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黄昏时起飞

作者: 张艳阳2023/11/13生活随笔

在南方某海岛时,听见鸟儿在夜色中啼叫;拂晓时醒来,尚闻一两声。而随着天光放亮,万物明晰,那鸟儿如星辰般,渐渐隐去;又仿佛枕边残梦,消散在白日的五彩缤纷之中。

那鸟鸣声给人印象深刻,尖利中带着凄楚,一声声划过夜空,有几分幼童的骄蛮,更有些骇人的威严,细听音调,似乎在喊英文名Joey。

我跑到室外高处,欲凭灯光看见它的身影,但尝试几次均很无奈,因为它飞翔的速度极快,无影手一般掠过树梢、屋顶。从它的啼鸣中,能大致分辨其停泊的方位,但行进路线上哪怕丁点儿的痕迹,都难以捕捉到。不由想起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鸟儿的翅膀,而我已然飞过。”热爱自然的诗人,一定是无数次观察遨游天宇的精灵们,才写下如此贴切而隽永的句子。

第二天和当地居民聊天得知,那鸟儿便是大名鼎鼎的猫头鹰。作为昼伏夜出的独行客,猫头鹰对人类来说,有些神秘,更有些高深。哲学家黑格尔用它来说明哲学对生活的反思,其名言曰:“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密涅瓦是神话里的智慧女神。作家村上春树以此言命名自己的文学访谈录,表达他对个人创作之路的回顾。其实,中国圣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不也正是此意吗?沸腾的白天需要沉淀,黄昏时起飞的哲思,才能让人明心见性。

当然,黄昏时起飞的,不只猫头鹰。近来白天变长,河边常有夜鹭身影。它们在暮色苍茫中翩然展翅,起伏于朦胧的波光之上,偶尔发出戛然的鸣叫,穿透傍晚昏沉的空气。夜鹭幼时无红眼,成年后为捕食,才发育出红外探测仪般的眼睛。

当人类在黑暗中睡去,不少其他生物正迎来大好时光,网上有张照片,拍到夜晚的森林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眸子与躁动不安的身影,看来黄昏时起飞,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有个美丽的传说。南北朝时,宋临川人王义庆,因事被文帝怪罪,回家后惴惴不安,其妻夜闻乌啼,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果然化解,故作古琴曲《乌夜啼》。另一个传说是何晏入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其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作《乌夜啼》一曲。无论哪种,均是以乌鸟夜啼为吉兆。

此乌是否是猫头鹰或夜鹭?我不知道,但中国古诗词常有描写乌鸦包括寒鸦与慈乌的。唐杨巨源诗曰:“乌栖不定枝条弱,城头夜半声哑哑。”白居易《慈乌夜啼》云:“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可见乌鸟夜啼并非罕见,被人们当作喜兆,是为其所含的仁爱与慈孝之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心事重重、辗转难眠的夜晚,乌啼之声是一种宽慰与陪伴,度过了难熬的黑暗,明天会有太阳照常升起!

带着这种情感弹奏琴曲《乌夜啼》,拟音和象声的鸟鸣既不嘈杂急促,更无惶恐惊惧,在管平湖先生打谱下,此曲方正而含蓄,于喧和见宁静,在明媚中有端庄,琴声一起,无边的夜色变得优雅浪漫起来。

对哲学家来说,黄昏时起飞,赢得思想;对猫头鹰和夜鹭来说,黄昏时起飞,猎得食物;对王义庆与何晏的妻女来说,黄昏时起飞,获得希望;对我来说,弹一曲《乌夜啼》,好像作了一次黄昏时的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