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幸福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幸福读后感 篇1
古今中外,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红烛,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想教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自己,收获幸福和希望。播下一粒真善?美的?
种子,收获的将是灵魂的闪光,?温馨?的花香。不要感叹蜡炬成灰的悲壮,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没有一种职业,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心灵的希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学习新知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平时还要不断努力地学习和思考,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创新,有发展。反省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发现自己较多的不足之处,我平时在“事先”上做的不够好,如分析学生情感能力上,有时我只凭自己的感受去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没有事先调查,有时武断,让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要对学生有耐心,认真的教导,在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想想是谁错的的,并不是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是对的”,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惟师是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是很多大人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他们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所做的一切,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参与、敢于冒险,排除学生上课时心中的不安全因素,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
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教师用两袖清风,为自己留一份澄明洁净的心境,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信念打造自己生命的辉煌。“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美女教师张莉莉的感人事迹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余香弥漫了整个中国。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她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感动?,她的大爱就是最巍峨最磅礴的馈赠。她的?灵魂?,纤尘不染,如?雪?花般?纯洁?,
如同百花园里的玫瑰那么美丽,那么芬芳。赠出的玫瑰,热情而高贵;留下的余香,浓郁持久。教师,像蜡烛专注于光明,不计较成灰;像道路?执着?于远方,不畏付出;玫瑰花的事业就是绽放美丽,留下余香不带半点俗气。
幸福读后感 篇2
《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通篇系统阐述了中庸的意思,尤其是118页第5章“最佳的教育”提到亚里士多德“美丽中间点”的概念——美德并不是个人品质的极端表现,而是表现不足与表现过度中间的一种品质。比如,“勇气”这一美德意味着表现出来的行为既不是懦弱,也不是莽撞,而是在两者之间找个快乐的中间点。
《幸福超越完美》一书,共分三个大的部分,作者泰勒·本沙哈尔从理论、应用、冥想三部分,来说明如何摆脱对自己有害或者会伤害自己的想法,同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不需要成功,而是我们可以某种程度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不足,因为我们都身为凡人,都不是“神”。
回想下我们在小的时候,是父母要求我们考出好成绩,走入社会之后,是自己对自己愈发严酷——用不现实的目标虐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人民日报微信曾推荐的《善待你所在的单位》一文,一度刷屏朋友圈,接着,人民日报又推送一篇好文:《你是单位的草,却是家庭的天!请保重身体!》这两篇文章就说明,我们既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单位和单位的工作,同时又要兼顾好自己的家,某种程度上,一定要接受真实自我的不完美与不足。反之亦然。加班,熬夜,我们体会最多的.感觉就是“累”!读后感·长期疲劳,会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从疲劳到癌症只需要四步:轻度疲劳→深度疲劳→重要脏器内部变异→诱发癌变。说话有气无力、食欲差、不容易入睡……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要休息了。“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是陈师道最经典的8句诗之一。这句诗的意思是:落木萧萧,长江无尽的流淌,今天中,我为政务还需更加繁忙。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并积极的去面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此外,书中提到过度要求完美的现象,也就是完美主义者,在人们中间也很普遍。从心理上也许可以,很多时候身体跟不上这个要求,作者提到年轻时打壁球用世界冠军的方法训练,结果过度训练最后导致自己不得不退出运动生涯。相信在残废和退役之间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作者之后又把这种过度要求自己的习惯搬到了学习上,每次要是考不好就会面临崩溃,直到后来开始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
仅凭以上观点,本书就很值得一读了。
《幸福超越完美》掩卷搁笔时,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种情绪就是一种情绪,一只猫就是一只猫,一个数字就是一个数字……如果你把卡车当作鲜花,会有交通危险的;如果你把毒药当做美食,同样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真的是这样:幸福是一种能力!世上原本就没有至善至美境况,有的只是我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们要争取做个最优主义者,不必完美,就可以拥有我们圆满的人生。
幸福读后感 篇3
有人说幸福是跋山涉水后的一顿饱餐,有人说幸福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人说幸福是家人平安、孩子的快乐、父母的健康。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
也许对于战争时代的孩子来说,幸福就是没有硝烟战火;对于饥寒年代的孩子来说,幸福就是一顿来之不易的饱餐;对于安定年代的我们来说,幸福就是老师一句坚定的鼓励、父母一句关心的话语、同学一个温暖的微笑……
幸福可能有千千万万种,对于我们当代中学生来说,也许是父母目送你出门的目光,是你放学后凝望家中温暖的灯火,甚至是父母饱含关心的批评,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
生活中总会有人抱怨自己的不幸,也总会有一些人怀着乐观的心态时常告诉自己:我是幸福的。也许你认为自己是不幸的,那么请问你收藏幸福了吗?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幸福。比如,你在刻苦学习时端上的一杯温热的牛奶,你在游山玩水是一句善意的提醒。这些不一定是经天真地的.大事件,但这些小事一定会让你感受到幸福。
“奉献比索取更快乐”。那么,你为他人奉献了吗?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游玩时主动捡起的垃圾,这些你都做到了吗?正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带给别人幸福的同时,你也获得了幸福和充实。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影子,那么,你发现他人身上的美了吗?也许是成功是一句喜悦的祝贺,也许是失败时一句真诚的鼓励,也许是在运动场上声声的呐喊;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在国家推动建设经济适用房后,原来在四川省成都双流县溜洼镇瓦窑村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冯思江爷爷,在六十四岁这年也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楼房。幸福对于他来讲就是:“以前我们家住的是草坯房,现在住楼房,家里有冰箱、电视、洗衣机,小区里水电气都通了,我们衣食无忧,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增加。”
“幸福”是多么温馨的字眼、我们只有把点点滴滴的幸福收藏起来,才能感受到那份沉淀的温馨。
收藏一份幸福,就像手捧一杯暖心的热茶;奉献一份幸福,就像赠出一份贴心的温暖;感悟一份幸福,就像细细品尝一份爱的甜点。收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就能装满“爱的百宝箱”,让爱和幸福在心间流淌。而十三亿份的幸福就能汇聚成“幸福中国”。
在“幸福中国”的蓝图里,有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教师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医生的幸福是天下无疾,农民的幸福是五谷丰登;而这些幸福,都要付出、去努力、去拼搏。正如胡锦涛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在未来五年中,十三亿人民将共同书写“十二五”的鸿篇巨制,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建设“幸福中国”加油吧!
幸福读后感 篇4
当看到幸福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幸福究竟是什么。脑子里瞬间迸出了许多答案,但是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问问身边的人,同样,没有一个人能马上回答出来幸福的定义。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答案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春节前,在《百家讲坛》节目无意间听到毕淑敏老师关于幸福的讲座,感触颇深,于是买来了她的新作《解开幸福密码》细细研究。随手翻阅,领略书中对幸福的描述,品尝解开之后的幸福的其中意义,心情竟那么愉悦,那么舒畅,那么快乐。
毕淑敏老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索每个人的幸福程度。她对幸福的.理解是:“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生命的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也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想获得幸福。每个人都心态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也就不同了。比如说:有些人认为距离产生美,而有些人却认为,距离是婚姻的腐蚀剂。鞋的大小,只有脚知道。幸福这回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还在字典上查阅了快乐的定义:“快乐就是快活,我们感到了幸福和满意,就得到了快乐。”一个人只要快乐了,就会得到幸福。如何去拥有快乐,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崇拜快乐,善待生活,快乐才会根植在你心中,幸福才会伴你左右。
毕老师告诉我们:
1、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最幸福的人,只不过我们缺乏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2、每个人都具备15种特征中的3到6种特征。全具备的几乎没有,都不具备的几乎也没有。
3、我们不应该感到自卑,而应该在困境中看到自己有利的方面和自己的长处。
我们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每个人拥有幸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幸福感不是某种外在的标签或是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把握和感知。有一天上班的路上,我看到一只小狗蜷在树坑里,不由地多瞅了它几眼。只见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会再伸伸舌头还打个哈欠,我扑哧笑出来。如果是往常,别说驻足,就算刻意地去观察,我也只会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一只享受着午后阳光的懒狗,而那天我想的多了,我把小狗做出的这一连串的动作看作是动物本身的快乐,是它的快乐感染了我,因为我的心中已然种下了快乐,所以才能主动地去品尝这种快乐的味道。这就是幸福,对于小狗,对于我,对于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一样的。
现在我有答案了,我的幸福就是每天一睁开眼到晚上闭眼睡觉,都能看到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父母、爱人、亲朋好友,正是他们给予了我快乐的生活,我才能每天徜徉在幸福之中,我才能对幸福有如此之感悟。
幸福读后感 篇5
星期六、星期天,正好是集中精力看课外书的好时机,我一下子把花老师给的《奔跑的幸福》这本书全看下来了,看着,看着,明白了这本书里记载着江苏省二十位美德少年的文学故事。每看一个故事,我都会被感人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奔跑的幸福》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汪明慈,他的家庭十分困难,爸爸几年前去世了,只留下一个有病的妈妈,靠一个八十多岁的外婆照顾。
汪明慈同学因为家里穷,冬天没有钱买多少内衣,只穿着学校发的校服。他竟然用“跑步的方式防止自己受冻”,他以“执着的态度来往于乡间小路”,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他。我觉得这种坚强的意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才会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可是,汪明慈同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百病不侵的,他生起病来可不得了,高烧不退。班主任王老师怕汪明慈病得更厉害,就带他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孩子发40度高烧”,要求挂水治疗。王老师给汪明慈办理了治病手续。王老师不解地问医生,他天天早上奔跑为什么还生病呢,医生告知说孩子衣服穿得太少了,锻炼身体是重要的,但保暖也是不可缺少的。班主任王老师想去汪明慈家去找他的爸爸谈一谈,无论如何要把冬天的衣服配齐,否则还会生病的。事情不是那样的,家访时王老师得知汪明慈家庭情况后,从自己家里取了几件衣服,送给了汪明慈。王老师还了解到汪明慈常常利用星期三、星期五回家一次,帮八十多岁的外婆把水缸里的水蓄满,好让外婆洗衣做饭。汪明慈用奔跑的方式给自己的冬天取暖,用奔跑的方式回家帮外婆做事,尽孝心,尽责任。汪明慈的故事读完后,我终于明白了:“世间最美好的.姿态就是奔跑”。
“一个少年就是一盏灯。”《奔跑的幸福》这本书中二十位美德少年的优秀事迹就是我们生活的指路明灯。因为这些孩子“懂得坚守,更懂得感恩”。我想,我们生活的家庭非常幸福。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我当作心肝宝贝,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严格地要求我, 还 非常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我的身体长得胖,为了让我的肥胖瘦掉一些,使身体更加结实,本学期爷爷让我天天步行上学、放学。开始,每天来回要走八里路我不能接受,坐在爷爷的电瓶车上多么快活啊!跑了一段时间,我渐渐明白了步行有利于身体健康,身上越跑越暖和,心情越跑越高兴。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早晚我都坚持跟着爷爷一起步行,原来44千克的体重,现在减少了4千克。有了结实的身体,我的学习态度越来越好了,上课十分听讲,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了,做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不但做得好,还比以前快多了。爷爷经常夸奖我,说我跑步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更有自信了。我为有这样的家庭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幸福。像汪明慈一样,我要做懂得感恩的孩子,做意志坚强的孩子,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美德少年的人生,在太阳下闪光。走近他们,我的内心也受到了照耀。”
幸福读后感 篇6
或许是因为最近亚马逊及当当等商铺的竞争愈加的激烈,导致图书的折扣越来越大,让久未买书的我为了这折扣兴奋了一把,于是借机将大量的图书搜罗一番纳入囊中。
我无心将所有的书目讲解一遍那样便成了读书笔记,这样做的人不少,我自认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今天只想谈谈其中让我最快读完却印象不减的《幸福了吗》来自白岩松。
说起白岩松,对于常年不看电视的我其实仅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的画面感。记得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于20xx年的《痛并快乐着》,虽然不曾读过却记得当年同学们纷纷说央视的主持人压力太大得了忧郁症于是写了这么一本书,一抒胸中的不快。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是闹了个“张冠李戴”的笑话,却也只是当成了笑话,并没有认真到非要去看一看不可。
在作者自己的后续中说《幸福了吗》是作者对于自己的一个十年约定,也算是对过去十年的一个总结与交待。读了之后我并不能较之前他的语言是否更加犀利、视角更加独特做出一个判断,也不曾出现过再去重读过去的冲动。十年物是人非,人总是在成长,十年后的他给了今天的我感动与方向。十年前的那份是属于十年前的我,只是年少的自己并不懂得,一本好书、一句鼓励能够如此的振奋人心,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道路。
他说在一次母校的演讲中他站在讲台上,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向他提问说“白老师,今天你站在第一排而我在最后一排,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您的位置?”他回答:“在我的眼中你现在才是第一排,你有无数的方式到达我这里,可我再也找不到一条路到达你那,应该是我羡慕你啊?”每每当有人问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时,这必定是我要先重复的段落,以至于我几乎将它烂熟于心了。我试着想象听到这段话的如果是我会如何的热泪盈眶,如何的感动于心,更不用说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种怎样的鼓励。对于刚刚迈开人生一步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需要这样的鼓励。
他在前言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中说有一群人在匆忙的赶路(暂且不去计较那些是哪个国家的人吧),忽然有一个人停了下来,其他的人都奇怪的问发生了什么。停下来的.人说:我走的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停下来等等它。故事的最后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至少不是今时今日的中国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还会谈论灵魂,那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但是问题的根源在哪呢?在今天若是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又有多少人还有勇气去谈理想呢?
书主要通过他在生活中的见闻展开,也列举了很多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尽管我不能全部苟同。但耐人寻味的话语在书中我还是可以摘出很多的,它们不能感动所有的人,只是让不断摸索前行的我们适时的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我们的方向是否始终如一,我们的目标是否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