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倚天屠龙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1
近日从当当网上购得《金庸全集》,在短短时间内我看完了《倚天屠龙记》。
纵观《倚天屠龙记》全作,感慨颇深,小说人物可以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各有千秋。
毋庸置疑,该小说最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张无忌了,此人尽管没有一点政治家的脑细胞,因为政治家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忍;第二是当机立断;第三是极强的权利欲,可以说除了第一个条件,张无忌是半点也不沾边的了,他忠厚老实,优柔寡断,翻了政治家之大忌,更重要的是,他乃性情中人,淡泊名利明教教主是别人逼着听他当的,跟他自己半干子不着边,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前半生根本就没能做回自己想成为的那样,完全是任人摆放的,这当然和他的忠厚老实有关。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男儿,他宽厚大度、慷慨仁侠、豪气云干,这当然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冰火岛上三位至亲从小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好人,至少不会恩将仇报,但事实恰好相反,这从他回中原后的惨痛遭遇中可以看出),总之一句话,张无忌是一个典型的侠义之士,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人。
张无忌的前半生一一共遇到了四个红颜知己:周芷若、阿蛛(即殷离)、小昭、赵敏,当然,他最后是和赵敏终成眷属了,阿蛛喜欢的张无忌其实只是蝴蝶谷中那个咬了她一口的那个小张无忌,这也就预示着他们不可能有美满的结局;汉水舟中喂食之恩使周芷若和张无忌从小就对彼此埋下了深深地情种,当然这也就于是这他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金庸的小说中还没有哪个主人公和他(她)第一次见面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时势造人吧!当然他们二人最后没能终成眷属也和灭绝师太扭曲的教育有关,他不会让峨嵋派的任何人和明教中人好,谁和“魔教”中人好,谁就得死,纪晓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灭绝师太逼周芷若所发的毒誓比让她死更难受,当然等周芷若醒过来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张无忌最后是死心塌地的爱上了那个诡异的“妖女”——一个异族姑娘,此二人诚可谓一见钟情,绿柳庄的偶遇成就了此二人的那段不平凡的姻缘也宣誓了赵敏背叛朝廷的开始;四女中,我所认为的最可爱的人非小昭莫属,小昭美丽机智、单纯脱俗,对张无忌可以说是一网情深,遗憾的是她最终做了宗教的牺牲品,周芷若和赵敏是不可能达到她这种境界的,尽管此三人都有机敏过人之处,但小昭和张无忌一样,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她压根就不想当那个什么波斯总坛教主,但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是典型的政治女性(其实此二人非常希望张无忌建功立业,尤其是周芷若),如果张无忌当时取代了朱元璋或者继续当他的明教教主,赵敏和周芷若无疑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也许张无忌就真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过功劳得归于此二女),让他们失望的是张无忌无心于功名利禄,为了他们心爱的人儿,他们迁就了张无忌,放弃了那颗追逐功名利禄的心,毋宁说是张无忌感化了此二人,也就是说,四女中,能够和张无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唯小昭一人而已,遗憾的是他们不能终成眷属,这其实也就放映了生活的现实性,生活是残酷的,它不会让人事事遂心的。
《倚天屠龙记》中的一切恩怨仇杀皆因陈昆所致,所以说该书中真正称得上彻头彻尾的恶人的恐非此人莫属,即使为了爱情他也不应该这么做,毕竟天下人皆有父母妻儿,此人借刀杀人的手段也太残忍了点。
《倚天屠龙记》里面除了爱情,同是值得称颂的当然还有亲情:武当七侠之间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心情,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当然是假的)时的伤心欲绝,宋远桥见到爱子堕落时的老泪纵横。
该书中张无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一个生活的真理:太热衷于功名利禄,太想独尊武林,往往会事与愿违,就像我们生活中,一个人太想达到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又偏偏咬定青山不放松,结果只会害人害己,为了一部《九阳神功》,潇湘子和尹克西命丧昆仑山;为了一把屠龙刀,何太冲夫妇命丧少室山;谢逊花了20年,终究还是没能参透出屠龙刀里的秘密;明教前三十三代教主花了毕生心血,还是没有一人能把乾坤大罗移练到第六层的(而且很多教主还因此走火入魔,丧失了可贵的生命,抱憾终生);武青缨和朱九真两家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冥冥之中往往又自有安排,无心载柳柳成荫也许才是生活的真谛,一切随缘,不要强求什么,也只有这样,人才会过得充实而幸福:觉远大师本事藏经阁一看门僧,整体只知道钻研佛经,其乐融融,客谁又能想到,也就是在钻研这佛经的过程中,觉远得以缘见《九阳真经》而成一代武学大师;张三丰独创太极,往往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暂且放一放,出去游玩一番,也就是在游玩的过程中而大彻大悟,譬如在游玩长江中上游的蛇山和龟山的时候,颇有所悟,终于将一套绝世太极融会贯通,而成一代宗师;张无忌除了厚道善良,别的什么也不在乎(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将生死看得淡了),可也算的是一小神仙,鬼又知道就是在这个时候,小张无忌得以在老袁腹中发现《九阳真经》(也就是在他行医救袁的过程中)而得以驱除体内折磨了他十余年的玄冥神掌寒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得以练成奇世内功(诚可谓是第二个觉远),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和小昭在光明顶的密道中仅用几个时辰的时间就将乾坤大罗移练到第七层,而这次纯粹又是无意的。
《倚天屠龙记》乃是一部曲折复杂、包罗万象的杰作,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2
花了32个小时读完了《倚天屠龙记》。这本书跨度十分大,从郭襄在少林寻找杨过,却遇到了少年张君宝,十几岁的张君宝一人单挑昆仑三圣救少林于危难之中却被迫跑路流离失所,本来得郭襄帮助要南下襄阳找郭靖却上武当山自立门户。七十几年后,张三丰九十大寿,武当张翠山和魔教大小姐殷素素生下张无忌。
又十年,张无忌一家回归中原,夫妻双双自刎,张无忌从次一路悲催,惨状直逼《连城诀》。直到跳崖时绝处逢生,习得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光明顶一战成名,到此又过了十年。说到张无忌的渣,开始还好,到最后少林寺英雄会那一段是真的又渣又蠢,没得洗。可叹赵敏为了张无忌放弃郡主身份背弃父亲兄弟,可真轰轰烈烈。周芷若接近张无忌是一个得到的过程,而赵敏却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经常有人讨论金庸的小说一定要跳个崖才能绝处逢生,但是如果你没有张无忌的善心,没有张无忌四五年刻苦的学习医术,那么跳崖就真的是跳崖了,但是对张无忌来说这反而是一个机会。毕竟想获得绝世武功总得付出点风险吧。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3
刚读完《倚天屠龙记》,其场面的壮阔也不逊于“射雕”,人物形象丰富堪比“天龙”,其情节波澜起伏读来也另人热血沸腾,但在“射雕三部曲”中它还排在最末位,原因是主人翁张无忌的人物性格不另人赏析,此人优柔寡断,无决断力,颇惑于美色!在赵敏,周芷若,小昭,殷离这四女中他自己到底爱哪个多一点恐怕连他自己心里也不明白。
几乎在书中找不到一个正面的令人钦佩的豪侠。
可爱的郭襄在书的开头的笔墨太少;黄衫女子在全书只出场两次,这样一个性格若小龙女的女子金庸也不对她多添笔墨,书中说她姓杨,自报居于终南山下,活死人墓,又会九阴真经,所以不难猜出她应该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后人,虽然张无忌的性格更接近现实,却不怎么令人喜欢。
还有以个重要的问题是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要表达的主题,在“射雕三部曲”中只有这部小说存在这个缺陷,比如“射雕”的主题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接郭靖只口说出来的,也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判定能称之位“大侠”的标准,所以“射雕”成为了金庸在武侠小说界地位的奠基之作;再比如“神雕”的主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情”字;但在《倚天屠龙记》中确实也不知道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所以这部小说开起来固然精彩,但看完之后没留下什么。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4
这部小说的梗概是:张无忌的父母张翠山和殷素素因无意中卷入屠龙刀而起的江湖纷争,与金毛狮王谢逊一同被迫流落至极北大洋中的一个荒岛——冰火岛,在那儿生下了他,并叫无忌认谢逊作义父。张无忌过了几年远离尘嚣、无忧无虑的生活,九岁时随父母回归中土,江湖人士为找谢逊报仇或为抢夺谢逊手上的屠龙宝刀,致使无忌一家三口厄运接踵而
至。父母不愿说出谢逊下落,双双自刎身亡,自己又身受玄冥神掌之伤,寒毒深入腑脏,连医术通神的蝶谷医仙胡青牛也无能为力。身遭如此惨痛变故的张无忌竟泰然处之,既不思为父母报仇,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也并不恐惧。自十二岁入蝴蝶谷求医至十四岁出谷,他虽然又经历了不少江湖风浪,活得倒也自由自在。十四岁的张无忌护送峨嵋女侠纪晓芙的女儿杨不悔远赴昆仑山寻父杨逍,从此才真正踏入了身不由己的江湖。
一路上历尽艰险,先前张无忌曾救治过的许多武林人,恩将仇报。张无忌几番以身相代,终于保得年幼无知的杨不悔回到了父亲身边。不久因轻信道貌岸然的“朱、武”两个武林世家而险些被骗。待得脱困,他因祸得福,进入了一个群山环抱的翠谷,与海外荒岛相似,又是一处世外桃源。张无忌本打算在此安度余生,不料无意中得到了一部久已失传的武功秘籍《九阳真经》,抱着打发无聊岁月,成固可喜辱败亦无忧的念头,短短五年中他即练成了这项神功,而体内的寒毒也不知不觉地被驱除殆尽。
二十岁的张无忌重入江湖,既不想成名也没打算替父母和自己报仇,一心一意只想去海外荒岛与义父团聚,但终究身不由己。在西域大漠中身受峨嵋掌门灭绝师太三记重手,以重伤之躯救了明教一群教徒;六大门派围剿光明顶明教总舵,机缘巧合使张无忌知晓一切恩怨都是由与明教前任教主阳顶天的夫人有私情的成昆挑拨而起。他为了化解这场误会,出手协助明教与各派高手相抗,九死一生,情况危急,加之迫于明教上下的盛情而被推上了教主的高位。在明教之中张无忌武功最高,此外还有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狮王、青翼蝠王、白眉鹰王、紫衫龙王。此后更陷入了无数的武林纠葛,不由自主地周旋于各色人等之中。保护师门,起兵反元,搭救义父,清解恩仇,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弄得他精疲力尽。虽然自己身负绝世武功,又有明教的庞大势力作后盾,张无忌仍是步步荆棘,吃尽了苦头。
义父谢逊了却恩仇后出家少林寺,最后绝了张无忌安享天伦的唯一奢望。等到明教将要打下江山时,张无忌又一次为人所算:曾于少年张无忌有过救命之恩的明教大将朱元璋设下极阴毒的陷阱,使张无忌误以为徐达、常遇春等故友背叛于他,意图篡权,令张无忌自己心灰意冷,主动辞去了明教教主的职位。自此张无忌对江湖生涯再无半分留恋,悄然携妻归隐了,但想起故友的背叛还是常常忧愁。
读过《倚天屠龙记》,故事主角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遇尽人间骗局和险恶的叫张无忌的少年。他在不幸中学得“九阳神功”,并帮助一个抗元的教派——明教走上正途。虽然他处处被骗,在爱情上被动,随波逐流,遇事时的聪明才智和领袖才能都不是很强,且有时行事过于武断。但最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诚实忠恳,不记仇恨的宽大胸襟的高贵品质。这让我想起《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句话:“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确实是的,每个人今天所做的事情都关系到自己的未来。这部小说之中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发人深思的地方,我且挑一些写在下面:
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弟子中人倘若一心向善,那便是正人君子。
张无忌当初对朱九天敬若天神,只要她小指头儿一指,就是要自己上刀山、下油锅,也是毫不犹豫。不知世间少年男子,大都有过如此糊里糊涂的一段初恋,当时为一个姑娘废寝忘食,生死以之,可是这段热情来得快,去的也快,日后头脑清醒,对自己旧日的沉迷,往往不禁为之哑然失笑。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5
《倚天屠龙记》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是金庸所写的。在这几个月中,我仅仅只读了其中的`几本而已。毕竟金庸他耗费大量时间,呕心沥血才创作出来的名著,岂又是这么容易就能理解的?
这本《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将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
《倚天屠龙记》这个题目,包括了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正”。既写“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传奇来历,又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传统。
第二个层面则是:人性特征。屠龙宝刀和刀中的兵书当然不是什么“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类的贪欲和权势欲。他们之所以费尽心机地争夺宝刀,无非是冲着“宝刀屠龙”的利器和“号令天下”的权势而来。但是可笑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最后却送上了自己的性命。
第三个层面,就是传奇与历史的结合;人性和侠义的结合;人类的良知和善意的结合。当然,所有的这些“结合”,最终当然都在张无忌这一主人公身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倚天屠龙记》不仅是一部想象力丰富的武侠作品,而且书中表现出来的爱情也更加浪漫。在想象方面,金庸首先设计出“倚天剑”与“屠龙刀”这两柄武器,再以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号召力贯穿于小说的全文,让各大武林门派去强取豪夺这两柄武器。
在特定的武侠环境中,金庸小说中的侠义与情爱往往巧妙结合,表现刚性的侠肝义胆和缠绵的爱情是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之一。就如小说中的:杨逍和纪晓芙,相爱却不能够结合,成为门派斗争的牺牲品。又如:张翠山与殷素素虽能结合却又为情而死。
正是因为渲染了处于感情漩涡中人物的悲剧色彩,才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我觉得《倚天屠龙记》一书带给我一种宏伟的气势韵味。与作者的其他武侠小说一样,《倚天屠龙记》的语言具有传统韵味。在行行如诗的文字中,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魅力。它向我开启了一道通往武侠之路的大门。
《倚天屠龙记》读后感 篇6
刚读完《倚天屠龙记》,其场面的壮阔也不逊于“射雕”,人物形象丰富堪比“天龙”,其情节波澜起伏读来也另人热血沸腾,但在“射雕三部曲”中它还排在最末位,原因是主人翁张无忌的人物性格不另人赏析,此人优柔寡断,无决断力,颇惑于美色!
在赵敏,周芷若,小昭,殷离这四女中他自己到底爱哪个多一点恐怕连他自己心里也不明白。几乎在书中找不到一个正面的令人钦佩的豪侠。可爱的郭襄在书的开头的笔墨太少;黄衫女子在全书只出场两次,这样一个性格若小龙女的女子金庸也不对她多添笔墨,书中说她姓杨,自报居于终南山下,活死人墓,又会九阴真经,所以不难猜出她应该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后人,虽然张无忌的性格更接近现实,却不怎么令人喜欢。
还有以个重要的问题是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要表达的主题,在“射雕三部曲”中只有这部小说存在这个缺陷,比如“射雕”的主题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接郭靖只口说出来的,也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判定能称之位“大侠”的标准,所以“射雕”成为了金庸在武侠小说界地位的奠基之作;再比如“神雕”的主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情”字;但在《倚天屠龙记》中确实也不知道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所以这部小说开起来固然精彩,但看完之后没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