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读书心得
文学网整理的学生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最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就是写作文。上作文课时都比较喜欢、活跃,可一让写作就发现一些孩子紧皱眉头,握着笔半天写不出来多少文字。针对这一状况,我也很发愁。除了不断绞尽脑汁、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之外,我还利用寒假时间,读了高子阳老师的《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这本书。希望能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带来源泉活水。读了这本书后,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我产生了几点思考。
首先,什么是写作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遍的习作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1课时老师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设置情境,与学生对话,一层一层地向学生讲述怎么写这篇文章,注意事项等。接着就是学生打草稿,老师巡视,给予指导。而草稿大多难以在课堂内完成,下课后学生会接着写,然后学生修改修改自己的作文,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后在课堂上做讲评。这样的习作教学模式能否让学生真的喜欢写作呢?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阅读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就会发现,三至六年级每册中有专门的习作单元,如何教好习作?我认为正确全面深入的解读教材应该是第一位的。解读的好,设计才有可能妙,课堂教学质量才有可能高。解读教材需要细致全面深刻,要有独特的发现,这是深入的.过程,没有深入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取舍,也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浅出。要想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重新建构教材也很重要。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写作指导范文,它蕴含着写作思想,写作技巧,写作知识。当学生能从一篇篇课文中,找到习作的构思、方法,他就不会觉得写作文难了。所以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方法、技巧顺势给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发散、展开拓展。日积月累,慢慢地就在点滴之中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此外,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仅仅靠课内是不行的,只有把课内外习作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这个整体规划训练,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进而才能养成写作素养。课内习作是被动的写作教学,课外习作可以从儿童喜欢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个个话题,通过一次次任务的完成,促使他们主动发现话题,然后自主去写作。课内外习作的结合互补,长期坚持下来,儿童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除了这些,最基础的还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没有词汇的积累,就不会有表达的飞跃。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习作教学产生了思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当中,我将不断改进、提升方法和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素养,让学生爱上写作、喜欢创作、乐于表达。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2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罗斯沙皇时期的黑暗、残忍和非人的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或是身体上,他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而是坚强的走了过来。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出生于木匠家庭,4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念过两年小学。
父亲死后,高尔基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我”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描述的优美故事的熏陶;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我”还交到了一个“优秀人士”、“好事情”,但“好事情”却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备受众人排挤。
这本书让我惊叹的'是高尔基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家庭的温馨,不像我们,从小就有父母爱戴。时代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人们却越来越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这就是《童年》给我带来的知识!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3
我很喜欢读书,因为书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知识,可以让我们进步,还可以让我们变得高尚。
我觉得读的书也要有选择,可以读有益的、有价值的书。如果读一些漫画类的.书,不但里面的话都不好,而且更不能学到知识。
读书时,我会先把这篇文章通读一遍,把自己不会的字上面标上拼音。然后再认真读一遍,把整篇文章读懂,要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给我们揭示什么道理。接着用笔把这篇文章描写生动的地方和好词好句都用直线画下来,再抄到本子上,以后写作文可以运用上。干完这些事后,我可以在没事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
我觉得读书时间也比较重要,我可以没事的时候读,这样可以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或者睡觉前读,这样明天可以记得很清楚。
总之,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有读书的好习惯、还要合理分配时间读书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读书。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4
我是一个“小书虫”只要有时,就会像着了魔似的,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津津有味的读起书来。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使我知道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在南太平洋群岛上,有一种树能结出香甜的面包,供人们吃。人们叫它面包树;小海马是由爸爸生的;猪笼草可以捕捉小虫子。读书,可以获得智慧,使我变得更聪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煮熟的鸡蛋放进冰箱里,我却不小心把它们和生鸡蛋放在一起了。“这可怎么办?”妈妈着急地说。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在一本书上看过怎样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办法,于是把鸡蛋一个个从冰箱里拿出来,在桌子上转,转得飞快平稳的是熟鸡蛋,转得缓慢摇晃的是生鸡蛋。很快,我就把它们分出来了,妈妈连连夸我。
读书可以获得力量,使我变得更自信。我也有胆小自卑的时候,可当我读过那些名人的经历后,知道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经常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也因此坚强起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使我获得无穷的快乐。我爱书。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5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我的寒假里,我利用假期多读好书,写我的经历。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有所收获,有所收获,有所感受,这样我就能从书本中学到更多。让自己在一个如今越来越商业化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和自己的“黄金屋”。在这个假期里,高尔基写的一本小说《童年》让我非常有经验。这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利奥莎(高尔基的昵称)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小说的.开头是“我”和妈妈一起去爷爷家,结尾是爷爷让“我”去“世界”吃饭。我祖父开了一家染色车间,但随着家族企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和残忍。他经常殴打祖母和孩子,残酷地剥削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了一块布而被他打死。年轻的阿莱奥莎也被树枝击昏。他还偷偷地放,甚至鼓励帮手偷东西。这两个叔叔也是粗鲁自私的非利士人,整天为家庭财产争吵和争斗。在这样一个充满残酷和仇恨的家庭里,年轻的阿莱奥莎过早地意识到世界的痛苦和丑陋。舅舅们为家庭财产争吵和打架的场面吓坏了小阿利奥莎。这一幕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条件,批判了小公民的自私和残忍
然而,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有温暖和光明。这是阿莱奥莎的祖母和其他人过的另一种生活。我祖母善良、聪明、能干。她热爱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宽容。她心胸宽厚,像个圣人。她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阿莱奥莎敏感而孤独的心。正如高尔基后来写道的那样,她对阿莱奥莎的影响:“在她来之前,我似乎睡在黑暗中,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把我带到了光明的地方。正是她对世界的无私爱丰富了我,让我充满了强大的力量去面对
学生的读书心得 篇6
这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以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了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故事,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就是一篇长长的美文。
看着这本书的封面,上面有一些短语,比如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温泉旅行”“电车教室”等等,如果我没有打开书去了解,我一定会说“海的味道是咸的,山的味道是清新、新鲜的”,简简单单,干脆利落的给出一个结果,不会多想里面是否会有什么丰富的故事。还有一个“电车教室”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我也有些好奇呢!
小豆豆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她和妈妈从电车上下来之后,正要走出检票口,小豆豆几乎没坐过电车,所以出站时有些舍不得把车票交给检票大叔,当然,她也主动询问了检票大叔,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下车票,得到拒绝的回答后,小豆豆恋恋不舍的看着装着车票的盒子说:“我长大了呢,要做一个卖车票的人!”
看到这里,我觉得小豆豆还是一个挺可爱的小女生,虽然她之前打算做一个间谍。
这次的电车之旅,不为别的,而是为了给小豆豆找新学校。小豆豆被原来的学校退学了,原因是小豆豆在学校的“行为”不被接受,所以被要求退学。为此,小豆豆的妈妈也十分担忧,生怕新的学校也接受不了小豆豆,作为一个妈妈,孩子被要求退学,这算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可在看到小豆豆在学校的“行为”时,我却由衷的感受到了一份孩童的快乐,甚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我站在现在公立学校老师的角度看的话,我一定会觉得小豆豆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我看到这里,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小豆豆上课时的画面,因为这样的行为的确影响到了上课,所以老师制止了小豆豆,可是接着,小豆豆又有了新的动作。
她们在听写的时候,小豆豆先打开书桌的盖子,取出笔记本,然后立刻‘啪嗒’一声关上盖子,接着又打开盖子,把头钻到里面,从文具盒里取出铅笔来写字。但是可能写得不好,又或是写错,小豆豆会再次打开书桌,把头钻到里面找出橡皮,关上盖子飞快地擦起来,然后又匆匆地打开盖子把橡皮放进去再把盖子关上,接着她又把盖子打开,原来她只写了一个‘a’字,就把文具一样一样全部放回书桌里面了,等写到下一个字时,小豆豆就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小豆豆的老师看着小豆豆的这些行为,看得她眼花缭乱,可是她并没有阻止小豆豆,因为老师觉得她的每一次开关都是有事要干,所以也不能说:“不许那样……”
认真想了想小豆豆的行为,我想到了教师在上课时候的情景,如果是我的学生出现这样的行为的话,我会直接告诉孩子把我们所需要的文具全部摆放在桌子旁边,这样就方便拿了,而且还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下课的时候记得整理装好就行。一年级的小朋友是能听得懂的。有时候在课上,老师理解不了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但我们可以试着为孩子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帮助她不打扰其他人。
还有一些行为,在上课中,小豆豆一直站在教室的窗子旁边,为什么呢?原来小豆豆是为了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小豆豆教室的.窗子正对着马路,所以小豆豆可以轻而易举的和路上的行人说话,当有宣传艺人路过时,他们听到小豆豆的招呼也会主动过来为小豆豆演奏。
不谈此时的上课时间,小豆豆在和宣传艺人接触的这个过程中,透出了礼貌和尊重的文化,宣传艺人不会因为小豆豆是孩子就不理她,相反,宣传艺人真的为了小豆豆演奏乐曲。如果我是小豆豆的同学,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一定会觉得神奇而有趣,但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可能就不乐意了,因为这是在上课,老师也需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要不然孩子跟不上进度,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行为,老师会非常的苦恼。
也是同样在上课时间,小豆豆又站在窗户旁对着屋檐下的燕子说话。当然,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在课下的话,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在小豆豆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规矩,没有意识到,在上课的时候,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老师授课和小朋友们的学习。所以她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现在社会上也有人反映“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否真的需要注重习惯的养成?”这个问题是否有真的答案,也暂时还没有定论,因为影响一个人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的可能就是手机上的游戏就足以毁掉一个孩子,也有的可能是家长的陪伴和关怀就可以挽回一个孩子,只因为一个定论就全套用在孩子身上似乎有些危险。
小豆豆这些不被接受的行为,在老师的眼里可能是一个“问题”学生,但是除了阻止这些行为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让我想到了大学毕业之前,在学校实习的时候,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很多孩子的行为和这个小豆豆的差不多,但是在学校里,老师会拿出应对方法,就是制定一个规则,大家不能轻易地触碰这些规则,就这样来帮助孩子养成一些行为习惯,有助于老师授课和整体学生听课。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也认为制定一些规则,是让孩子养成部分良好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作者却在书中诠释了特别的教学方式。
小豆豆和她的妈妈来到了新学校,这个新学校的名字叫做巴学园,学校的环境一看就和常规的学校不太一样,因为这个学校的教室是由电车做成的。在没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在我的意识里面,教室它就是和房子是一样的,怎么会用电车当做教室?因为这个电车教室打破了我的一些固有思维,使我产生了奇特的联想,就像树叶,它的自然本色是绿色的,但是我可以创造出不是绿色的叶子,所以我也和小豆豆一样,眼睛发亮。觉得这样的学校好特别,我也能体会小豆豆的喜欢。
看完电车之后,小豆豆的妈妈把小豆豆带到了校长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里面只有校长先生和小豆豆。小豆豆的妈妈走后,校长先生就把椅子拉到了小豆豆的跟前,面对小豆豆坐了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
小豆豆以为校长先生会问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当听到说什么都行,小豆豆开心极了,立刻开始说起来,虽然说话的顺序,说话的方式,都有点乱七八糟的,但她拼命的说着。当她们的谈话结束之后,小豆豆绝对想不到,她和校长先生的谈话居然进行了4个小时,而且这个谈话里大多都是小豆豆自己一个人在讲。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居然能够自己讲4个小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小豆豆和校长先生的谈话让她产生了“要是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样的想法,说明小豆豆还是非常喜欢校长先生的,而校长先生小林宗作此时也怀着小豆豆这种相同的感觉,看到这里的我,突然觉得小豆豆能够遇到这样的校长,实在是太好了。
小豆豆成功的入学,入学之后,她在这个巴学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教学方式和不一样的乐趣,她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那么简单。透过小豆豆的经历,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和家人的相处,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和身边的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学校活动背后的教育意义,我喜欢上了小豆豆,喜欢上这本书,我也期待着巴学园教学的成果。可是,小豆豆的国家遭受了战火,巴学园及学生们也不可避免。小豆豆和校长告了别,但她们仍觉得未来可期。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