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童年》读后感

2025/10/27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童年》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童年》读后感 篇1

《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影子,这本书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至十岁七年的苦难生活。

在阿廖沙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她跟着母亲回到了外婆家,那里住着他的家人们一一和蔼可亲的外婆,暴躁却勤劳的外公,美丽却忧郁的母亲,两个视财如命的舅舅,还有他的好朋友“小茨冈”。

阅读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在外婆家,只有外婆爱阿廖沙,关心他。阿廖沙早早的就体验了人间的丑恶,两个舅舅自私自利,为了财产,不念及亲情,他们不断的吵架斗殴甚至分家。

书中写道,阿廖沙长了水痘,全家没有人关心他,只有外婆陪伴和照顾他。他被安置到阁楼,在那躺了很久,手脚被宽的带子绑的结结实实的,外婆像喂婴儿似的,一勺一勺的喂阿廖沙吃东西,给他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遇到什么苦难,阿廖沙绝不轻易落泪,更不像命运低头!他把苦难化作力量,反正他成为更坚强更勇敢的人,他磨砺了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立自强的人!虽然这个家充满了争吵,不过在他的生活中也还是会感受到温暖快乐和希望。

这本书十分深刻的,体现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爱财如命的丑恶嘴脸,但同时又展现了正直善良,任劳任怨,淳朴勤劳的同时表现了为了让生活变好,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人奋进。

面对苦难,请选择坚强。

《童年》读后感 篇2

读完《童年》这本书,第一感是忧郁、压抑的。在我看来,故事中这个叫做“阿廖沙”的男孩,他的童年是我身边的孩子们不曾体验过的,也是个充满阴影的时期。

作为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来看待这个男孩的经历,在我看来,是一个悲剧。生活在这样一个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他令我刮目相看。对于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来说,有跟他差不多经历的不多——被毒打,被咒骂,被冤枉,失去双亲,失去挚友……任何一项都是难以忍受的。可是这个男孩他坚持了过来。也许是他乐观的态度,也许是在外祖母的疼爱之下,感受到了那一丝温暖,记住了被爱的感觉,所以哪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仍然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一颗有温度的心灵,一颗有勇气的心灵。

作为一个读者,来看待这个男孩的童年,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全书最后一句话:“于是我就走进了人间。”短短一句话,却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和回忆空间。首先是他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是好是坏,谁都无法定义,男孩的童年结束了,可歌可泣的一个人生阶段走过了。阿廖沙将来的生活会更好,还是更苦?我们都不知道。整个故事着实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当我仔细回想了一遍他的经历,心中更是百感交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也有想不开的事,但对比阿廖沙的经历,简直不值一提。我身边更是有很多爱哭闹,成天把“抑郁症”挂在嘴边的同学。包括我,有一段时间,也总是自认为自己过得很辛苦,觉得大家都不认可,觉得别人都无法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对比看来,简直荒唐可笑啊!有谁规定过,一个人的人生一定是坦坦荡荡,潇潇洒洒的呢?现实对谁不是残酷无情的,他并没有眷顾任何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自作多情罢了。既然命运不由我们选择,那么只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大不了发泄一场也就过去了,成天装的那么脆弱可怜又是为何?

总而言之,无论是与阿廖沙相比,还是与现实中那些饱受饥寒、孤苦伶仃的孩子相比,我们都是幸福的。所有不顺心的事,也不过是当我们在绘制一幅美好的画时,不小心画错的线条,不要太极端地去思考,也不要为此而悲伤,或许正是有了这些失误,我们才学会了谨慎和改正的方法。无论是好是坏,相信“童年”永远会是我们最幸福的往事!好好享受吧!

《童年》读后感 篇3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这个假期的午时,我又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四岁丧父,跟随痛哭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之后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我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日子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每一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是多么幸福呀!他们从来不用研究衣食住行。但他们并不知足,总是奢求更多。在他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读读《童年》,看看十一岁的阿廖沙如何在“人间”独自闯荡。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读吧。

《童年》读后感 篇4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

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所以我们更要知足,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而我们确在父母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更要感恩!

《童年》读后感 篇5

这次寒(暑)假,我阅读了高尔基写的《童年》。

主人公名为阿廖沙。彼什柯夫。阿廖沙三岁丧父后,和母亲投奔到外祖父家。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那就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个慈祥能干,热爱生活,隐忍,宽容的人。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常常给阿廖沙讲怜悯穷人,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书中所说:“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呵护,接受了许多外祖母讲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外祖母的庇护,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同时也目睹了外祖父的残暴,对金钱的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为了高攀上层,进入上流社会,他要把女儿嫁给贵族,反对女儿和善良的手工业者结婚。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贪婪,吝啬,专横,经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昏死过去。格里戈里是和他共同奋斗多年的老伙伴,由于眼睛失明,被他一脚踢出大门。他凶恶,没有亲情,唯利是图,薄情寡义。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着残存的善良,展现出他人性的复杂性。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打架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小小的年龄就饱尝了生活中的善与恶。十一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走向了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

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底层劳苦大众的非人般的奴隶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