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经典报告 > 正文

春节调研报告

2025/05/11经典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春节调研报告(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春节调研报告 篇1

20xx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回老家过春节的时机,在有限的几天里,采取谈话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主要调查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问题,调查对象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我回到吉安市永新县怀忠镇双溪村,通过几天的调查发现,虽然农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但老年人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堪忧,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老人,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过完年后都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极少部分在外地工作或在家务农兼做运输、泥工、木工等,更有极少部分老人膝下无子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活状况

我们村大致只有四十户人家,人均耕地1。5亩左右,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没有发展特色养殖业及种植业,收入来源单一。老年人也主要是靠种田为生,子女给的生活费有限,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但靠种田收入微薄。

一是现在农村基本上耕地、收割实现了机械化,带来的.是成本的上升;

二是肥料、农药的支出也在逐步提高,俗话说“肥是农家宝”,但近年来,农村中家庭养猪、牛的减少,甚至多数家都不养。种田都靠买化肥买农药。

三是农村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下降,种不了太多田地,种的稻子只够自己吃,没有多少余粮可供出售。

2、精神生活状况

目前,我们村老年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女子才会回家团聚,人气旺盛,但是一过完年后,绝大部分青壮年又纷纷出去打工,有的家庭是夫妻双双外出,有的是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及少部分妇女。老人独自留守在农村带小孩,缺乏子女的关心和温暖,甚至有的老人与媳妇相处得不好,关系紧张,心情抑郁也没地方排解。农村老年人整天在寂寞中度过,没有娱乐设施供他们活动消遣,精神生活贫瘠,内心空虚孤独,更是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3、健康与医疗状况

农村人年轻时很操劳都是干体力活,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衰退得快,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毛病。俗话说“病向浅中医”,但面对医疗费用时,大多数农村老人不会及时治疗。总是一拖再拖,到最后才去医院看病,有的甚至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虽然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用金额比率一般都较低,有的甚至不能报销,所以农村老人生些小病,一般就是扛过去,有重大疾病时一般都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二、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补助

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条件不富裕,也没有经济来源,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建议政府制定一些政策,给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适当补助。还可以向社会热心人士募集资金,设立专项农村老年人基金会,给农村老人提供帮助。

2、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娱乐设施的建设

给农村老年人们提供一个活动和交流的平台,有益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政府应该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农村兴建一些老年娱乐场所,比如为村里购买健身器材供老年人锻炼身体,修建室内活动场所让老年人有地方可以一起看看戏曲聊聊天等。

3、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建议每年给农村老年人免费做一次全身体检。加大对农村卫生所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提高卫生所医务人员的待遇,吸引年轻优秀医务人员投身农村医疗事业。扩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这样农村老年人就可以没有负担地就医,而不用担心医疗费用的问题。

春节调研报告 篇2

一.春节:

1.仪式:

⑴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⑵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⑶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⑷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2.庆典: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划龙舟活动,这个划旱龙活动都是在春节之后的,但限于学识所限,我对温州地区所谓的旱龙活动并不了解。

按照我们本地方言称之为“划廊船”(注意,这三个字也只是个人推测而已,非常抱歉,如果有哪位朋友对这里的传统民俗比较了解,请给与本人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这里有个郭元帅,指的是本地的一位老祖先,当然,已经被神话过的人物。

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有祠堂,供奉的着本姓氏祖先的神位。

同时,在村里还会有宗庙,里面会有道教神仙的神位,比如陈十四娘娘,还有护佑本地生灵的“本地爷”。这位郭元帅也应该属于本地爷之类的人物。

看看板凳龙的头部吧,两面旗帜。八卦图下面有“风调雨顺”四字,另外一面旗帜上是“国泰民安”。看看上面的木刻人物吧,不禁让人想起旧式家具。板凳龙的后面,就是旱龙风俗中的主角了!如果哪家有新的喜事,就会准备一条红布,要挂到大的旱龙上面去,这个叫挂红。这个非常重要。

贡品用来祭祀、祈福。元宝,在每户的仪式之后,要烧掉。旱龙在全部仪式结束之后,会被付之一炬。

3.敬拜:

望正月: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4.祈禳:

⑴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⑵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⑶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5.禁忌: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6.饮食:

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为欢度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雁荡一带,正月初一早餐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二.元宵节

1.仪式: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光灯,而龙档正月初一就开始拼装。龙档随着龙船出游,锣鼓开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中央电视台来乐清市拍摄“千年古县”时,这条古老龙档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被搬上央视的荧屏。

元宵节,乐清各地民俗是以划龙档、抬龙船来欢庆元宵,祈求幸福平安。每当正月元宵节前,乐清民间各地纷纷拿出不同的民俗活动,大闹元宵节。2月15日晚,位于乐清市偏远山区——四都乡玛瑙村的舞龙现场人潮似海,闹元宵到深夜才结束。当晚,有200位玛瑙村民舞起了109节200多米长的“泥鳅龙”,这两条用竹丝与纸张,以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工艺制作的龙,属玛瑙村独有,据说是为了纪念明朝巡河御史薛宗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蒲岐人扮抬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抬阁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男女儿童装扮的戏曲人物。如今抬阁经过变迁,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装了电珠,夜色中,电光闪烁,更添风采。据悉,蒲岐抬阁于20xx年入选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该镇每年都举办一两次。

白石镇划龙船。白石镇划龙船红红火火迎新年。游龙色彩鲜艳,浑身散发着绚丽的光彩。

马良人舞龙档。正月舞龙档在乐清马良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近35年来更是从未间断。正月里,逢村民结婚生子盖房,龙档都会到场祝贺,同时也有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

2.庆典: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⑴龙船灯盛行于县西。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式淡绿色刻纸图案。上插各色三角小旗。内点许多烛灯。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起开始表演。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⑵档也称“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档以县西为最多。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⑶滚龙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⑷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⑸马灯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⑹长龙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⑺走马灯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⑻扎肉灯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⑼抬阁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⑽拔龙马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⑾鳌山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⑿送坟灯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3.祈禳:

祭祖: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4.饮食: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汤圆是节令食品,也是一种吉祥食品。取其“团”、“圆”之音,寓意团团圆圆,有“圆满”的象征。明清时期在正月十五吃汤圆还是一种时尚。

吃元宵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不过最早的上元应时食品不叫元宵,其形状也不一样。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上元节吃“豆糜”或油糕。到了唐代则是吃一种用面作成茧状的面食,已接近于现在的元宵。北宋时,出现“煮糯为丸、糖为臛”的吃法,也就是圆子。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乐清常食的汤圆品种不少,可分为有馅与无馅,有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甜味与咸味。甜的有馅汤圆,内包豆沙、枣泥、麻心、五子仁等,咸的则内包肉糜,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品种;无馅的汤圆,又可分为细颗料汤圆、汆糖圆与油爆圆等。

春节调研报告 篇3

一、调研背景:

20xx年是十四五规划建设关键之年。为及时了解春节后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运行状况,更好研判经济形势动态,我们特发起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在线问卷调研。

二、调研时间:

20xx年2月7日-20xx年2月9日

三、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主要是了解疫情过后春节期间陕西省企业经营现状和后期复工复产情况,评估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制定有效合理的经营策略,便于恢复正常的企业经营。

四、调研方式:

在线问卷调研

五、调研样本及说明:

本次调研收集陕西地区93份调研样本中,调研对象分布陕西5个地级市,其中西安市样本占比82%。榆林、宝鸡、咸阳、汉中收集样本相对有限。其中调研样本企业多数为钢铁行业,贸易流通、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企业分别占比12.9%、63.5%、12%和11.6%。其中样本企业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企业员工数在0-100人,100-1000,1000人以上的企业分别占比78.2%、4.5%和17.73%。

六、调研结论:

1、今年春节期间大部分员工放假比例在比例在80%以上,多数企业春节期间全部停产,受疫情影响留在本地过年的员工比例有所增加,仅有4.3%的企业春节期间没有停产,满负荷生产。

2、今年多数企业在节后第一周开始复工复产,98%的.企业在2月20前就能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去年,30.8%的企业订单数同比去年增加。

3、从各项调研指标来看,目前企业一季度产值情况、成品材库存、当前订单和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变化有限,部分企业20xx年仍将保持强势增长,但部分企业在营收和订单方面明显不足,企业增长差异化较去年表现明显。

4、目前大部分企业对20xx年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有11%的企业持较为悲观的态度。

春节调研报告 篇4

春节期间,我市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意、看变化、谋发展,并积极撰写调研报告。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专栏,介绍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情况,同时借他山之石为我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xx年春节,根据省直机关工委通知,我在回家探亲的同时,利用同学在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长庄镇镇政府工作的便利条件,深入其工作地,对当地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该镇推进基层党建的主要做法:

一是切实履行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该镇政府年初主持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基层党建重点工作。

制定党支部年度考核制度,细化量化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了党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是着力解决部分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针对个别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及时调整了支部书记,重新选配了支部委员,并由一名副镇长驻村指导帮扶工作,彻底扭转了局面。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了道路建设、安全饮水、街道亮化、危房改造等0件惠民实事。

三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投资24万元,狠抓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6个村党员群众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23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切实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全年共化解矛盾纠纷37起,为群众代办事项65件。

四是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全镇23个党支部陆续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参加党员870名,总体评价好的有829人,一般的有4人。

五是加大基层党建工作投入。为各村配备了农家书屋、电视机、电脑、网络等设备,全年安排大村.5万元、小村万元经费,保证了党组织活动顺利开展。

同时,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该镇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不达标,硬件设施较差,不能满足党员活动需要。

二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滞后,对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的不够。

三是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村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的不好,学习没有针对性,缺少新的形式。

四是部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的不好。少数参加党员活动不积极,服务意识差,联系群众少,不敢直面矛盾,不能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高。该镇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有302名,仅占党员总数的.23.78%,在村里任职的寥寥无几。六是村干部待遇偏低,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导致基层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建议: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细化量化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党建工作突出、成效明显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率低的全镇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

一方面,持续加强阵地建设,满足党员学习教育、党员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着力保障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在保证各村原有村级经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每个村党支部党建工作专项费用。

三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对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党员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40个学时、党支部书记上党课不少于4次、远程教育平台学习不少于2次。坚持每季度举办期培训班,对全镇党员进行轮流培训,不断增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每季度对党员进行次民主评议,对评议不合格的党员进行及时教育转化。四是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全镇组织开展服务型党支部创建和党员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在政策宣传、致富技术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帮扶等方面评选命名一批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全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春节调研报告 篇5

本人于20xx年6月到xx镇工作,通过近半年多的工作,通过参加村社干部会、走访群众、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等方式,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等方式,深入村组,走访群众,就xx镇xx村经济发展情况、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访谈调研。

一、基本概况

xx村位于xx镇北部,距镇政府约0.5公里,东依梅江河,西靠庙子岭,南与xx村接壤,北靠一片良田。有6个自然村,14个村小组,约630多户,2960多人。占地面积6.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2500亩,耕地面积2500多亩,主要经济来源为三黄鸡养殖、制种,村中引进一家灯饰厂。20xx年农民人均年收人约为2800多元。

二、调研基本情况。

春节前,我重点走访慰问了三类对象,一是分散五保户;二是贫困特困户;三是老干部、老党员。我走访了xx村红旗小组分散五保户温卜祠(现年65岁,一生未娶,无孩,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生活无依无靠);石坎小组温立新(74岁,老党员,患有高血压,无劳动能力);

方排小组温建良(20xx年8月27日两夫妻因车祸受重伤,温建良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其妻也只能靠轮椅行动,肇事主因无偿还能力坐牢);中角小组温金生(现年69岁,两年前脑血管硬化,生活困难);井边小组阮桂秀(现年68岁,患有心脏病,全身红肿,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住院,仅医疗费开支一项就高达5万元);店子小组袁贱女(54岁,癌症患者,34岁丧夫,至今住在一漏水的土砖瓦房);石坎小组温立新(74岁,患有高血压,老党员);方排小组温夏生(56岁,腿摔伤,膝盖裂开,丧失劳动能力);胜利小组赖英华(83岁,摔伤致残(10月13日),丈夫也摔伤,夫妻双双卧床不起);学堂小组张三女之父(现年76岁,患高血压,半身不遂10多年,家庭经济困难)等20户困难户。

三、农民困难的成因:

农村困难户的成因,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从走访的20户困难户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因病致困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我们调查的农户中,几乎都与此有关。病因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家中主要劳动力患病后,使全家失去主要的经济支柱,造成全家经济不景气。像温六生、赖桂英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家庭成员患病后给全家经济带来特别负担,拖累全家经济。像温新华、温金生属于这种情况。第三种是主要劳动力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患病,使家庭经济陷于困境。像温小祠属这种情况。不论何种情况,只要没有足够支付能力和一定的收入支持,都会使农民致困致贫。病与困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高度相连的。现在70%以上的农村困难户与患病相关。

2、因意外事故致贫

由于农民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家庭遭受的打击相对更大。家庭出现的车祸、火灾及旱涝等灾害都可能使原本经济尚可的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机,整个家庭将面临沉重的压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其事态自由发展。

3、老无所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伦理最根基的东西。然而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老无所依的局面形成。

一是当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迫向城市进军,导致“空巢”老人出现,平时无人照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二是中国的孝道美德观念在年轻人脑中逐渐淡化,部分年轻人对老人不闻不问,无视老人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自身家庭状况不容乐观,客观上无暇顾及老人的基本生活。

四、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方法的探讨

贫困农民对政府和社会存在很大期望和依赖性,他们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助。他们深知用自身的力量,一时难以脱贫,难以走出困境。农民在现实社会中是较弱势的群体,贫困农民是弱势中的弱势。扶危解困是政府的一项责任。解决好贫困农民的问题,应当从现实出发,逐步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在此我们对农村脱贫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扩大农民的低保面。现在农民受低保的面还很窄,不少应保农民还进不了低保圈。为了使农民应保尽保,应当适度降低低保线,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低保。

2、提高低保标准。现在农民的低保标准还很低,这样的低保标准,不足以真正让农民在贫困中缓口气,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现在的低保标准,应提高至二倍或更高。

3、是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对有经营专长、经营能力但资金困难的这部分困难户给予信贷政策的支持。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4、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要通过走访慰问去发现问题,制定措施。走访慰问活动不仅要送温暖,更要送精神、送思路,为困难群众解决眼前困难,最终过上好日子。很多困难户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们并不懒惰,有的因为残疾多病,有的因为年老体弱,对这些困难家庭,我们为他们的生计出谋划策,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为他们排忧解难。

5、要实实在在地干好事,干实事,务求实效,将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村开支,各地财政将加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在这大好形势下,今后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将有新的提高和改善。农民面临的生活困难,将会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政府的努力,社会的扶持,以及农民的奋斗,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困难问题,将会为期不远。和谐社会的构建,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春节调研报告 篇6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系部名称:旅游管理学院专业:酒店管理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共20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至xx年2月17日期间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