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大家还记得“手不释卷”的大将吕蒙吗?他可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今年暑假,我又一次看完了《三国演义》,对每位将领的人物个性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像英勇善战的曹仁、急性子的张飞、百战百胜的.周瑜、骁勇无比的吕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有勇有谋的吕蒙将军,佩服的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一边管理军队,一边坚持阅读军书,虽然很忙,但还是挤出时间攻读史书、兵书,就是领兵打仗,也不离开书本。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无独有偶,妈妈学习游泳的经历也感动着我。妈妈是个特别怕水的人,所以一直学不会游泳,每次刚跳入水中,就喊着:“水好深,我很怕。”所以每次学习游泳,都以失败告终。
今年暑假,她鼓足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在爸爸的鼓励下,妈妈终于勇敢地下水了。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慢慢地把头沉入水中,不到几秒,妈妈就探出了水面,显得很痛苦的样子。但是她一点也不示弱,说:“不行,我还得再来,还要在水中别更长的时间。”就这样,妈妈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终于,可以在水中憋很长时间了。几次以后,她可以浮在水面上了,这个旱鸭子终于变成了水鸭子。
吕蒙将军热爱学习的精神和妈妈知难而进的游泳经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应该向吕将军学习他那孜孜不倦的学习习惯,在暑假中,每天保证至少有四小时的学习时间。要向妈妈那样,遇到困难不害怕,全力以赴,确保成功。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让我看了还想看,最令我深有感触的还是曹操献刀刺董卓,这个故事又让我回味无穷。有时间认真看看。
这段写的是董卓是一个奸诈贪婪的人,经常欺压百姓,所以袁绍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召集各位诸侯攻打董卓。曹操出了一条妙计,借去了七宝刀,有一次在董卓身边正要拔刀行刺,不巧被吕布发现了,只好编了一个借口把刀送给了吕布。还有袁绍的十八队诸侯也进攻董卓,大将吕布也受了伤,只好慌忙而逃。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不要做坏人,因为你的所有行为都在百姓的眼里刻下了深深地印象,所以会得到报复。
我们的生活里就有这些人,我是“吕布”因为我有辅佐主公不走心的这种心态,但是很贪婪。从中我可以知道董卓是一个心存不轨的`人,他作恶多端人民都恨透了他,都去投入了袁绍。想一起消灭董卓。我还是有点喜欢曹操,他有不顾危险,临危不惧的性格,独自去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喜欢他的勇猛。
这个故事的启发对我很大,我以后要当个“袁绍”这样一位谋士,这样就国泰民安了。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小时候起,我就读过很多版本的《三国演义》。这次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认识了魏蜀吴,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义爱,它让我看到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忠厚老实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智勇双全却心胸狭窄的周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羽扇纶巾,身披鹤氅。我感觉他肯定很帅、很神气。封建统治时期,最讲究的就是忠诚。皇帝需要自己的臣子能对他誓死效忠。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对刘备、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草船借箭,他借东风火烧赤壁打败曹军,他智料华容道,他巧摆八阵图,他使出空城计击退司马懿,以木偶吓退司马懿,木牛流马运粮草建奇功……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我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些故事才会那么精彩,因为故事里充满了智慧。
但是,我觉得诸葛亮并不是只靠聪明来打胜仗的,很多读者也许只看见了他的`聪明,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努力。只有熟知气候,他才能借东风;只有实地考察地形,才能智料华容道;只有刻苦钻研战术,才能以一人之力镇定地守卫空城,掩护蜀国军民。所以,我佩服他,佩服他的忠诚,佩服他的智慧,佩服他的勤勉,佩服他的勇敢。
我还会继续读《三国演义》,因为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像是在读新故事,在认识新的人物。好书,值得我细细品味。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特别是对照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回头重看关于诸葛亮、曹操、关羽等的描写,更是觉得大有看头,越看越有味道,我真是爱不释手。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赤壁大战中的草船借箭。刘备和周瑜那边缺箭,就请诸葛亮来帮忙。诸葛亮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精。他胸有成竹,大大方方地立下了军令状。要了二十艘快船,船的四边都扎满了稻草人,向着曹军的'北岸进发。曹军的一位大将军看到长江上雾气弥漫,朦朦胧胧中开来了一列战船,又战鼓阵阵,杀声震天,以为是孙刘联军趁雾偷袭,连忙大叫:“放箭!”诸葛亮立刻让军士把船横过来,一字排开。于是几千几万支箭纷纷扬扬地扎进了稻草人中。诸葛亮和鲁肃却在船舱里喝酒偷着乐。等右边稻草人扎满了,又掉转船头,让曹军射箭扎左边的稻草人。全都装满了,诸葛亮和鲁肃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说明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谙天文气象。我长大一定要像诸葛亮那么能干。可是当我读到诸葛亮死了时,眼泪都要出来了,久久不能平静。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的英雄,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人那 非诸葛亮莫属了。
诸葛亮它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所以,他是刘备的军师。因为他的计谋,,刘备一次又一次的取得胜利。
这本书中的许多关于诸葛亮故事我都比较熟,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因为这些故事,我怀着好奇心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读完后,我认为诸葛亮果然名不虚传,三国时和他作对的`人,打仗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就中了他地计。刚把他请来时,连刘备也心存疑虑,第一次作战胜利后,刘备就封他为军师,所有人全部听命与他。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刘备,就像没了眼睛的龙一样。
妈妈常说诸葛亮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三十六计。每次看见诸葛亮,无论是在书上,电视上或是在任何地方看到诸葛亮,他总是以一手拿着羽毛扇,一手拿着书籍出现。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聪明?为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懂,读透了,所以他才那么聪明。还有三十六计这本书,我们中国商人还在用,只有读懂,读透,会用的商人,那么他的商业在中国一定顶呱呱!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知道:在三国时期,只有聪明,有计谋的人,才能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