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着赏析诗歌。(难点) 3.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丰富文化积累,陶冶情操。
二、教学过程
(一)浏览图片,情景导入。
教师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是我国旅游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今天,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领略西湖的春日美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 作者、写着背景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著有《白氏长庆集》。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因此又被称为“诗王 ” “诗魔”。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四)掌握七言律诗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3、三读诗歌,读出韵味。(个人范读)
(五)整体感知: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
1、考一考:看看谁最快,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2、比一比:看谁最棒
(1)通读全诗,从中归纳出诗人的游踪 。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是什么时候的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六) 研读赏析,品析诗歌语言。
品一品:学诗中妙笔,请同学选取喜欢的`诗句,描述它所表现的画面,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温馨提示: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归纳赏析技巧。
画面描写技巧:
1、找全景物;
2、加修饰语;
3、展开联想、想象加以描述;
4、语言流畅生动。
鉴赏技巧:词性或修辞+作用+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 拓展延伸。
1、找一找:看谁最有才,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请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
2、教师归纳总结描写西湖美景的经典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 《题临安邸》
(4)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唐】刘禹锡
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结合本诗,请用自己的生花妙语向游人介绍一下西湖的美景。 (八) 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请同学们课后以飞花令的形式搜集有关“春”的诗歌,进行才艺大比拼。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复述、转述含义,在阅读材料和口语实践中掌握复述策略、明确转述基本要求。
2 .通过不同材料,情景创设与再现,由易到难,进行复述、转述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筛选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
不同文体复述方法的总结以及转述实践练习。
三、教学难点
在对不同文体进行复述时,要关注文体特征基础上进行复述,转述时要注意转述内容要根据转述对象的变化而转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发表过题名《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儿。
其中讲到一个细节,(大屏幕展示导入材料如下)“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虽然莫言的名字意思是少说话,但是他从小就喜欢复述故事、转述情节,莫言的文学道路便是从讲故事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复述与转述的实践,一起来成为那个“会说故事的”人。
(-)转述
播放传话视频,学生悟出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游戏导入转述: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转述老师给同学们的通知。
3:20教师将一个通知(周一下午校会时间,进行消防疏散演习,请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同学听到警报声,同学迅速有序下楼,以跑操队形站在做操位置。)转述给各小组组长,请小组组长转述给组员,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再转述给全班,教师出示评价标准一一完整、准确。请同学们互相点评。
如果不准确,会导致什么后果?请同学们谈一谈。
明确:转述还要注意准确,不改变事实。
(三)通过分小组模拟不同情境,总结转述其他注意事项:
转述还要求根据转述对象转变自己的表述,即改变人称、时间、空间等。
创设情境进行转述练习
情境一:转述春游通知
请一个小组自主分配角色,分为教师、班长、其他为学生
教师对班长说:“如果明天不下雨,你们就去春游,请八点整在教学楼前集合。”,班长再把通知转述给学生。请学生分别扮演教师、班长、同学。
学生转述中有的没有转变“你们”为“我们”
陈老师在办公室看见小颖,对她说:“请你帮忙告诉二班和六班的语文课代表到我这里来一趟”小结:转述时要注意人称变化,否则表意不清。
情境二:小青托小强还书给小华
去还,请你好好谢谢他。”
第二天,小强把书还给小华时,该怎么说?
请学生分别扮演小青、小强、小华
明确:转述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第二天转述时应该说昨天小青去的广州。
小结:转述要注意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还书背景。
情境三:替老师传话
请学生扮演陈老师、小颖、二班、六班课代表。
明确:转述时要注意地点的转变,要交代清楚是办公室。
总结:同学们模拟转述得都很棒,转述需要注意在完整、准确基础上,要符合真实性原则,转述中还应注意根据转述对象不同,内容有所转变。
(四)复述是什么?
为了使传话更准确,首先我们先来进行复述的练习。
师:在练习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说说什么叫复述?我们平时学习时用到过复述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复述的概念
复述概念:在口语交际领域,指把看到的书面材料或听到的口头材料讲给别人听。要注意,复述不是背诵,要对原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简,确定重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师:从以上概念中,我们先来看看复述需要有哪儿个步骤呢?
明确:首先应该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其次要根据主要内容进行取舍,最后用自己的话,也就是将书面语转化成口语说出来。
(五)如何复述?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一起来进行复述练习。
通过不同素材,由易到难进行复述练习,明确复述注意要点
方法一:记叙文,提取六要素把握主要内容
大屏幕展示原文:
鲁迅先生在浙江绍兴县教书的`时候,每天晚上总喜欢到一位朋友家去谈天,有时很晚才回家。
朋友家离学堂有好几里路,要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先生和朋友谈得很晚才回家,这时已是半夜了。鲁迅正快步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白影子蹲在坟墓旁,忽高忽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真像人们传说的鬼。
鲁迅不相信鬼和神,他大步走上前去,用又硬乂重的皮鞋向白影子踢去,只听得白影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鲁迅弯下腰,细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鬼,而是一个盗墓的。
复述:请同学试着复述上述材料,其他同学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准确(人物、时间、地点)、完整(起因、经过、结果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删去次要的、删去描述性、解释性的文字)。
注意:区别复述要信息完整,和概括不同,复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
鲁迅(人物)在绍兴乡村教书时(时间、地点),有一天到朋友家谈话很晚才回家(起因)。他经过一个坟地时,看见一个白影子在晃动,就用皮鞋踢了i脚(经过),发现是个盗墓的。(结果)
总结复述方法一:抓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删解释性和描述性文字。
记叙文复述巩固练习:大屏幕展示《二桃杀三土》文字材料
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川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一一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1]
一一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二桃杀三士》语段的复述,明确:人物一一晏婴,时间一一战国时期,地点一一齐国,起因一一齐国有三名立过大功的勇士,但居功自傲,晏婴深以为虑。经过一一鲁国使臣进献的桃子赏赐之后还有两个,晏婴建议,三名勇士都说说自己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三名勇士各自表功。结果一一三名勇士弃桃自杀。
明确: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复述,其中寻找事件起因容易出错。要注意是整体事件,为何要诛除三士,而不是还剩两个桃子无法分。
(六)复述与转述区别
师:学习完复述,请大家谈谈,和刚才我们练习的转述有什么区别吗?明确:复述与转述都要求完整、准确,复述与转述区别,侧重点不同,复述为保值,转述是保真。
总结板书:复述:保值六要素完整转述:保真真实准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吟咏诵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会读和背诵古诗就行了,所以对于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教学不够重视,语文古诗教学被简单理解成为背诵和朗读。这样会使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想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在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对于古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强教学指导,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古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灌输式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进行注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采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古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时候,古文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去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性记忆,学生对于其中的内容才会有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优化教学观念,实行文言并重
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逐句背诵。但是却忽略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所以,想要提高语文古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文言开展教学,全方位加强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应该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需要对于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可以在掌握古诗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例如,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示了诗人爱国的情怀,甘愿为国献身。
四、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古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古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处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这两句对秋风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诗人的情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 “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 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①芣苢(fu 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板书:标本)
1、什么是“标本”?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
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
以第5自然段为例。(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
(明确层次)
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
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
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
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
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
(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应该说,画面很美。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
文本框:苏州园林
叶圣陶
标本:完美的图画
鉴赏:结构美语言美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