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解决问题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
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能解释各种百分率的意义,并会正确灵活列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列示计算各种百分率。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3、完成84页的例1,怎样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出勤的学生人数
出勤率=────────×100%
学生总人数
发芽的个数
发芽率=───────×100%
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2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要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
(2)完成第85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0.98%95%2.061.6%0.3860.00836%500%7.362.664.32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2、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
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29页的例3及练习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所以吸引了很多同学参加。老师昨天就看到一些同学在高高兴兴的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新知:
1、认真观察,根据图上的信息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将提前写好的例题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提出了“有3组同学在做游戏,每组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时,直接让学生解答。
3、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自己做在作业纸上,找学生板书。
4、由板书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并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平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②、 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③、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④、 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
⑤、 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
⑥、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5、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由于这两个问题讲的是一件事,所以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6、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找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喜欢做游戏的人比较多,所以人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看!
7、出示主题图:学生读题。你们会解决吗?谁来说说?
根据汇报板书,说说想法。(15+3=18(人)18÷3=6(人)
3÷3=1(人)1+5=6(人))
怎样列综合算式?(15+3÷3 3÷3+5)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加括号?
小结:所以当我们列综合算式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需不需要加括号。
指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
8、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示主题图:如果来得不是3人,而是1人,平均分成三组行不行?(不行,因为来的只有1人,将这个人分在哪一组,都会造成有多有少的现象,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行。)
9、既然平均分成3组不行,那你认为平均分成几组比较合适?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交流并列出算式。
汇报: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4份,每组有4人。算式是16÷4=4(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2份,每组有8人。算式是16÷2=8(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8份,每组有2人。算式是16÷8=2(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16份,每组有1人。算式是16÷8=2(人)
10、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你们掌握了吗?那老师考考你们!出示练习六的第1题和第2题。 学生读题,口答。
2、为了激励同学们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小刺猬准备运苹果奖励给大家。
3、大家一起来看小刺猬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解答?你帮小刺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奖励你一个大苹果。第二个问题谁会解决?
4、同学们得到了小刺猬的奖励,高兴吗?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刚才我们都是口头解决的问题,你能讲问题写在纸上吗?出示主题图,要求将问题写在作业纸上,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题用除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有15个同学做游 有15个同学做游戏,
戏,平均分成了3 每组有5人,
组,每组有几人? 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人)
答:每组有5人。 答:可以分成3组。
解决问题教案 篇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初步感知。
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下楼到车库,取出二轮宝马自行车,然后在路边的忘不了早餐店吃个早餐,共用了十分钟,在路上骑车又用了二十分钟才到学校,这时刚好是7点40,请问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结论的,倒过来推想,是呀,倒过来推想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一种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老师这里有两个杯子,装了一些果汁,共400毫升。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现在两杯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1)示意图 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说得不错,如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同学,再看一下大屏幕,老师把他的想法用动画表示出来,这样你懂了吗?
(2)画线段图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乙各有多少毫升。
(3)表格
我们已经求出了原来的甲是240毫升,原来的乙是160毫升。你能对这个结果作出检验吗?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2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箭头法教师板书
原有?张 收集24张 送走30张 还剩52张”
“原有?张 去掉24张 要回30张 还剩52张”
线段图说出意思。
符号表示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刚才在解答时同学们用了什么策略? 现在大家有信心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解决问题教案 篇6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解决问题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能使“数”和“形”统一起来。以形助数,以数辅形,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前两个环节都是通过图形分析使学生理解两次平均分,让学生在分图形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然后把图形分析转化为列式计算,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后一个环节则是先列式解答,再用形象的图形来解释抽象的文字,用具体化的图形来说明形式化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实现数形结合,发挥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作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重视回顾与反思,凸显其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该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进行有效的解题评价和反思。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不仅可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检验解题过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解答过程的检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40÷5= 60÷5= 80÷5= 100÷5=
45÷3= 48÷4= 46÷2= 420÷7=
2.读题,明确数量关系。
三(1)班参加元旦联欢会,同学们平均分成3队,每队分成2个组,每组7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交流题中的数量关系。
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只用乘法两步计算是解决不了的,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块120公顷的长方形土地,先平均分成2块,再把其中的一块平均分成3小块。
提问:(1)平均分成2块后,每块是多少公顷?[120÷2=60(公顷)]
(2)再把其中的一块平均分成3小块后,每小块是多少公顷?[60÷3=20(公顷)]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没有从现实的`情境入手,而是从连除的数学本质——平均分入手,通过课件演示连续两次平均分长方形土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初步建立数与形的关系。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导学生从例4情境图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在练习本上试做。(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明确解题思路。(师生集体订正)
预设
展示学生的列式:60÷2=30(人)
30÷3=10(人)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生:60÷2÷3=10(人)。
[板书:60÷2÷3=10(人)]
师:这种方法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板书: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