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庄子》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庄子》有感 篇1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脱于红尘之外看红尘。书卷之间盛满他的反弹与觉醒,黑暗中,无为亦无言。
人类生而平凡,何不从俗,去尝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的鹏,仿佛掌握了天地间最强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鹏徙于南冥,须借海运之机,季风之猛,方得扶摇而上。
故而,何不成为风,自随朝自随暮去,于婆娑烟波中,四海游走,无为,无言。
世间有许多事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不如无为,顺其自然。春去秋,冬暖夏凉,因而春种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风而飞,这等连鲲鹏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闽南一带台风袭击时,竹柏顺风折下腰,“俯首称臣”,虽弯不伤根;而坚硬笔直的松与芒果树,却因不愿弯腰而被连根拔起。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固然可贵,但于庞大的力量面前,这实在是一种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东西太多了,两只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丢了机心、成心与分别心,有所舍弃,能放得下,才能游刃人生。是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无为即是理智权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紧,溜得愈快,不如张开手掌,任它们缓缓溜去,留下少许堆积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为何梅不于暖春开花?春是一个舒适安逸的舞台,但春之后是酷热的夏与干燥的秋。梅放弃了春之舞的机会,选择了静静修养,于深冬饱含生息之时,绽颜一笑,傲然而立,旷世皆香。成与败,得与失,一念之间无绝对,该弃的、该留的皆为身外之物,且顺它而行,沿途采撷。
无为而治是乐观而快乐的本质,因为顺势而为才能无忧无己。“无”字的甲骨形似一个人手持鼓,一边敲击一边起舞,古义便是“学而知其乐”。因而庄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随自然的脚步,“以天为徒”,从平淡与寻常中探求道。为何孩童总是欢声笑颜,快乐无忧?不是因为那年纪没有悲伤的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及时把痛苦放开。孩童的眼永远是明澈的,他们没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没有驾驭别人的'野心,亦没有对声名权势的热衷。而成人却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于尘世嚣嚣中,找不到片刻清闲快乐。这便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孩童之道吧,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方能知其乐,品其乐。
庄子梦靥中所幻想的巨鱼与巨鸟,尽管拥有强大,却没有无上的力量。却是无形无言的风,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庄子一辈子没有说过话。他在看,在听,在思考,云游在天地之间,以无言的姿态,抒写有言而不言的神韵。
读《庄子》有感 篇2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观点。我认为在众多经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过于《庄子》。
《庄子》又称为《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 周,庄周被世人称为庄子。《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相传,书中内篇七篇为庄周本人所著, 而其余外篇十五篇与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后学所著。
内篇多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外篇则介绍庄子的事迹来反映他的观点,让他描述的.思想 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细细读来,《庄子》并不像现代哲学教研书那样枯燥,反而十分有 趣。《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大量如鲲鹏、小若蜩之间的对比,写出心怀大地之人与鼠目寸 光之人的区别。而斥 那无知之言令人发笑。用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列子御风而行”来反衬出庄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遥的境界。即书中所言“至人、圣 人、神人”的境界。从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庄子对身体、精神,甚至某些更为玄妙状态下 的绝对自由的向往。读罢此篇,我突然发现,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十分缺乏对于这种自 由的追求思想。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对庄子追求极致自由的思想顿生敬意。
而庄子对于人类状态的思考,其角度更为精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在 《齐物论》中,写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的话。这种将人类与其 它物种相互交融,看成一体的想法确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直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在外篇《至乐》中写道:“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探望庄子, 想安慰他。但惠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看见悲伤的庄子,反而看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 一幕——庄子正在敲击盆大声唱歌。”故事有些夸张,但这正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他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人本是从天地间衍生而来的,而人死后不过是回归自 然天地,又为什么要为妻子的死而伤心呢?如此豁达,天地间唯此一人尔。
《庄子》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有趣的哲学书。
读《庄子》有感 篇3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读《庄子》有感 篇4
读《庄子》,总会感觉自己心里坚持的信念在一瞬间坍塌。
《马蹄》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但事物总有其矛盾之处。庄子的言论之中总有贬斥孔子、伯乐等众多名家大儒的内容,但庄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对他的思想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无非是他的思想带给后人的惊异,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我们要学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束缚,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尊善灭恶?但,何为善?何为恶?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人的'心灵在一瞬间便会闪出无数的念头,但表面却可以纹丝不动,人们的有些举动只是做给外人看的。
纵观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们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今天的思想却固化了,有一些东西一定是对的,有一些东西一定是错的。但是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何为成功?何为失败?正如天之大,地之广,但天与地也不过是这广阔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我们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创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会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读《庄子》有感 篇5
《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离无脤、瓮大瘿与之相应。《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儵、忽试凿七窍。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觉。萧纲《十空·如梦》诗说:“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乐否?这是个古往今来无从解释的命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上来看,这场交锋似乎是惠施占了上风,而庄周不过凭诡辩取胜。俗话说得好,此一时彼一时,带入这场漆园梦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过,回首那纷乱的世代,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凋零,漆园梦中的蝴蝶徐徐陨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无人结伴同游。天道有常,时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叹息。——究竟是庄周幸,还是蝴蝶幸?
没有说法,毕竟无人参透这大道。《齐物论》中有云:“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不正是印证了他那句“天地与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