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读书的文章

2024/04/22经典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读书的文章(精选16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读书的文章 篇1

现在许多人装修房子越来越讲求雅致,比如挂上几幅名人字画,书橱里摆上几本名著。附庸风雅古已有之。有暴发户买新宅,朋友送金鱼几尾,白鹤数只,作为家园装点。日后答谢好友,说,您送的金鱼非常漂亮,可吃起来味道平平;您送的野鹤清炖有点腥气,红烧味道也许更妙。古代就有“焚琴煮鹤”之说。语堂先生说,恶性读书等同于焚琴煮鹤吃金鱼。

读书,不应带有功利目的。比如为应付考试,为附庸风雅。为应付考试而被迫去啃书本,是按规定套路去啃。有人会心生厌恶,不想读;有人根本就不会读,而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考试需要什么我就去啃什么,比如模特大赛本应是比气质比谈吐,但是考的是腰围尺寸,如果这样,往往是舍本逐末,无异于焚琴煮鹤。附庸风雅也是如此——如果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读了若干若干名著,看过多少多少本书。数量不代表什么,关键是你读了多少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又吸收了多少。

读书是一门艺术。读书是修养人生的一种雅事。不读书或读书很少又不吸收的人,从时间和空间上说,他的世界往往受眼前事物所局限和禁锢。他的生活也往往是机械的,随波逐流的。而他拿起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就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新鲜的理念和更加深刻的思想。甚至,可以读到忘我。思想环境的改变,以及书对内心的深刻影响与触动,无异于一场远足旅行。

现在人们看书读报、上网浏览,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与读书无关。因为读报上网多是只是了解一些事情的发生或经过,更何况许多人就是猎奇或消遣,对内心没多少影响。而读书可以把人带入一个思想的境界,往往引人深思,让人沉浸其中,有所感悟。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读书可以使人获得一种优雅,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文字可以改变人,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使之更加丰盈,甚至由内而外改变我们容貌气质。一颗丰硕的内心,其美丽可以从锐利的眼睛里散发而出,谈吐间也会因此更有魅力和风味儿。这种风味,要从书中读出来,从思考中体会出来,久而久之在其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谈吐中有了风味儿,写作中也自然会透露出来。

而前提就是爱好,或者叫“嗜好”。好(三声)吃不如好(四声)吃。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有人喜欢甜食,就有人喜欢酸果;对一个人来说是补品,另一人吃来可能就会拉肚子或是毒药。所以老师也好,父母也好,不能够以个人好恶来强迫学生或子女去读什么样的书。如果读者对所读的书不感兴趣,那么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古今中外,名著甚多,一个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书都读完。世间也没有必读之书。所以,选择感兴趣的,适合我们的书,用心去读就可以了。人生如水流,只要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我们的人生就有活力。读书就是补充新鲜的泉水。水流遇到石头便会绕行;遇见低洼溪谷,便会曲折回环一会儿;遇见深谷池塘,欢快如飞瀑,涌入深池,恬然停驻。或缓或急,顺势而为,终归大海。

不同的时空,读的书也自有不同。不同的人也会有差异。少年与中年读的书自然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不同阶段读同一本书,感受也会不同。生命中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智成熟阶段,读的书会有所不同,感悟也会不尽相同。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其实孔子《论语》里的温和味道和成熟智慧,也需要读者成熟到一定阶段才可欣赏。40以前读《易》是一种味道,50岁经历过更多人情世故后再去读,又是一番味道。

一本好书,每次重读都可以得到新的趣味、新的收获。就如同上中学时读欧阳文忠公的《醉翁亭记》,有个别词句还不太理解,只朦胧地听老师讲解其优美诗意;后来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之后再来读,更能够真切体会其文之美;年过不惑,阅历渐多,再来读其文,不但沉醉于其写景状物之美,对醉翁的那种出世情怀和心境,那一份怡然自得,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

宋代一位名儒说,读《论语》,初读全然无事,没有感觉;再读之后,得其中一二句喜者(懂了其中的一两句,觉得很好);三读之后,知好之者(知道了此书的好);后又读,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竟然高兴得忘情而手舞足蹈)。

一个人遇见一本好书,是人生所幸。遇见一位前世有缘的作家,更是三生有幸。这样,他在知识上,认知上都会大大受益,有跨越式的提高。一个人,在众多的古今作家中,发现一位心灵相似、志趣接近的作家,可得益终生。正如一见倾心的邂逅,即使二人相距多年,读他的文字却像遇见另一个自己,一个比自己更深刻和智慧的自己。有人说苏轼是陶渊明转世,袁中郎又是苏轼转世(这些说法在冯梦龙的作品中也有)。苏东坡说,初读庄子如遇见幼年的自己;袁中郎读徐文长(元代很有成就的`书画大家,见本燕子回时空间《青藤之上夜明珠》有介绍)的诗词,竟然从床上跳起来,叫朋友来一起读,两人叫复读、读复叫……

也许,只有这样读书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人邂逅了他的情人,什么都不是问题。她的高矮、面相、毛发、声调、甚至于一笑一颦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也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他有缘的作家,语言风格,思想观念,趣味爱好,连同他的文字一起被阅读了,而且都那么恰到好处。他们心灵相通。作家的魅力似有魔力,读者也乐于被吸引,其文章也很容易被吸收,被消化。一段时间后,他的音容笑貌也会渐渐与那个作家类似。

再几年之后,可能这种魔力消失,他对这个情人渐感厌倦(也许因为这个作家的不进则退或庸俗化)。他开始寻找新的文学情人,浸润在新的文学情人怀抱中,获得灵魂的食粮。直到他有过三四个情人,且把他们都吃掉,他也即将成为一名写者,一位作家了。可惜的是,有很多读者一辈子不曾坠入情网。更有的浮躁男女只会卖弄风情,不曾钟情一人,随便谁的书都读,不分优劣,甚至仅仅迎合低级趣味,自然不值一提。

读书,不需要监督,更不需要把头发拴到房梁上,也不需要拿锥子刺大腿,果真如此便失去读书的韵味了。读书也不需要良辰吉日,不需要优雅书斋。有读书心境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毛泽东闹市可读书。曾国藩对四弟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也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否则,“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得之“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我们只需将感兴趣的“良师益友”置于枕边,情不自禁地读下去,直到手倦抛书一梦长。

简单的事情只需简单化。读书不拘时间与地点,只要有心情,感兴趣,出自自然,即可享受读书的乐趣。读诗使人雅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可饱览世间万种风情,让心细品人间百味。

雪夜闭户煮茶读书,是金圣叹的人生最大乐趣;燃气一支香烟,信手览读,一边喷云吐雾一边任思绪随文字飞扬,是语堂先生的爱好;李清照每每与夫君购得碑文回来对坐展玩,一边剥水果,一边赏碑帖,或者一边品味佳茗,一边校勘不同版本,编写《金石录》:“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很是自得其乐。

读书的文章 篇2

早晨,一缕清风吹来,带着花香和露水的气息,把数翻的沙沙作响。阳光温柔的照射进来,金色阳关洒在桌上的书本上,淡淡的墨香缠绕于指尖。我又在书香中迷失了。

大地因为生命而精彩,人生因丰悦而甜美,心灵则因书籍而清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一本好书,距如何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是兴趣的源泉“书中自有藏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才华的表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有华美的句子,绚丽的文字,动人的情感。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灵魂转换为自己的东西呢?读书如品咖啡,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真理。

古人读书,如混鹿奔泉,又如六月饮雪。我读书,可以流连忘返,却做不到废寝忘食。古人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的语文老师说:“读书万万不可囫囵吞枣,要善于做笔记,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书中的内容,圈、点、画,还要写读后感和读书心得。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洗尽铅华。”没错,读书确实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有好的效果。此后,我按照老师所说的,做好笔记,句句斟酌。在书海中,我感受到了“三国”中波澜壮阔,英雄豪气,欣赏到了唐诗宋词,豪迈婉约,雄心壮志,领悟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闲逸。

书,有着无数个成长的轨迹。记得,有一句俗话说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如春风;习惯,则如春雨。它们一起把成功与希望播撒。芸芸众生,忽明忽暗;四季轮回,花开花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自以乐从书来,亮以人生。

风气帆正悬,书开墨迹香。读书习惯见其乐,趣味华以亮人生。读书如品咖啡,只其苦而涩,知其香而乐。细品其韵味,步入乐之境。

静静聆听着四季,沙沙的翻书声,轻轻触动着我的心弦。我想,世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此了。我依旧沉浸在那红袖添香,青梅煮酒的雅趣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习惯,如春天的绵绵细雨,伴随着我成长,读书之乐何处寻?书读百遍,其乐自见。

读书的文章 篇3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读书的文章 篇4

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书,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知识和快乐。打开一本你喜爱的书,仿佛走进一个知识的大花园。我家的茶花旁有一个小书架。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书架上多了一本书,仔细一看——啊,我我最喜欢的书,“美珍姐姐”写的《同桌冤家》。

我喜出望外,连忙掏出书来,一页,两页,我像一只蛀书虫,贪婪的咀嚼着文字。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砰”爸妈的房门关上了,他们要睡觉了。于是,我踮起脚尖,缩起手臂,蹑手蹑脚地走到小书架旁。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从中,我的眼睛急切的`寻找。啊,找到了!我掏出书来,一页又一页的翻看,津津有味地读着,有时不时笑出声来。看着看着,我的头酸了,于是把书举起来,仰着头看;脚麻了,就把脚搁在小板凳上看;胳膊酸了,就爬到床上趴着看。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沉浸在幻想的境界里时,突然一个黑影神不知鬼不觉地飘了过来。“儿子,在干嘛呢?”,我吓了一跳。

原来是老爸,我朝着老爸傻笑。“好你小子,作业不做,在这里看书哇!看书是好,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看,别把正课落下了哦!”我转过身去,“爬”上椅子,奋笔疾书起来,为的当然是做完作业能过去品味书香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读书、看书当然是好,但要在适当的时候看书,看一些好书,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光彩!

读书的文章 篇5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读书的文章 篇6

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一个人在家,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憎》这篇文章,感触很深!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辞,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至于残酷的佯笑,强烈的揶揄,那简直要我全身都痉挛般掣动了。”接着他列举了四个他亲生经历的事情。

第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在北火车站看到了一具孤苦劳动者的尸体横躺在马路上,有十余人围着看,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

第二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个中学同学,再高等学校毕业;今年恰巧和他是同事,有四五年没见面、通信了,见到他之后讲了很多以前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那个同学只是安静地听着,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敷衍地笑了几下,最后说了几声先生,似乎两个人从来都没见过面似的。

第三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有一次从大马路搭电车到车站。半路上电车上上来一个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当有一位女士因为有事而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没能及时上电车,就追着电车跑,抓住电车的柱子又滑了下去,这是那位面无表情魁梧奇伟的华捕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了两颗金牙。

最后一个故事是说朱自清先生去任某校的教务主任,要做一件很头疼的事,那就是拟订课表。他花了五六天的工夫,终于勉强凑成了。但有一位在别校兼课、资望深重的先生对此表示不满,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校长,最后朱自清先生生气地辞职了。

我觉得他这四件事写得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四个故事读完之后都深深地刺痛了读者的心。特别是在写第二个故事的时候这样描写了那个老同学的:“他只支持着同样的微笑听着。听完了,仍旧支持那微笑,只用极简单的话说明他中学毕业后的事,又称了‘我’几声‘先生’。”从这些看似平凡的语句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心的冷漠与无情,作者自己的心中也一定觉得很痛,为什么短短几年的工夫,一个人的变化就这么快呢?同时也对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强烈地批判。

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一个司机看到一位老太太在马路上跌倒了,就下车去扶,结果遭到别人的阻拦,说你别扶她起来,到时候这事可就全赖在你身上了!看似一句比较好心的劝说,但实际上体现出了一个社会风气的好与坏。我们应该以一个良好纯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发生的事,并妥善地去解决它们,这样,整个社会的素质才会提高,社会才不断进步会进步!

读书的文章 篇7

这本书的阅读率是仅次于《圣经》的;对于《圣经》,我向来认为是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书,只有那些文化人或者是虔诚的教徒才会对它如饥似渴,而我等小辈极不严肃的阅读

恐有亵渎之嫌。竟然是在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这本书。起先,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就像水里的鱼对天上的鹰那样不理不睬,因为他们永远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真得没想到,这本号称神圣的书会拥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小王子》;遥望扉页,我仿佛变成了童年时酷爱童话的小女孩,童话里的王子骑着白马,永远是黄头发。带着微笑,永远是灿烂的,结局大同小异,王子总会携美丽可人的公主走进富丽堂皇的宫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捧读《小王子》,才发现它不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童话,它可以让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去痴痴地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继而为自己终日的忙碌伤悲,为匆匆逝去的童年惋惜;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和小王子同样天真、幼稚,想和他成为朋友,想进入他的世界。尽管小王子的世界很小且属于另一个星球,但那里没有忧伤,充满新奇,令人神往。

细读《小王子》,书中的一切恍然却如在眼前。那些画,那个虚伪的人,那个可怜而又快乐的酒鬼,那个地理学家,那个点灯人,那朵小王子最爱的花儿,还有那只狐狸……以及所有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成了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

掩卷遐想,我油然而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有些东西比较适合成为一个泡沫,留在记忆里,不会破掉,也不用担心它会飞走。的确,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像小王子得知他最心仪的花儿和那些普通的玫瑰并无异样是一样的。普通不是谁的错,小王子用心血栽培了她,她永远是其记忆中的最美,这就足够了。

我不是个极勤奋的人,但却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和其中的每一幅画。于是,我将它确定为我的第一本书。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否定我以往的阅读,而是基于它带给我的思想升华。

它不仅领我进入了快乐的世界,而且让我明白了平凡的伟大。上苍安排我们如此平凡,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要为金钱而哭泣,也不要为平凡而气馁,更不要为昨天而苦恼。累了,烦了,读读《小王子》,你会悟出许多看似简单但你又无法弄懂的道理,至少你会坚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一堂音乐课,一本《小王子》,一个梦就这样成为一个泡沫,让忙碌的我停下手中的事去欣赏它,去走进它为我们呈现的世界。

读书的文章 篇8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我的心深深的触动了。

文章是讲述鲁迅先生与“阿长”的故事。“阿长”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先生家一哥做工的。文章先是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评价“长妈妈”的地位。读到下面时,我又有了新发现,“阿长”这个名字别的女工也用过的,我可以体会到“长妈妈”在鲁迅先生家的地位有多么低下,因为连名字都可以用别人的,而且是为了省事。

又往下读时,我发现鲁迅先生十分憎恨”阿长“,因为阿长经常会告状,我却认为”阿长“虽然会告状,但她是出自于真心想带好鲁迅先生的,阿长不仅会“切切察察”还知道许多风俗。但鲁迅先生却不领情。

“阿长”的性格不仅善良、热心,还会关心人,我知道她对鲁迅先生的心是好的,但是那时鲁迅先生还小,并不愿听。可她却不知厌烦的传授她所知道事情。还为鲁迅先生买了一本《山海经》,别人不愿做,她却会去做,她小时候没读过书,从“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中,她连字都记不住,可以想像到买这本书有多么艰难,于是鲁迅先生又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所以,鲁迅先生为何三十年后还要专门写一篇关于“阿长”的一篇文章。

我可以想像,其实鲁迅先生是很同情“阿长”的。因为,她为这个家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最后,却连名字都没落下,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有后悔和内疚的。

最后,我想说我也很同情长妈妈。

读书的文章 篇9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颇深。

一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之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读书的文章 篇10

读完朱自清的各种散文后,我认为他写的散文虽然表面上只是记叙一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旧时代的故事。可是,细细品味下,又可以发现隐藏在文中朱自清的情感,再结合时代背景,便可品味朱自清的意图。

个人认为朱自清的《春》描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恬美,那么快乐。他将春中的东风,小草,树木,花朵,春雨,风筝等等这些春天的景物,利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活泼开朗,奋发向上,体现初春的美好。

文章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地写出了初春时的景色,利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感受到了初春时的快乐气氛,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利用对春暖花开中花争相生长的景色,将春的那种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对风的描写虽少但十分形象生动,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理酝酿。将春风中的特点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连春雨,朱自清都将其写出一种意境美,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这一层薄烟。薄烟就可以看出朱自清不仅抓住春雨细小的特点,还写出了美感。

写完了对春景的描写,朱自清又对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进行描写,放风筝,赶趟儿这些事件更加突出春天的希望。

最后,朱自清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不仅将春天的奋发向上体现出来,更显示了朱自清呼吁人们在新春之际,要各做各的一份事,不要止步不前。

读书的文章 篇1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好似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书的文章 篇12

我看完了一本书——《小王子》,书中的故事非常美好,我一直看下去,被小王子的`千千万万的故事所打动。

小王子在旅程中遇到了骄傲的国王,他要离开的时候,国王想尽各种办法留住他,小王子不希望国王伤心,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和国王告别了。小王子第二位遇见的人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第三个遇见的是一个酒鬼,他成天喝酒,使人瞧不起,唯有小王子可伶酒鬼,第四位遇到的是一名实业家,实业家的工作是计数星星,这个工作忙得不可交开。第五个遇见的是点灯人,点灯人的星球非常小,点灯人每点完一次灯,还要再点一次,这种工作真的好烦,小王子却觉得有趣。最后一位遇见的人就是地理学家,地理学家建议小王子去地球,小王子最后去的地方就是地理学家所说的地方——地球。地球的名望很高。小王子在一座花园里看见了5000多朵玫瑰,小王子曾经对他的花说过:“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小王子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狐狸,小王子求小狐狸陪自己玩,小狐狸却说:“你还没有驯服我,我不能和你玩。”小王子非常抱歉,小狐狸求小王子驯服自己,小王子答应了,慢慢的,小王子驯服了小狐狸。小狐狸跟小王子说了生活的真谛。就当小王子离开小狐狸的时候,小狐狸伤心极了,小王子对小狐狸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是你求要我驯服你的。”小王子离开小狐狸后,小王子非常不幸,走进了沙漠,但也因此在沙漠之中遇见了飞行员,他们相识,成为好朋友,最终,小王子和飞行员找到了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小王子将要离开飞行员了,飞行员抱着小王子痛哭,小王子也很伤心,可是,他必须回到自己的星球去。离开小王子后,将把和小王子的友谊永远封在心底。

小王子是一个善良的人,别人都瞧不起酒鬼,就他可伶酒鬼。小王子跟飞行员成为了好朋友,没有背叛飞行员,把友谊保留永久。小狐狸求小王子驯服自己,小王子答应了,也驯服了。我还觉得小王子思想很有趣,很奇怪,点灯人的工作不会有很多人喜欢的,休息的时间是那么的少,小王子却觉得有趣。

《小王子》这本书,非常值得去看,里面的故事容易被打动,只用了最简单的文字,凝结成这本深受人们喜爱的《小王子》。

读书的文章 篇13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

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读书的文章 篇14

冬日暖阳

与闷热的夏日不同,冬日的寒风是真真实实地扎进血肉的,呼啸的疾风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冬天这个季节,如一把叛逆的利剑,透支着少的可怜的温暖,使放荡不羁的寒冷汹涌而来。

边吹手边急匆匆的回家,成为每年冬日里永不改变的印迹,口腔的温度在冰冷的手上停留了短暂的一瞬,便无情地被风卷走,张狂的空气早已没有原来的顺服,压抑的寒冷促使我加快脚步,只想好好的暖暖手。

每天的同一时候,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便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伴侣,妈妈似乎是算好时间一样,连温度也调得不温不火,刚好能满足我急需温暖的身体。

虽然是我最讨厌的纯奶,但我还是愿意安静的`喝下去,这里有母爱的滋味,有母亲那粲然的笑意。它仿佛一把温暖却不刺眼的阳光安静地平躺在心间,铺下一层浓墨重彩的金色的感动,洋溢着璀璨而又质朴的爱,弥足生香。那个冰冷的冬日,我有了你的陪伴,不再寒冷。

捧一杯热茗,回味着悠长;弹一股岁月,倾听这大爱无言。谢谢,这浓浓的暖意,把我温暖的呵护;谢谢,这徐徐的凉爽,使我有了依偎的依靠。这些岁月的礼物,淡然地绽放在我心间吧,也好使我的血液中融合着感恩,融合着幸福。

一路风景,繁花似锦,岁月更替,亲情不变。

读书的文章 篇15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读书的文章 篇16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齐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庄子的故事》,里面的故事有“大鹏高飞”、“庖丁解牛”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属“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了。

故事大约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叫庖丁,他杀牛的技术很好。梁惠王明白了这件事,就亲自去看他杀牛。只见庖丁举起刀,在牛的身上轻轻地碰了碰,牛就应声而倒了。

妈妈告诉我,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理念和老子一脉相承,我们此刻的很多寓言故事和成语,很多都是出自(庄子)。他的处世哲学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了这本书,我再想想自已,真的'很羞愧,我做事情总是得过且过,学习也是完成任务,更谈不上寻找规律了。可那里庖丁做事是那么的认真,那么肯动脑筋,最终依照规律,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杀牛者。想到那里,我回头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像庖丁一样,从基础的事情中,不断练习,从而找到规律,让自已在学习中更上一层楼。”说完,我朝妈妈眨了眨眼,妈妈看了看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