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2025/10/2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顾城的诗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1

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只是,这童话的结局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话的世界总让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顾城就是如此,小时的他,在充满诗意的家庭里,因此对诗歌有了追求。

六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星星在闪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着爸爸回来了”。这是自然的一切,抬头便能看到高挂于天空的星星与月亮,一个孩童等着爸爸回来的期盼。我喜欢那时的你,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跟着姐姐去游玩。还记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虫记的兴趣使你对大自然与小昆虫的热爱达到极点。搬家前的你是很高兴的.,但搬家后狂热的心却冷了下来,你的幻想世界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了。

在那的三年,你变成了个放猪娃,还给每头猪取名字。真是可爱,充满着童真。还记得吗?那首《生命幻想曲》: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诚的诗是美的,是童话的,是富有色彩的话语。尽管在每天放猪拾柴下,但没有放弃这写作爱好,我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阳光拂摸着我的脸颊,嗑睡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是多么真切。

顾诚写道“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无关”。这是逃避现实,还是减轻压力,这是对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来却是思想不够进步,得批判。郭小川读后认为是“艺术的没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时局动荡,他还向往着自由、童趣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往往让人心生忧郁,这些小诗也许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独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进正文的第一页,《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澈的心,去寻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颜色。

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顾城是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和顾城,顾城离不开北岛,北岛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个需要保护和带领的大孩子。也许上天给了他才华,却剥夺了他独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孤独地活着。

在这么多的小诗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诗歌里的孩子——顾城。在不断创作中,成功源于尝试,顾城虽极具才华,最初的创作鞋也少不了屡战屡败的投稿。但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没有放弃,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难,是前进的阶梯,身为中学生的我是否前进了,更加上进了。也许,残酷的现实,让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顾城,也开始了他自己的爱情,1983年,顾城和谢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但这喜厌的场面在顾城口中却像小孩子间的过家家。

顾城,他永远是生活里的那个童话孩子,永远用他童真的思维看着外面向世界。我觉得他其实很可怜,真的很可怜。

他在诗歌中孜孜专达“本真”,传达美与爱,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渴望被爱却吝啬付出或者说丝亳不懂得爱的孩子。最终发生了家庭惨剧,承担了杀妻的罪名,这个任性的爱无能的孩子,把太多爱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们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奥的道理,在书中我又体会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诗是优美的,现实是残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奋斗,坚将不懈,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慢慢的,收获却是丰厚的。

孤城中的童话诗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给了你才华,却要你变得内向。这是场平等的交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致天国的童话诗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过。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2

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一定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3

读一个人的诗,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诗人在写什么。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读顾城的诗,就如进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又在其间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你又会觉得着忧伤如铅一样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因为这忧伤写出了一代人的忧伤,是面对现实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留给了我们一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诗。

顾城大部分的诗都是清新自然的,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自然纯净,就像古代主张“性灵”一样,他的诗如同自然的宠儿,与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觉得顾城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认真的构筑着自己的童话城堡,别人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顾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后,很多人都说顾城杀害了他的妻子,这让一个如此纯真的诗人顿时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魔鬼,我觉得这对顾城是不公平的,从一个人的诗便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顾城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只有一个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

学习诗歌写作,就应该看顾城的诗,不仅要从中学习他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学习他的内心,回归本真,“性灵”再现,这就是我在读了顾城的诗以后所感受到的,诗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本真在,诗就在。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4

搜寻顾城诗转是偶然看到此书,翻开一页两页,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便一直读了下去。其实对顾城最大的印象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让我在黑夜中寻找光明。”这首诗,这两句话基本充斥着我的童年生活,每每讲出这句话,总觉得有点时不待我,我自处之的淡然,微微使人心悦之。

开读之际,在百度词条上搜寻过顾城,最多的便是顾城和妻子以及英儿的感情纠纷外加杀妻自缢案。现在的时代,现在的眼光也许对他的评级更多的是比较偏执,精神扭曲,因为从古至今的时代便是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缺点吧。我看了百度词条之后,对顾城更加好奇,便读了这本书。

个人感觉此书给人的感觉逻辑清晰,按照时间的顺序,讲顾城从开始到结束以诗为镜,开认识了顾城。无法避免的也许会有偏差,但是也从顾城的作品审视了顾城,当然外加作者的评价和介绍。

通读全书,就像看了一首长长的'诗作,作者写了一篇长诗,诗中的主人公便是顾城。遣词造句犹如诗作一般甜美,犹如聆听一个诗人在静静品读……

诗人——这个角色,似乎给了我们留下了总是比较偏执,压抑的感觉。因为诗人总是喜欢静静的在一个角落当中去思考,去创作,也许他创造出来的诗作有安静的,有沉闷的,有压抑的,有欢快的。但是在创造的过程肯定是不希望别人打扰的。而且我们知道很多的诗人。有的好多都是自杀,比如顾城,比如北岛。因为他们更喜欢把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去感悟那一个画面,感悟那个过程,感悟那一瞬间的灵感,他们比平常人更不容易走出来。我想也许顾城就是这样。的确,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杀妻自缢的做法是他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也像作者说的,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方面的顾城,我们没有360°无死角的去了解他,我们没办法去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价。

就如作者所说“一首诗,两个人,一场悲剧,一曲赞歌,都在提醒我们,现实跟理想的距离。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悲剧已经产生,我们渴望着这个世界不再有悲剧,好吧,就这样静静的读诗吧……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5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非常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可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

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非常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6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