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文学网整理的中班区域活动方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2、通过制作生日蛋糕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3、激发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关国庆节的图片、橡皮泥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放假了。要放七天呢!”(带幼儿扳手指点数,幼儿不能正确感知七天,让其感到可以放好多天。)
“小朋友,开不开心呀?”
“那你知道因为什么放假?”
2、教师通过各种图片介绍国庆节。
小结:国庆节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到了,我们对祖国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请幼儿讨论:
A“小朋友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
B“那我们给祖国妈妈怎么庆祝生日呢?
4、教师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制作方法。
“看看这个生日蛋糕是用什么做的?”
5、教师示范讲解蛋糕的制作方法。
先撮成一个圆球,再轻轻地压一压。最后搓一根小棒做生日蜡烛。
6、幼儿制作,教师辅导。
7、展示幼儿作品,教师评价作品。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有集体庆祝生日、参加婚宴的经历;能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有给差异明显的5个以内物体排序的经验;能通过目测、重叠比较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大小、高矮等。在前期区域中投放了大小、颜色不同的5个一组的图形、棒子等排序操作材料,但是总体感觉幼儿积极性不高。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必须明确: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让孩子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或创设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基于情境的操作和交流,引导幼儿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反馈等过程,在解决问题式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本活动中,“过生日”的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它为幼儿展示情境中的相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游戏氛围,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活动总目标
1、对五个以内的物体排序,初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意义。
2、通过多方面的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3、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经验(操作结果、过程等)。
三、环境创设
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关注结果。
活动室内悬挂各种彩带、装饰品,主题墙布置为动物王国王宫的热闹场景。悬挂的装饰品有意识地体现排序规律。墙饰中的图案等也有意识地渗透排序规律。在走廊、大厅等其他区域也有意识地摆放、张贴有序排列的物品、图案。(正、逆序均有)
四、活动过程说明
第一层面活动目标(高):
1、对五个物体进行排序,尝试多种排序方法。
2、初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意义。
材料提供:各种塑封的动物卡片;点心、饮料等食物塑封卡片;桌椅等塑封卡片;
各种礼物卡片(每种大小、颜色不同5个一组,若干组)、空白排序卡若干
引导策略(见后)
第二层面活动目标(中):
1、借助一个参照物,对五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2、尝试多种排序方法。
材料提供:各种塑封的动物卡片;点心、饮料等食物塑封卡片;桌椅等塑封卡片;
各种礼物卡片(每种大小、颜色不同5个一组,若干组)、有1个已经摆好(位置随机)的排序卡若干
引导策略(见后)
第三层面活动目标(低):
1、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快速分类(动物的类别;礼物、点心、饮料的种类、颜色;桌椅的大小等)
2、借助2个参照物,通过目测、重叠比较等方法,对五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材料提供:各种塑封的动物卡片;点心、饮料等食物塑封卡片;桌椅等塑封卡片;
各种礼物卡片(每种大小、颜色不同5个一组,若干组)、排序卡中有2个已经摆好
(一)教师引导
1、今天是动物王国的狮子国王的生日庆祝会,全国的动物们都来庆祝盛会了。可是来的动物太多了,把王宫都挤满了。整个王宫里乱糟糟的,狮子国王吵得受不了了:“谁来帮帮我呀!”
2、请幼儿结结合生活经验(参加婚礼、生日庆祝会等),自由讨论:怎么来帮助狮子国王,使这个生日会能顺利举行?
3、教师针对幼儿的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小结(从给动物分类排队、安排座位、准备食物、接受礼物等)
①给动物家庭分类、排序
②给各种点心、饮料分类、排序
③给桌椅排序(先按颜色分组,再进行排序)
④对各种礼物进行分类、排序
4、请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区域进行工作
(二)幼儿操作
1、分发工作证(工作证以简单的图示来表明幼儿的工作内容)
2、分区进行游戏
3、当幼儿选择的层次难度低于自己的'水平时,教师要以鼓励、肯定的态度来引导幼儿挑战更高一层次。当幼儿选择的难度明显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并遇到较大困难时教师要以平和的态度帮助、安抚幼儿,引导幼儿从较容易的低级程度开始尝试。
五、交流讨论
1、你是怎么工作的?(可通过演示自己的操作成果来说明)
2、有哪些小朋友是采用了同一种方法,有没有不一样的?
3、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六、延伸活动
1、六个物体的正、逆排序。
2、给完成排序的物体编号(进一步感知序列)。
3、减少同组物体的大小、高矮的差别,加强目测的难度,引导幼儿尝试使用自然测量。
4、利用排序卡,练习倒数。
5、按一定规则指示排序(如出示图示:要求按动物、点心、桌子等规律进行排序)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受。
2、告诉不同力度、速度的歌曲旋律,并学着用歌声来表达。
活动重点:
学会唱歌曲。
活动难点:
学会用不同力度、速度的唱歌曲。
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再见吧冬天》。
活动过程:
1、经验交流,表达对冬天的不同感受:
说季节,引出主题:
“春天来了,冬天正悄悄地过去,我们该对冬天说什么?”(再见吧冬天)
交流对冬天不同的感受:
“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
“如果你喜欢冬天,你会怎样对冬天说再见呢?”
(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语速讲述)
2、倾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对冬天的不同感受:
教师按不同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分别弹奏乐曲。(第一遍轻柔缓慢;第二遍强烈跳跃)
“这两遍乐曲听上去有什么不同?”
“哪段乐曲表现喜欢冬天?哪段乐曲表示和冬天说再见?”
幼儿选择不同的乐曲,用动作表达对冬天的不同感受:
“如果你喜欢冬天,和它再见时会做哪些动作?”(挥手、拥抱)
“如果你不喜欢冬天,和它再见时会做哪些动作?”(挥手、摇头)
3、学唱歌曲,用不同力度、速度的声音表现:
老师分别扮演喜欢和不喜欢冬天的两位小朋友唱歌曲:
“喜欢冬天的小朋友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慢慢的、柔柔的)
“不喜欢冬天的小朋友唱歌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快快的、重重的)
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学唱歌曲。
师生共同选择不同的音乐,边唱边表演。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名称:
包粽子(艺术)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划龙舟等。
2、尝试用包裹、团圆的方法制作粽子。
三、活动准备:
1、请家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信息粘贴在活动区、带一些相关物品如艾草、香包等。
2、实物粽子、各色卡纸、橡皮泥。
四、活动过程:
1、交流有关端午节的经验,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风俗习惯。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里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资料,看看自己带来的艾草、香包,说说在家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小结:端午节也是一家团聚的日子,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插艾草、缝香包、赛龙舟等。端午节与春节一样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2、出示实物粽子,让幼儿观察其特点。
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粽子是怎么包成的?
3、幼儿包粽子。
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分别团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当作米、豆、枣馅,用各色卡纸剪成长条将“米、豆、枣馅”包裹起来。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形式:
国庆联欢会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联欢活动,加强幼儿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幼儿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2、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以及国旗、国徽的含义。
3、培养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的.性格。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上午9:00开始
四、活动过程:
1、集体齐唱国歌。
A、当庄严的国歌演奏完毕,孩子们共同高呼:“祖国生日快乐!”
B、主持人详细向孩子们介绍中国的首都、少数民族以及国旗、国徽的含义。
2、各班集体大合唱。(有关国庆的歌曲)
3、钢琴独奏(中一班x_小朋友表演)
4、新疆舞蹈(中二班全体女生表演)
5、木兰诗(中一班x_小朋友朗诵)
6、歌表演《拉拉勾》(中一班全体表演)
7、歌表演《小鸭捉迷藏》(中二班全体表演)
8、各班集体儿歌展示。
9、互赠节日礼物。(以班级为单位)中一班(大地图);中二班(少数民族服装图片)
10、社区xx。(结束)
准备:
1、道具:幼儿人手一面自制的红旗。
2、庆祝国庆的英文口号、诗歌、歌曲等。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桥的基本结构,会运用桥式、排列、穿越等建构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桥的外形特征。
2、能较自主地选择适合的积木和辅助材料进行建构。
3、乐意动脑筋建构,有初步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桥,有桥式、平铺等建构经验
物质准备:学具――ppt
教具――各种积木、积塑材料、辅助材料、相机等
活动过程:
1、观察、交流,进一步了解桥的基本结构。
(1)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有哪几个部分?
(2)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桥的几个部分的位置关系及其作用。
(3)小结:从下往上看,桥有桥墩、桥面、栏杆。桥墩是支撑桥面的,桥面上的栏杆有保护的作用。
2、观察、讨论,了解桥的不同造型。
(1)提问:这些桥一样吗?你发现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2)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各种桥造型的'不同之处。(桥墩、桥面、栏杆等)
(3)小结:桥墩有像柱子一样的,也有像墙一样的,粗细高矮不同;桥面有平的、弯的,宽窄也不一样,桥的栏杆在桥面两边,样子有不一样的地方。
3、交流、讨论桥的建构方法。
(1)介绍材料,提问:桥墩可以用什么来搭?还可以用什么来搭?怎么搭呢?(桥面、栏杆等)
(2)小结:不同的材料搭出来的桥是不一样的。小朋友们可以大胆地去试一试!
4、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鼓励建构区的幼儿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探索桥式、排列、穿越等建构的方法,大胆地建构。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5、小结、评价。
(1)欣赏并介绍建构作品。(材料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
(2)表扬幼儿的进步之处。(能动脑筋、会与同伴合作等)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
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教学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