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苏东坡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苏东坡读后感 篇1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读后感 篇2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读后感 篇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读后感 篇4
想到宋朝诗人,首先选现在脑海中的必然是苏轼。苏轼的诗词中无时不透露出他看淡人生,虽一生被贬,依旧乐观豁达,从而洞穿世事。佩服他历经风霜,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受到万人敬仰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历经风雨屡遭贬低,不仅折服于他超凡脱俗的'诗句,也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可看出,还有他那气度宽广,为人正直的人格。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被贬去黄州,在黄州,苏轼被叫为东坡居士,为帮助百姓解决吃肉的问题,在这里发明了一道千古流传的“东坡肉”。仔细想想,美食家与作诗一句兼备的诗人真不多,那苏轼便是居于首位的大家。苏轼的被贬之路似乎从未停止,但在被贬的日子中,苏轼,他愤骇世俗,不愿去流合污。被贬的日子,在山水美景中作诗,期间他写过“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闲者得知。”
苏轼的诗词可谓惊艳世人,如果李白被称为是“天上月”,那他便是“人间仙”。可让欧阳修用喜极而泪下来形容,使宋仁宗称赞不绝。每句诗中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苏轼,面对一切挫折,仍有着乐观向上,越挫越勇的精神。
苏东坡读后感 篇5
今天又看到了新的内容,真的有点迫不及待想和你们交流交流了。
老苏名洵(苏洵,苏东坡的父亲),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茔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来自“东坡居士”而来。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颍滨遗老”。父子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
在这20页中,我觉得最能看出苏东坡才华横溢的,当属与欧阳修的那段误会了。
应试时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欧阳修当时对苏东坡文章的内容与风格十分欣赏,以为必是他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找人批评,他把本来该列为首卷的苏东坡的文章,改列为第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这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不更证明了苏东坡的实力吗?
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很好奇下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苏东坡读后感 篇6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读后感 篇7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欺负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痾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将离世,在沉痾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苏东坡读后感 篇8
看完《苏东坡突围》,是的,他突破了眼红者一拳一脚的糟践,突破了那越发起劲的搓捏。在我看来。苏东坡被贬谪黄州,确是一种突围。
如此璀璨的光芒环绕在这位大文豪身边,越发的明亮,就越显出它周围的暗淡无光。忌妒,多么可恨的字眼,不敢说每个人会有这种心理,但至少我承认自己曾经有过那么一秒钟。于是我知道该提升自身的修养,或许我也需要突围,突破这丑陋人性的羁绊,追求一种宽阔的胸襟,才能超脱自己。
我替苏东坡哭泣,就如同一颗珍珠被一股酸溜溜的唾液慢慢腐蚀着。美好的篇章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原本作诗那种优雅清静的心境被浮华的纷世扰乱了。太过优秀却成了罪名把他扣压铁栏中。更可悲的是,还得亲口扭曲自己作诗的心情以求息事宁人。我没有华丽的文藻,可作为执笔者,和苏东坡一样我也爱护自己写下的一字一句,因此,倘若要我说这是一篇反帝的文章,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但我也替苏东坡高兴。虽说被贬谪了,可落得两袖清风,一身清闲,不是一种解脱吗?脱去那件华丽却又沉甸的外衣,当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闲人,他在大起大落后豁然开朗,一笑泯灭了过去的恩仇。40岁左右的他已知晓风残烛的老人那份看破红尘的心态,那刻,他成熟了许多。也是这份豁达,他不会像我们一样记恨那张张向自己吐过口水的嘴脸,而是洒脱地挥挥衣袖作别那浑浊的空气。
总是要在这时,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有多自以为是,才发现曾苦苦追寻,引以为傲的都是过眼云烟,我渴望有一泓清泉洗涤心灵里的污垢,渴望狭窄的心胸会开阔起来。
苏东坡读后感 篇9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中国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
苏东坡读后感 篇10
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平民百姓。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与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别,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乐写诗交朋友,一生好不洒脱,但苏轼虽也爱玩爱写诗,但他心系天下,一心想为百姓造福,能亲临抗洪前线,能指挥改造西湖让她名扬天下。李白能吗?
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读后感 篇11
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常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赤壁赋一章,讲述的便是苏东坡的心境,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苏东坡宁静欣悦的心境的写照,更是他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结语:东坡居士的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偶然,我们应该用这种恬适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读后感 篇12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读后感 篇13
初识苏轼,是在宋词中,浩瀚词海,他的诗,是最有吸引力的。
他满腹才学,年纪轻轻就得到皇帝和文学大家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可见他是几千年难出的大才子。可在他的诗中,那些华丽词语、高人一等的傲慢并没有出现。更多的则是豪放乐观或简约轻松。但这样的诗词,更能走进读者的心里,这似乎就是文学创作中更高的境界。
后来,读了《苏东坡传》,才了解乐观的诗词背后有多少生活的艰苦与忧愁,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才成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苏东坡”。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被贬黄州期间,他没有因苦难而消积,反而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名篇都创作于那里。他把自己变成一名农夫,过着田园潇洒的生活,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就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
也许是他过人的才华,也许是他无可救药的可爱或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造就了他不凡的'一生,流传千古,闻名中外。我们可能没有他与生俱来的才智,但我们可以勤奋努力,在遭遇挫折时,也可以微笑以待,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美丽光明的人生。
此世唯一的苏东坡,他不仅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些美丽的诗篇,他更是每个逆境中的人的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活。
苏东坡读后感 篇14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