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10/3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体会诗中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发挥想象与联想,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发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然而在郭沫若的诗中,我们将读到关于这段传说的别样故事。

二、 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2、时代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四、研读《静夜》

1、听录音朗读

2、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

3、思考:

师: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联想?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生: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联想: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第一书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静”。

师:第一节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师:第一小节的“淡淡”“团团”“几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淡淡的忧伤。

师:在这样的一个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生:第二小节的开头一句“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的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穿过茫茫海雾,想象着会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象。

师: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生: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以指诗人自身。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无奈、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师: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生: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第二节的想象是对写景的提升和点睛。若没有写景,想象就显得突兀;若没有了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了活力,没有生气。

师:讨论:此诗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生:这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和联想。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

五、全文小结

天上的街市: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静夜: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六、拓展训练

想象和联想训练

1、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2、仿照示例,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示例: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 (2)钢笔——月亮

(3)夏夜——钢铁 (4)沙滩——车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学具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CAI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 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 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 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①播放音乐《百鸟朝凤》,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③出示课件——书上的插图(不显示小男孩)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课题:两只鸟蛋(学生齐读课题,认识“蛋”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①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作个记号。

②同桌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

③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认真听,比一比谁的耳朵灵,能够发现这个小朋友哪个字音读得最准,你要向他学;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要提醒他。(随着学生的发现,顺势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④请小朋友分四人合作小组再读课文,互相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准。

⑤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大转盘,转到哪个词语就读该词语。(词语:鸟蛋,取下,凉凉的,一定,捧着,连忙,轻轻地,仿佛,抬头,投向)

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①学生自由读全文。

②全班交流。

a.第一小节:当学生说出——我知道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教师顺势出示挂图或实物,让学生看看或摸摸这小小的鸟蛋。

交流感受。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指导朗读。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拿着鸟蛋“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b.第二小节:当学生说出——我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交流:“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出示或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图片或课件时,引导孩子们说看了之后知道了什么。(一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

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

启发想像。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

指导朗读,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c.第三小节:学生谈理解后,让学生边读边演。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表演中出现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并加以引导,读出“我”送还小鸟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d.第四小节:学生读理解后,教师问:读了这一段,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我,当你的耳边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你抬头仰望蓝天,能看见什么?

课文中的孩子和你们一样,都看见了鸟儿的'美好的明天。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借助想像,升华感情

学生齐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交流: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背诵诗歌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

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②显示红色的生字,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记忆生字的字形。(记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待方法记忆字形。)

③做“走迷宫”的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学写生字

①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认识,观察,说说怎样把字写漂亮。描一个,再写一个,师生评议。

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指导“连”、“远”,指导写好“走之”。

实践活动

①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指名读。

b.男女同学轮读左边的词组与右边的词组,说说发现了什么。

c.扩展练习

“找朋友”游戏。把写有“花儿”、“小事”、“天空”、“红红的”、“绿绿的”、“蓝蓝的”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读一读;再让两个朋友交换左右顺序,读一读。

教师提供图片,引导学生照样子说几组词语。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平时积累的词语。

②小调查:保护鸟类。

寻找有关益鸟的图片、资料,想想应该怎样保护它们,然后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1、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图片)沉浸在这优美的月色中,遥望这轮明月,你想到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生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3: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白。

2、揭示课题:

师评价:真棒!月亮也叫月球,它是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星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去探索它的奥秘吧!板书:月球之谜。

3、解题:

师:谁来说说你对“谜“的理解?

生1:不理解的,不知道答案的。

师:我们把它叫做“疑问”或“疑惑”,月球之谜就是

生:对月球的疑惑

师:真会思考!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课题。

4、齐读课题。

师:读课题有讲究,要让别人知道文章写的是月球的什么?(生齐读)

师:还得让别人知道写的是谁的谜?(生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向学生注意倾听)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师:读完了课文,相信下面的词语肯定难不倒你!谁来读给大家听?

(1)指一生读。师评价: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2)指另一生读。师评价:太棒了,值得学习!

(3)全班齐读。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在写的时候容易出错?你怎样提醒大家?

生1:“奥”,是上下结构,上面那一部分不堵口。

生2:“藻”是上下结构,千万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老师引导大家重点学习“幕”“藻”的写法。(课件出示“幕”“藻”)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1)师在田字格中范写(2)学生练写,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4、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我知道了月球上有很多奥秘。

生:月球上的景色跟地球上不一样

生: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谜……

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多,相信学了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语文教案范文(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始业课

【课型】讲授【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师生互相初步了解,沟通,并学习口语交际—介绍。

2、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3、让学生明确本科目的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与学生沟通感情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沟通。

姓名爱好学习新东西赠言

二、学生自我介绍

姓名爱好星座博客

三、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

1、爱学语文吗?喜欢上语文课吗?

2、看过哪些课外书?课代表调查

3、爱写作文(日记)吗?周记

4、以往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

5、最喜欢语文老师怎么上课

四、明确语文学习的要求

守纪(一切与课堂无关的)、听讲(听课、发言、讨论)、作业(必做、选作加分、练字)三方面与学分、作业本(预习、听课笔记、课后作业)练字本作文本

【作业布置

抄写诗词三遍

【教学反思】

【课题】《永远的校园》【课型】讲授【第2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过程】

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3、课文研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②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③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⑤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例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精神和信念超越物质的力量。永远“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4、词语学习

曼妙欢愉怨尤弦诵耿介不阿虔诚

阻扼肃杀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题】《成长》

【课型】讲授【第3教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分析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她为“我”所做的种种“设计”的?

(答:“我”的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三)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