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坐席

作者: 姚海荣2023/05/17生活随笔

从农村走出去的人,不管多少年,也不论离家的路有多远,在节假日或特别的日子,都有割不断的回乡情结。大学毕业以后,每到这个时候总想着赶紧回家,吃一口母亲亲手做的饭菜解解思乡的馋,年少的时候牵挂少,尽管去返车票特别紧张,春节总还是要回家的,有时带着妻儿一起回家过年,就图个家人团聚的热闹和欢乐祥和的气氛。这十多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家用轿车的普及,外出旅游、回乡已成了说走就走的寻常事,但居家也就三两天时间,有时年节会有四五天,农忙季节一两天的也有。今年暑期在疫情间歇的时候抽空回了趟陕西老家,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巧的是赶上了家乡的“坐席”。

坐席是陕西农村乡下富有特色的一种重要民俗,但凡村里人有婚丧嫁娶的事,都免不了请亲戚朋友们来坐一坐,吃个席。如今生活富裕了,靠近乡镇的人家,坐席大多已安排在镇上的饭馆里,到了坐席的日子,亲戚们开着车、骑着车赶到饭馆里,吃席的仪式和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离城镇较远的人家,大多依旧把酒席放在了家里,在房前或院子里搭个防雨防晒的棚子,放几张桌椅,就像饭馆里的大厅一样,根据坐席的情况适当有些布置。虽说仍旧有些简陋,但大人们聚拢在一起跑前跑后招呼入座端茶递水,高高兴兴地帮忙,孩子们扎堆玩耍,围在房前屋后叽叽喳喳地打闹,好多年没照面的亲戚和村里人遇在一起聊一聊当年过往和如今,大家被浓郁的、温馨的乡情、亲情包裹着,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记忆中那个缺衣少食,但纯朴无华、快乐无邪的乡村年代。上初中、高中、大学,直到踏入社会、走向城市,有近40年我都没有经历过和体味过农村的坐席了。

陕西乡下的坐席是很有些讲究的,得根据客人的多少和主家的实力,请主厨帮忙采买和料理饭食,过去用方桌待客,8人一桌,现在改用圆桌了,10人一桌,村里富裕的家庭,大几百元一桌的饭席就能做到城里千把元的伙食标准。一般家庭小几百元一桌的席面也足够招待了,要论席面有多大,客人多的时候50桌也不止。大舅的小女儿,我的表妹,嫁到我们村好多年了,生的老大是个姑娘,到了婚嫁年纪,回家的第三天,正赶上表妹的女儿出嫁,坐席放在了家里。在陕西关中一带农村,出嫁的姑娘家里人一般要忙活和待客三天,头天待客是请村里帮忙的乡亲,第二天是招待亲邻朋友,第三天是新郎上门接新娘,招待婆家来人。婚礼上的仪式和规矩我已有些模糊不清了,唯独待客坐席印象最是深刻,也许是小时候家穷就想多些好吃的缘故吧。

大哥是远近方圆有名的村厨,农闲时节或独自或邀同伴走村串户帮忙做菜,这次婚嫁的坐席就是大哥负责的。据说,在关中农村待客的早餐必是一碗辣油油的臊子面,既开胃又开心,而中午的席就有些体面了,仪式感满满,虽说菜品和城里比有些简单,但也是十分考究的,当天的坐席是按照凉菜、换菜、饭菜的顺序一道一道的上,上菜时端菜的乡亲还要面露喜色地喊xx菜来了。席是否成功受人称道,关键看大厨如何配菜,陕西农村的席以凉菜为主辅以热菜,讲究红白青和谐,辣酸甜适中,我和小舅、小舅妈、小姨,还有妈妈等长辈们坐一席,坐定后菜就陆续开始上了。先是凉菜,也是下酒菜,大概有干切牛肉、拌猪耳朵、挂霜花生、糯米甜枣、凉拌生菜、泡娃娃菜、魔芋丝、蒜薹乳瓜,还有个叫不上名的,一共有9个,席间大家欢歌笑语推杯换盏好不热闹,不到一会凉菜就用了个七七八八。这时换菜就上来了,有冰鲜鸡、无头虾、蜂糖红苕和甜饭,你一筷我一筷,这档儿一盘蒸馍就端上了桌,算是主食到,紧接着八宝辣子、蒸碗肘子、炒豆腐、凉拌西芹腐竹也上来了,边吃边聊着家常、喝着酒,菜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大家也吃好了,这时长者会说一句,都吃好了吧,大伙也就离席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农村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也极大丰富了,如今陕西乡下的坐席上,牛肉和鸡鸭鱼虾,甚至海鲜已是常品,但多年来尤喜坐席时的八宝辣子和蒸碗肘子。拿起一个白面馍掰成两半,先来一大筷八宝辣子,放在一瓣馍上抹开,再配上酱油油的肘子,合上两瓣馍,瞬间油津津的辣子和肉汤浸透了整个馍,咬一口生香,吃两口解馋,一个馍下肚回味无穷,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吧。

多年在江南,生活习惯改了不少,但老家馍辣子夹肉吃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这也许就是艰难生活的年代里,家乡一年也吃不到几次的好饭食留给我最好的念想吧。但愿侄孙辈们的餐桌上不但有馍辣子夹肉,也有其他更丰富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