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人生感悟 > 正文

读书的回报

作者: 朱辉2023/06/19人生感悟

80年代算得上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不仅学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波文学热至今仍被老年文友津津乐道。然而即便在那样的大背景下,也还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比如我姑父,他总是称爱读书的人为"书呆子".

以姑父为样本,不难理解读书无用论为什么经久不衰?凡持这种论点者,基本都是不爱学习之人。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知识分子管别人叫"书呆子",喜欢这么贬低别人之人,自身实际文化程度往往不高,尽管他们或许通过各种渠道,谋了个成人大专或者本科文凭。

姑父在一个文化类事业单位工作,他是单位里的电工。由于17岁就参加工作,工龄很长,工资在普通员工中算是比较高的。于是在职时,他常常揶揄那些喜欢看书的同事,说你们整天钻进书堆里,钱也没比我多挣,书不是白读了?退休之后,跟街坊邻居的老人一比,他的退休金更是鹤立鸡群,要比企业退休的工程师高出一大截。于是愈发洋洋自得,到处抛撒读书无用论,说读书容易把人读呆,误了挣钱。

老人之间抬起杠来,比青年人更执着。"书呆子"老人常讽刺姑父是阿Q,自己不求上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企图拉别人下水,和他一样不读书不看报;而姑父则"反咬"那些老人是阿Q,一辈子拿着低工资,拿"修养"、"学识"遮羞,这些玩意儿都是虚的,哪有工资、退休金实在。抬杠的结果,两边都以胜利者的姿态各回各家,各吃各的晚饭。姑父似乎占了上风,他是真觉得自己赢了。而"书呆子"们回家常常气鼓鼓的,想不通为什么没有这个不求上进的人挣得多。

退休不过几年工夫,姑父很快就苍老了。尤其姑妈去世后,姑父的健康状况断崖式下降。他时常感觉寂寞难耐,忍不住给外地的儿子打电话。其情景和贾玲演的一个小品很相似,有时传授儿子"每天吃几粒黑豆,可以赶走脑血栓",有时告诉儿子一个道听途说的假新闻……他儿子在外企工作,不堪其扰,担心上班时间频繁被他父亲骚扰,饭碗恐将不保。而那些"书呆子"老人,有的也丧偶独居,却个个活得很充实。他们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生活,就感到无比空虚。

近几年,媒体报道过一些百岁老学者的近况。他们中颇有几位,身边亲人都"走"了,每天却依然活得很充实。即便已经坐上了轮椅,几乎不出门。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满屋子都是书,所以满屋子都是"朋友",又怎么会孤单寂寞?

有时候,面对那些鄙夷"书呆子"的人,我们很难说服他们,甚至无法说服自己: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到了晚年,就有了答案。读书能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即便身体已经没法移动,思想仍可以畅游天下。爱读书的人,什么时候都能自立于世,无须依赖别人的关注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