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情感 > 情感文章 > 正文

清明回乡

作者: 苟永菊2023/07/29情感文章

清明节还未到,母亲打来电话:“永菊,在成都还是在达州?如回老家,给我买点钙片、膏药,身体其它都没啥,只是偶尔关节会酸痛。”“嗯,好的。”一边答应着,一边问还需要些什么。她叫我啥也别买了,春节买回去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用完。我知道老人的心思,人回去比什么都好。

离开居住的小城已一周有余,走时先将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喂足了水,期待它们能开出美艳艳的花儿。可是我更加念及故乡的草木,那不需要喂养的故乡春色,一想就是很美的事,便是一颗尘心归了家。老屋有风声、鸟鸣,有春雨滴落在瓦屋的细响以及旧瓷碗碟碰撞的声音,那么清脆、明净。相对于城市的纷扰之音,这种静,能让人忘忧忘愁,产生安稳,亲密之情。老屋就像一道心灵屏障,可以隔开尘世的嘈杂,抵挡得住岁月的风雨飘摇。

母亲回到老屋两年有余,前些年跟着哥哥们住在大竹县城,许是久了,母亲也是极念旧的,总觉得哪里都是孤独,父亲的坟茔在老屋的门前,父亲的孤独也是母亲的孤独。她想趁身体健康时回去住几年,哥哥们也留不住,便随了她的愿。我的念旧也不减于母亲,很珍惜母亲这几年在老屋的时光,念及那些斑驳的光影和季节翻新的草木。年少时萌动的情思到了年长,反而却静了。

回家的心情是急迫的,怕堵车,七点就上了高速路,到达周家镇一路还算畅通,先去公公婆婆的坟茔前拜祭,顺便跟女儿们发了一些图片,一边打电话给母亲:“一会就去给父亲坟前烧些香火。”“母亲说嫂子们已经前几天拜祭了,可以不用烧。你下午早点回来耍。”这时微信家群的页面上跳出几条新的信息,是女儿言发来的:“外公已在另一个世界,儿孙都请求他保佑凡尘这些事,人走了都这么累,就让老人安息在另一个世界吧。”言同时也打来一个红包叫我转交给外婆。这也许就是年轻一辈的处事方式,我也认同。

在场镇吃了午饭已经是三点过,驱车往老屋赶去,将车停在舅妈的院子里。此时的院子虽然都变成了新的楼房,却是冷冷清清,以前院子里的老人大多都作古,年少时的小伙伴们都到外地去务工。此时此地,一些熟悉的影像在脑海里变得鲜活起来,夏天的院坝里,银辉洒满了整个乡村,水田里的蛙鸣甚是闹腾,在晒坝上,乡亲们都爱在自家门前摆上凉椅、凉床,人手持一把蒲扇,坐着或半躺着纳凉,小孩子们则在一边嬉笑玩耍,而我的记忆更多的是躺在外婆怀里听她讲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母亲正在火塘边炖排骨汤,见我回家,满心欢喜。灶台上摆放着刚洗过的时令蔬菜,还有香肠猪肝都是熏制过的,又在街上买了包面、豆腐干,这些都是母亲精心而准备的。因不喜欢饲料喂养的鸡鸭,特交待母亲在乡下购买两只土鸡土鸭,鸡鸭杀后脱毛是件很费劲的事儿,叫舅妈一起来帮忙,三个人忙了一下午,七点多才把饭吃完。母亲的饭菜跟城里的始终不一样,吃起来就是那个独特的味,满满的菜花香。

吃得有些撑,顺着竹林去散步,仲春下的夕阳,光波把老屋和树都折射进池塘里。徐徐清风,丝丝还带着青草味儿。门前的拐枣树生发出新叶,因有池塘水昼夜的润泽,在季节的更替中它越发苍劲。柔和的晚霞渐渐暗淡下去,竹林将整个老屋胧在月色里,半暗半明,更显静谧祥和。乡下的院子大多掩映在竹林里,此时的乡村在银辉的映照下,变得柔润而缥缈。我忽然明白母亲为何要回来,那种平静而蕴藏的深切怀念,那不是孤独的流年时光,是父亲的坟冢仰望着老屋,母亲也天天看得见他。

早上推开门听到的第一声就是鸟叫,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从未间断,它们总是先于农人们早起,有时是一只在叫,有时是好几只,说着属于它们特有的语言。而我的倾听,是来自于属于这春天晨起的气息。母亲也起得早,背着背篼去后屋坡上挖菜,知道我有事要急着回城。莴笋、甜菜、豌豆角和四季葱装了满满一背篼。清晨的乡下植物此时都挂满了露滴,虽仲春花尽,油菜却结满了籽粒,这是乡下农人最喜欢的颜色。“风露澹清晨,帘间独起人。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我喜欢诗人把乡村大地的恬静写得如此柔美,春日的清晨,和煦的春风,晶莹的晨露。虽此刻的花儿谢了,但也如此的心旷神怡,可是这么美好的景致只能短暂的属于我,乡下一物一景是多么让人留念。

我也知道,故乡不会留我,它只是在时光的路口迎接了我们,也从未抛弃我们内心的情感,它让我们熟悉并亲密无间的呆在一起,在我们所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痕迹,也会刻在脑海里,即使经过时光的淘洗也会在原初地找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