”,仲永可以离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样在寺院里苦学成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却没这样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画笔,画出一片属于你自己的一片美丽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伤仲永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再一次翻开读过的课文《伤仲永》,反复读了几遍后,我沉思久久,为什么一个天资聪慧的方仲永,在五岁的时候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而长大后反而“泯然众人矣”呢?那造成方仲永这样悲剧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通过老师的释疑和我认真思考,终于明白了: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但不等于将来就是人才,若想成才,不能只依靠天赋,还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方仲永出生于“世隶耕”的家庭,他的父亲为了解决眼前一时的.困难,荒废了仲永的学业。唉,这真让人为仲永感到哀伤与惋惜!

从方仲永的成长让我们产生联想,八百多年前的人们,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还是情有可原,而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吃得饱,穿得暖了,我们这些山区的一些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减轻劳动负担,或是为了多赚几个钱就对自己子女的学习不管不问,有的更甚至于使得孩子中途就辍学。我家邻居的一位大叔大娘就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他们只知道拼命地挣钱,不管谁和他孩子学习的事,他就是说:“读得书,当得官,不是靠我们当父母去教育,我们也教育不,但反正我家从来出不了个大学生。”在此我要郑重地说,尊敬的而思想又落后的父母们啊,你们大错了,请千万别步仲永父亲的后尘了。方仲永的父亲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让仲永丢掉了后天的教育,最终把“神童”的方仲永蜕变成了“庸人”。

可怜而落后的父母们啊!希望你们能为我们今后的前途着想,这大错特错的路千万不要再走下去了!我同时也希望那些失学的同龄人能站出来据理力争,说服父母,让你们重返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决不能让我们这一代再上演仲永的悲剧啦!

伤仲永读后感 篇4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接着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着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己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异。程老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但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通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内容”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老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老师也累。

伤仲永读后感 篇5

天才常常拥有先天独特的天赋。但就算天才自幼天资聪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耕田为生。他五岁时,还不认识书写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央求这些东西。父亲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方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因此而闻名。许多人都花钱求他题诗,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天天牵着他四处拜访别人,不让他学习。十二三岁时,方仲永写出的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几年,完全如同普通人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为方仲永感到很悲哀,因为他的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对他长久的培养,这才导致了“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如果他的父亲选择了坚持长期培养教育他,方仲永就会有更好的前途,有可能像他的.堂兄王安石一样,写出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样流芳百世的诗词,也可能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改革家,展现出他生命中应有的才情和豪情。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但是后天的学习并没有跟上,最终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很多人虽然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早慧,但是我们从小受到了系统性的连续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发挥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