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2025/10/2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1

选这篇文章的初衷缘于我们班的孩子放在教室窗台上的由他们亲手种植的一棵棵绿油油的小苗,活力四射,孩子们分外呵护,特别关注。《丁丁和牵牛花》也正是在写丁丁种植牵牛花的过程。这一篇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的课文,最能拨动起孩子的心弦。

本次教学呈现的是第二课时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生活话题,导入新课;融入体验,理解感悟,深情朗读;带着余温,书写练习。我力图在第一个环节中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在孩子们熟知喜爱的图片欣赏中唤发热情,在理清种植的变化脉络中,找到切入口,自然地过渡到文本的学习中。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育应该较少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致力于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中力图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看图理解法以及勾画法和朗读表现法。同时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中点燃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第三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根据汉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字词的特点,融入情感来进行书写,让生字唤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的`现场,教学活动顺利地推进中,偶尔也有意料之外的情境出现,生成了一朵朵精彩的“浪花”。回顾课堂过程,,究其课的效果,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剖析:

预设亮点――

1.多次找准与生活的切入点进行文本与生活的对话,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思。让理解更具个性化。

2.学习方法在无声中浸润心田。(勾画、理解词语方法)

3.媒体的恰如其分地运用,给课堂注入了新鲜氧气。(音乐、图片、牵牛花卡片)

4.抓住文本各自然段的特点,分设不同的处理点,预设不同的活动,避免了单调乏味的注入式学习方式。

5.多种方式的朗读,让朗读活动变得有滋有味起来。(引读、自由读、配乐读、抽读、同桌互读、挑战读、表演读、范读)

6.快乐的识字游戏,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识出快乐音符一串串。

7.学习习惯的培养:听得认真、读得仔细、说得完整清楚。8.集体评价方式也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滴滴答,滴滴答,就是“竿”。

生成亮点二:没有预约的精彩,随机应变

1.点几次幻灯片才出现该出现的那张,教师灵机一动:我的真诚,感动了它,终于把它给请出来了。

2.学生的个性解读:如果是你一个人呆在家里不能下楼玩耍,你会感觉怎样?孩子们的歧义在我的预料之外,不过我马上接过话题把思路给转了过来: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过最有发言权的是王奶奶的邻居丁丁,常期与王奶奶想处,自然就了解王奶奶的心情,他知道王奶奶很孤单,很寂寞,于是替她所急,才要来实现一个愿望的。

3.在朗读环节中,进行“1+1”评价时,评价者说:李佳艺读得很有感情,如果能读得再大声一点就更好啦。李佳艺为自己解释道:我感冒了,所以今天声音有点小。为鼓励更多的孩子勇敢表现自我,老师说:真不错,我们李佳艺感冒了也读得这么好,来,我们为她的坚强而鼓掌!人文的关怀,呵护了她的心,也给了她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不足之处的弥补——

1.“愿望”在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时,不妨把字形的学习切入进去,这样记字形更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2.在看图片时把牵牛花的另外的名字及其他知识介绍给漏掉了。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2

手捧新教材,有一份喜悦,但更多的是困惑与忐忑。翻开新教材,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教材更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念,教材的识字量比以前更大了。面对新教材,能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的挑战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我上《丁丁和牵牛花》这一课的几点做法与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见过牵牛花吗?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去观看牵牛花图片展,让我们跟着轻快的音乐出发吧!

(学生观看图片)

师:听了轻快的音乐,看了图片展,你想说什么?

生:牵牛花很美丽。

生:老师,牵牛花太美了!

……

师:牵牛花不仅美丽,还帮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实现了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丁丁和牵牛花》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轻轻翻开书本42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每节课开始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没办法一下子集中,老师在讲台桌前大发雷霆也无济于事。备课时我就想,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办法也许不错。于是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眼看美丽的牵牛花,耳听轻快的音乐,利用课件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了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导入新课。

片断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合作学习中认熟生字。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凭借一张生字卡,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又有一点竞争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小组互教互学自学生字,接着小组合作玩游戏记住生字,最后通过摘果子当小老师巩固生字。

A

小组互教互学自学生字

师: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去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想办法解决,现在请大家把你已经学会的字读给小组同学听,教教小组同学,还不会的请小组同学教教你。

(小组同学互教互学。)

教学反思:小组互教互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自己会读的字教小组同学,领小组同学读,还不会的字请组内同学教。但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生突然面对那么多老师,过于紧张,生生互动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把学会的字与没学会的字做成生字卡片,在小组学习时出示卡片来教、出示卡片来问效果会比较好。

B玩游戏

师:小朋友们学得可真认真,我们一起来玩个掷骰子游戏吧。听清楚了:老师分给每个小组三个骰子,小朋友们轮流掷骰子,很快读出朝上一面的字,如果三个字都会读,并能选一个字组组词或造句,组长就用会手中的贴图奖励你。加油吧!

(学生玩游戏)

第二小组

小组长:谁先来玩?(学生举手)

学生甲:“芽”芽齿的“芽”。“久”不久的“久”

小组学生评:你读对了,可是组词错了,这个是“发芽”的“芽”,不能奖给你贴图,续继努力。

学生乙:绳子的“绳”,纟+口+电=绳;者,或者。

小组学生评:真棒,奖励贴图。

……

教学反思:低年级学生好玩,游戏对他们来说是喜欢的活动形式。我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小组游戏中记住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这样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而且每个小组有活动的“聚焦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这是新游戏,教师忽略了示范的重要性,游戏时没有示范,因此有两三个较弱的小组没有动起来。

C摘果子游戏巩固生字

师:把生字学会了吗?这三棵果树上有这么多大果子,谁敢来摘下果子教教大家。

生:请大家跟我读,记住的“记”。

生:请大家跟我读,牙齿的“牙”。

,12

生:你读错了,不是牙齿的“牙”

师:怎样把它变成牙齿的“牙”。

生:去掉草字头。

生:加“口”变成“呀”。

……

教学反思;在这环节中设计了摘果子当小老师的游戏,大家都想上台当小老师,积极性很高。但有个学生组了“忍者“这个词,在课堂上我没有抓住这个教学资源追问学生“你是从哪里会这个词的”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识字。

片断三

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师:字宝宝玩累了,该回家了,你们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吗?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画一画,多读几遍。等一下再来提醒老师和同学。

1学生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地方。

2学生交流。

生:“者、实、绳”这三个要注意翘舌,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生:我觉得“幼芽”这个词比较难读,请大家和我读一遍。

生:“竿、根、绳、往、感”比较难读,请大家跟我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达到读顺课文的目的。这是低年级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片断四:师生读文、评价,训练朗读。

师:现在你们能把课文读给家听吗?

佳桦评:英艺,你“在”字读成翘舌音。

英艺:哪个“在”呀?

佳桦:种在的“在”

英艺:我有读错吗?

生齐:有。

英艺:我来改正,“在”。

……

教学反思:在这里学生自然地用对话的形式互评,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师读。

生评: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评:老师读得很不错。

师:你能学老师读一读吗?

生读。(这是个后进生,他读得很差,但教师表扬了他,并让他再读一次。这样,充分做到了关注后进生。)

教学反思: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低年级学习语文的主要学习方法。因此,我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读与评来练习有感情地读,但是学生朗读能力悬殊大,相当大的一部份学生朗读的能力很差,评读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这环节的教学目的没达到。

新的课程理念带来课堂教法、学法的深层变革,变化进程中的效益,给师生带来了惊喜。就这节课来说有一些值得保留的地方,但还存在很多缺点,这仅是一个起点,课改路漫漫,我们乃须在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中行进。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3

在写这篇反思之前,我第一次对“反思”有了新的认识——“反思”不仅仅是找出上课中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当和每一位听课的领导、老师、同事请教完他们给予我的课的肯定与希望的时候,我觉得,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通过《丁丁和牵牛花》一课的学习,课前,我的确认为自己在确立课文主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方面都做得比较扎实和敦厚。我把课堂的框架定格为:导语——检查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强调重点生字“鲜”和“足”——引入课文理解(1):丁丁的愿望是什么?(略讲)(2)为了实现愿望丁丁是怎么做的呢?(课文的重点、难点)——指导朗读:牵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吹着快活的而小喇叭。——评价丁丁——(因为丁丁实现了愿望,让王奶奶看到了鲜花,所以王奶奶很高兴)识字“高”,并组词、造句——情感渗透,我们要学习丁丁什么?

可是,当真正的一节课上下来,我都为自己羞赧:多余的时间竟然足足9分钟!虽然当时也随机调整了课堂,可这不得不算严重失误!而之前的,自己所认为的“扎实”和“敦厚”都是意念中的东西了,它与课堂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在和听取了舒校长,谢老师,李老师的分析与评价之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课堂教给孩子,一节课的精彩是孩子的精彩,而不是讲解人的精彩。

第二,低年级一定要凸显字词教学,而且,一定要把字词夯实!李老师告诉我,对于写字的指导,模式很多。可以请小老师来教,让学生自己选字,可以说一说字的结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压田字格线的状况;可以让学生组词,相机指导;可以让学生说句……通过孩子自主参与来提高他们在识字、写字环节中的乐趣。

第三,在教学中要多给孩子一些朗读的时间,可以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

第四,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我应该将自己的语言再做进一步的`孩童化,尽量简单,明了,尽量适应小学低段幼儿的思维模式。

让我稍作欣慰的是,在教学中成功处理了一个“祈使句”的训练。我请孩子们反复读“牵牛花,请你快快发芽长大,让王奶奶在家里也能看到鲜花吧!”这句话,再带着他们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当自己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会怎么说呢?我出示例句“白老师,请你帮我把鞋带系一下吧!”孩子们纷纷效仿“,请你吧!”来说话,熟悉了句式以后,我告诉孩子们这是“祈使句”,用来里表达“意愿和请求”的句子。检查的结果是孩子们都掌握了。

每一节课上下来,“喜悦”和“遗憾”都是每一个真正付诸心血的人心中的纠结。我觉得,反思不仅仅是一节课结束后的思考,而更应该是一个再备课、再思索、再探讨、再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我历练自己,让我进步!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4

在写这篇反思之前,我第一次对“反思”有了新的认识——“反思”不仅仅是找出上课中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当和每一位听课的领导、老师、同事请教完他们给予我的课的肯定与希望的时候,我觉得,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通过《丁丁和牵牛花》一课的学习,课前,我的确认为自己在确立课文主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方面都做得比较扎实和敦厚。我把课堂的框架定格为:导语——检查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强调重点生字“鲜”和“足”——引入课文理解(1):丁丁的愿望是什么?(略讲)(2)为了实现愿望丁丁是怎么做的呢?(课文的.重点、难点)——指导朗读:牵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吹着快活的而小喇叭。——评价丁丁——(因为丁丁实现了愿望,让王奶奶看到了鲜花,所以王奶奶很高兴)识字“高”,并组词、造句——情感渗透,我们要学习丁丁什么?

可是,当真正的一节课上下来,我都为自己羞赧:多余的时间竟然足足9分钟!虽然当时也随机调整了课堂,可这不得不算严重失误!而之前的,自己所认为的“扎实”和“敦厚”都是意念中的东西了,它与课堂教学还有很大差距。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5

《春季星空》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本课内容是夸季节的,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学生长期的观测,这点学生可能很难坚持做到,为了弥补学生实地观测的缺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具体讲如: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上下册教材、上网查资料,看相关视频,下载课件,同时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整理和学习,使我也受益匪浅,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点较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星星比较陌生,只认识大熊座等比较有名的星座,几乎没有学生实地有目的的观察过星空。对星空的印象肤浅,难以沟起学生对满天繁星的美好回忆。因此在课的引入部分,尽管我设计了利用美丽的星空图片导入,但效果总觉得欠佳。经调查,我认为这与现在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与美丽的星空接触有关。现在城市的夜晚灯光较亮,孩子也很少有机会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纳凉的时间,更没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体验,再加上现在的大气污染特别严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难欣赏到漆黑的夜空上闪烁着繁星的景象。

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认为,孩子的观察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并没有结束。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不仅仅依靠学校,依靠科学教师,我们的社会和家长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反思 篇6

这位年轻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丁丁和牵牛花》。从整节课上老师的表现来看,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显得轻松自然,游刃有余,而与学生的对话也显得驾轻就熟,富有亲和力。

作为一节研讨课,我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阅读教学总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学习内容和目标。那么,就一篇具体文章而言,“读什么”和“怎么读”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读什么?当然是读文章的重点,读文章中作值得体会、体验和感悟的文字,读文章中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文字。所以,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丁丁和牵牛花》的课堂上,让学生读丁丁表达愿望的句子,选择是对的,但只选择这部分文字,又不合适。因为文中描写牵牛花的句子是文章表达美好情感的更值得品味的文字。怎么读?当然是在充分会文、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读。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读书过程。首先是读懂,接着是联系全文的理解,再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在探求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思想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所以,课堂上必须有一个读书思考的过程,要有一个科学引导的过程。

二、在如今阅读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下,教师似乎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运用,尤其在公开课上,喜欢在教学的形式上做文章,而对“双基”的重视显得不足。这节课也有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教师过于关注让学生从技巧上读好丁丁表达愿望的句子,过于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学生思考有没有别的`方法让牵牛花攀上去),却忽视了重点词句的理解。“双基”是什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强调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试想,失去了“基础”的和“基本”的,语文素养怎么可能得到提高?

三、现在,我们谈到语文教育,总离不开“创新”一词。因此,许多教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钻进文中找到那么一个或几个“创新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做的事。阅读的任务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帮助人融入社会,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生命活动。比如,这节课中,老师要学生想出别的方法让牵牛花攀上王奶奶家的阳台,就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创新教育。如果一定要进行创新教育,最好是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一致,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帮助王奶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