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文人与花

作者: 王跃2023/06/04心情随笔

唐人甚爱牡丹。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李白的诗中也窥见一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他看来,一片云在天上,一朵花在地上,遥相呼应。可他们终究比不过杨贵妃的容颜,“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人所指的花,便是牡丹。传说因杨玉环钟情牡丹花,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便建造了一个浩大的牡丹园,网罗天下牡丹品种尽收园内。从此,洛阳牡丹开遍长安,也成就了“名花倾国两相欢”的美谈。

时至两宋,因难抵契丹和女真的南侵,北宋王朝覆灭,宋朝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史称“北人南渡”。文人追求也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对梅花情有独钟,为求在逆境中坚强屹立。林逋“梅妻鹤子”而终身不娶的典故充分说明了读书人的清逸品格。

牡丹和梅花,谁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品性,估计很难定论。唐朝时,华夏民族走向空前繁盛,牡丹代表雍容华贵的气度;宋朝以后,少数民族南侵,梅花又代表了永不妥协的精神。但一点可以证明,自赵宋沿革至今,文人便钟情于梅兰竹菊,这是从逆境中求得生存的一种审美价值,可以说,与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孕育的坚韧不屈是极为相称的。

此外,文人还对兰花有种嗜好。相传,孔子一生所著经典有二,一为有字之书,是为儒家经典;二为无字之书,兰是为其要。唐代的诗人韩愈几经贬谪,却不坠其志,他在《幽兰操》中向先贤致敬:“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们不去采摘兰花佩戴在身上,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正是因为美好的东西具有感染力啊!

有人失意,也有人得意。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度,为贫寒仕子“登天子堂”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中国封建社会以“折桂”来形容科举及第,因为考试的时令在秋季,正逢丹桂飘香之时。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寓所。由此可见,桂花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般。

至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争相拥趸者众多。孟浩然写它:“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极尽清闲散淡;王昌龄写它:“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颇具青春意趣;李商隐写它:“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又添相思愁苦……

到了近现代,民国才女林徽因一生钟爱荷花,她的一首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正式向旧时代的迂腐、愚昧和无知告别。她自己也宛若那一朵芬芳、高洁的荷花,永远摇曳在清风细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