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1
终于在今天有机会拜读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籍,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轻柔,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她细腻的文字,轻轻柔柔的将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她也以一个学生,一个曾经的学生,表达了她对于国内教育方式的不满。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就是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态度,她尊重孩子,在她的认知中,孩子就是“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孩子的执着,她愿意等。
书中的第一章,让我的心不禁为之颤抖,林老师对王爱莲毫不掩饰的厌恶,以及他对那个可怜的穷苦孩子毫不留情的体罚,都让我为之心寒。“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那绿色的藤条,不仅打在了王爱莲的身上,也打在了作者的心上。周围人们的歧视导致了王爱莲带弟弟妹妹跳河的悲剧,而冰冷肮脏的河水吞噬的也并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怜的孩子。
这是龙应台童年的阴影,王爱莲幼小生命的逝去,先生冰冷的面孔和每天三小时的作业,使她害怕,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也去承受这些,所以她尊重孩子,她试着让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去接受自己。“没说完,刮起一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浪似地翻滚起来,此起彼落,妈妈一时呆住了,她以为自己在看一条春节鞭炮声中的五彩金龙——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是啊,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纯真,也让龙应台受益无穷。
成为母亲,让龙应台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得不牺牲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她哼的曲儿竟变成了儿歌的?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是她第一次拥着这个小生命,把他的脑袋轻轻地放在自己胸口,感受着他浅浅的呼吸的时候,她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母亲了吧。当若冰问她为了做一个母亲而抛弃事业时“你后悔吗”的时候,她的心里肯定也翻起了波澜吧,那句“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中,透露出的,也许就是她于母亲这种特殊职业的'感受,有些东西,她牺牲的心甘情愿。
在另一个小生命出世时,她有过担心,实际上这也化为了事实,她看见安安听了人们对于弟弟的夸奖后在镜子前反复的照,“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一句句话语,柔柔的牵动了母亲的心弦,她安抚自己的孩子,告诉安安他和弟弟的区别,她就那样耐心的用自己的爱,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稳稳地,稳稳地走向未来。
漫漫人生,她有很多的时间去细心的教导他的孩子,教他们万事万物,教他们行事做人。
她并不着急,她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2
《孩子,你慢慢来》所包藏的母爱,除了一个母亲能用心感受到,还有任何一个爱妈妈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羡慕安德烈和飞飞。在这个没有冬阳的日子读这本暖暖的书,整个人都暖和了,被温情包围许久感动。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3
龙应台是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对龙应台而言做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生当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纳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拜读此书以后,我才深深感受到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字里行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书中,我发现许多句子充满了爱,体现出龙应台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龙应台以一种母亲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儿子华安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懂得了母爱和做母亲的辛苦。作为大多数母亲都对待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这一点使孩子发生了叛逆心理,而在这本书中龙应台和两个孩子相处十分融洽。作为孩子都有几个无知的要求,比如说要妈妈很温和、要妈妈不打人不骂人、要妈妈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要做到却很难,而龙应台全做到了。此书还告诉大多数母亲,如何做最优秀,最讨孩子欢心的母亲。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龙应台一样尽职的好母亲,满足孩子们那些无知的要求吧,因为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将此书献给已做母亲或即将做母亲的您一起分享!体验做母亲的那份喜悦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4
在生命的长河里,人要做很多事情,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事要做,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龙应台有2个孩子,他俩之间相差4岁,《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就是记录她与2个儿子童年的时光。自从小儿子飞飞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儿子安安一下子觉得自己失宠了,对弟弟甚是吃醋,因为弟弟可以——不涮牙,不吃饭,不洗脸……有了羡慕嫉妒的感觉,于是他抗议自己做这些事情,每件事情都和妈妈对着干,直到妈妈用尽力气缠30分钟,他才肯去做。
其实安安是没有明白,他自己的很多事情,弟弟也不能做,比如弟弟只能穿他穿过的旧衣服,每个星期五下午弟弟不可以和妈妈去看戏,晚上不可以听妈妈讲《西游记》《水浒传》,冬天爸爸不可以带去阿尔卑斯山滑雪……这些事情1-2岁的弟弟是享受不到的。
趴在窗口发呆,如醉如痴地回味刚才读过的故事,妈妈那张严肃的脸猛然把我拉回到现实;庸懒地躺在沙发上,摆弄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妈妈却立即抗议,把我推到了书桌前;周末,踏着公园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我却无奈地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哭哭啼啼地向妈妈抱怨:“我不要上五年级,太辛苦了,我要回到过去,我要一直停留在一年级。”“人的生命只有前进,没有倒退!”妈妈平静地对我说,瞬间我怔住了,我想起了安安要过弟弟的生活,我不也和他一样吗?五年级的课业虽然比二年级重了,但是人终究不能永远活在一年级的慢节奏中,这样只会让自己成为不入群的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时间追赶着我们,不会为谁多停留一刻,大家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世间万物,多好啊!五年级的我们,身心逐渐完善,可以学习和理解小时候无法理解的'问题……于是我止住哭泣,拿起笔,为自己做了一份暑期安排。
该玩的时候要玩,该学的时候要学,就像我们学校的校训:学得扎实,玩出名堂。五、六年级是我们对小学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初中阶段的展开,这个时候,重心要放在学习上,“黑发不知勤学早”若辜负了这大好的时光,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又想起了邻居姐姐,每天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在楼道口碰见背着书包的我,她的眼神总透出淡淡的忧伤。我听说她小时候也曾是“逃学大王”,职高毕业后也没能考上大学,工作辛苦,却只有微薄的薪水。我想如果让她再回到我的年纪,她是不是会选择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呢?我也常常听到看到媒体上那些负面报道,做坏事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应该做的事情。
是呀,过早地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让自己过早地去品尝苦涩。但做符合年龄的事情,却不能“慢慢来”到我们人生的终极时刻,我们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点评: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总能常读常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中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跳出了铺天盖地地对母爱的歌颂,挣脱了“慢慢来”的借口,选择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理智的分析什么时候该“慢慢来”什么时候又该奋起,虽然文笔略显稚嫩,但可贵的是她的真诚。不是模仿别人优秀的部分,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心声。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5
龙应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简单朴实,正不是有那种华丽词句的无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华丽却总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说作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歌颂母爱,我不敢否认,却更加愿意相信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笔尖流露,淤积于心,终日似有所怀,酝酿三番而泻于行墨,遂成锦绣,作者写时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词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笔之所成,自然流畅,沉浸在回忆之中一篇优美的散文便写出来了。这也是可贵之处,如诗一样,任然之气是诗之灵魂,我虽不会写诗却在看诗上有些功夫,其实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诗,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乐思岳阳,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再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来,好诗总是挥洒自如的,读此书便会沉浸在故事中,随着作者的心情波动而动,安安种种可笑可爱的行为仿佛自己见证了一般,这种故事的带入性使读者很享受这篇文章,并且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读者请看,看官细思之类的话,正是文章高妙之处。
一篇结束,发现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种作者要传达的哲学深思在言语之中了,比如《龙》,比如《神话.迷信.信仰》这里的作者思考只是点到为之,却给了读者一个线头,指不定能凭着它从水里钓出什么大鱼。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个东西放交汇的产物正如华安《放手》中说的那样: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又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读书恰似知人,作者对自由,对尊重的需求和似隐实现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在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两种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两种对人生的态度碰撞,爱与放手该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奔跑,却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分离的,不似夫妻,爱要结合靠近,爱孩子便教会他独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华安文中: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这句话不能说是对母亲教育独裁的悔恨,只能说是自己懂的了一层人生,也只有站起来的人才知道何为站。
我一向认为那些说出高深莫测的话的人并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说白话的人说的话才更应该重视,那种白话是微言大义,而作者便是通过这些白话告诉着一位母亲和孩子生活的哲学。读此书的意义也就在于知道这哲学,这种哲学我也是说不出来的,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书外,离开作者的记忆,我看这书封面上的`图画,便有了一种寂寞,书的最后华飞写文章都十五岁了,你长大,我也老了,这世间的缘分总是喜欢制造遗憾的,以前只是4感觉花开了,又落去,每一个季节轮回都令人惊喜,现在自己也将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亲友都难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龙应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伤,时间是慢不下来的,但怎可辜负,所以不必求时光慢,你慢下来,用慢观快,快者也慢了,再说这世上的花开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连夏天晚上的茶也凉的慢,不妨,栏杆旁的风真的又温柔又轻慢。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