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篇1
假期里读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感觉受益颇多。因为在每篇看似喜剧的故事里,背后却隐藏着由“欧?亨利式结尾”引出的社会现实。例子数不胜数,我就名篇《警察与赞美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短篇小说,大致讲了流浪汉苏比在北美寒冷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的过程,他处心积虑六次犯事却没有如愿,当他十分沮丧夜深归途中,听到教堂传出来炼净人心的赞美诗,内心澎湃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无故逮捕送进布莱克威尔岛关押三个月。这是个既可笑也可悲的故事:悠扬的音乐、圣洁的赞美诗使苏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之做为的.可笑与可悲,唤醒了他潜藏的奋斗雄心。然而社会对他的转变做了什么回应?在他幡然醒悟时,“法治”将他打进监狱,给他浇了盆冷水。
这样的结尾看似是对当时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的讽刺,实际上,我们不妨为苏比想想。他也许遇到过很多机会,但并不去留意,才变成这副模样,当他真正想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不可否认,机遇不等人,不会等你去长时间分析考虑后,再决定去做。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
珍惜周围的人或物,它们每天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太忙没有看见。机遇应当好好把握,将它的好处发挥到极致,则是一件美事。一个人的生命中会有形形色色的状况,每一个状况的具体意义却截然不同,选择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
所以,别给上帝反悔的机会,当机遇来临时要紧紧抓住。做生活当中的有心人,看清机遇,才能扬帆起航。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篇2
严寒即将来临,幸运的纽约佬到南方的棕榈滩或维埃拉享受温暖的日光,而流浪汉苏比却只有一片枯叶与他作伴。手脚都冻僵了,这使他更加渴望到温暖的布莱克监狱躲避寒冷。所以,他要想一个绝好的法子进去。
到餐厅吃霸王餐,砸店铺玻璃,装成拈花惹草的角色,当街抢伞......可每一次他都在警察眼皮子底下“遛”过去了。终于,在一个老教堂外,他听到了一首美妙,纯洁,一尘不染的赞美诗,那使他完全改变了:他是一条真正的汉子,他还年轻,他还有拼搏的资本,他可以像贝多芬一样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屈服”,他要改过自新,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不要去那劳什子监狱了。然而,命运弄人,在他终于要准备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时,警察见他这副流浪者的.模样,将他当做逮人捉进那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监狱。
无疑,这又是一个欧亨利的典型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苏比几次三番要进入监狱,却在最后放弃时被送了进去。
在那个资本主义膨胀发展,一切为利益所驱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年代,人性是扭曲的。苏比去勾搭少妇、抢人伞,却不曾想他们本身就是暗娼与小偷。警察看苏比衣着打扮就判定他是好人恶人,黑白不分。这让我想起了祥子,但祥子与他是相反的,祥子开始是简单的,他也不渴望那可以避寒的温暖,但他最终被现实打倒,沦为行尸走肉。不管怎样,祥子和苏比都反应出了在那个年代,下层人士没有活路。
无论什么样的矛盾,都是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共同造成的。社会是黑暗的,同时,苏比自身也有问题。他是一个流浪汉,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要为身份所迫,做一些看似被逼无奈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可以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灭亡!
本篇文章主要揭露了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但同时,却也有着人性的光辉。苏比他宁可做一个流浪汉,也绝不接受那些外表看来善良亲民,私下里却肮脏自私的资本家的援助。他,绝不向那些人低头,做流浪汉也有做流浪汉的尊严。
欧亨利用他的黑色幽默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工业革命时代人心的贪婪扭曲,社会的乌烟瘴气,同时,他所反应的人性的不屈也值得我们在当今时代弘扬!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篇3
最近重读了欧﹒亨利的作品《警察与赞美诗》,温故而知新,收获颇多。
《警察与赞美诗》描述了一个叫做苏比的不良青年。他没有工作,不务正业,风餐露宿,不思进取。在冬天来临之际,他想方设法做坏事,企图进入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季。但他并没有成功。在几次'背运'后,他翻然悔悟,立志改过自新。就在他决定重新做人时,他被一个警察发现,送进了监狱。
本文把苏比的几次'背运'写的很详细,充分表现出苏比不思进取的一面。也是因为作者对这几次'背运'描写较为成功,当读者读到苏比决定弃恶从善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但似乎一切都在和苏比作对,他想要的,总是来得不是时候。苏比没有做坏事时,警察却把他抓走。
由此可见,命运多舛。不一定发生什么事,使命运发生变化。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知足常乐,把握好每分每秒,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不要等大好时机错过了,才怨天尤人,后悔当初。
主人公苏比在文章开头就给人为非作歹,无药可救的坏人形象。他想方设法做坏事,争取进牢房度过冬天。但是由于种种偶然,苏比并没有如愿以偿,我有些'幸灾乐祸'。当文章接近尾声时,我意外的看到苏比重拾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受到赞美诗的洗礼,准备重新做人,干一份正经的工作,并构想美好生活的蓝图。然而就在此时,警察把他抓进监狱,留给读者无限遗憾。
苏比不会把握机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拒绝了。他原本有机会去救济所,但他放弃了。他的思想和平常人不一样。他不工作,并不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只是不想做而已,似乎刻意逃避身为正常人的生活。文章婉转的表达了,苏比是一个几乎失去了一切的人。才能、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和衣领都是他曾拥有过的。重新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对苏比来讲应该不是件难事。然而他自甘堕落。他吃霸王餐、砸玻璃、轻薄女子、扰乱治安、抢伞,目的是为了去监狱--一个令他有'尊严'的地方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季。当他悔改的时候,为时已晚,警察抓走了他,机会溜走。在这个冬季来临之前,他本来有许多机会重新做人的机会,但他没有把握机会,结果造成了'悔之晚矣'的遗憾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无数的'苏比'呢?有的人执着着自己的信念,不论这信念是真理还是谬误。就为了一时幼稚的'尊严'、一时'理性'的思考而走向信仰的歧途。'苏比'们冷眼旁观着一个个通往正常之路的机会,不屑的让它们悄悄溜走。等真正醒悟过来时,恐怕早已错过机会,'苏比'们因此与常人的幸福擦肩而过。然而把握机会也很难。大多机会就像空气一样。等到空气消失了,无法呼吸,人们才会感到,原来如此重要的甚至长久追求的东西就在身边。所以说,苏比也是一个聪明人。他还有春天。三个月后,他将迎来三个季度之久的春天。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篇4
刚刚读完《警察与赞美诗》的我,心想。
这部短篇小说,我读起来异常轻松。换句话说,这真是个可笑的故事。小说中叙述了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大冬天的饥寒交迫,就想进监狱去过冬。他一次又一次地“以身试法”——吃饭不给钱,拿石头砸窗户,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扰乱治安……但是屡试屡败。气呼呼的.苏比偶然听到了教堂中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受到了感化,他决定去好好找份工作,改邪归正。然而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令人瞠目结舌:他被逮捕进了监狱。
欧·亨利用了一中幽默的口吻,诉说了一个充满粉刺意义的故事。“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入牢门”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作者想吐露的真相。我的注意力却并没有放在这里。
之前,苏比坏事做尽,穷凶极恶。直到听见赞美诗的那一刻,才恍然觉醒,准备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的苏比却又被拖进了黑暗的深渊。是啊,上帝就像一个爱捉弄人的小孩子,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苏比从一开始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会沦落至此吗?再者,他到现在才领悟过来,机会早已悄然溜走。
常怀一颗善良、向上的心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狱中的这三个月,苏比你一定要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日子定会让你磨练,蜕变。等三个月后,那时的你,一定不会再是曾经可怜的苏比了。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篇5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到“温暖”的监狱去过冬,做出了去饭店吃饭不给钱,砸商店的橱窗玻璃,犯坯(调戏少妇),大喊大叫,偷别人雨伞这些可笑的事情,而警察却视而不见。正当他听见教堂内想起了悠扬的赞美诗时,突然醒悟了,决定重新做人,为理想而奋斗时,警察却把什么也没干他送进了监狱。
全文以幽默风趣的语调为我们描述了苏比一次又一次的入狱计划戏剧性失败的过程,最后给人一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和底层百姓的艰辛困苦。
文章的主人公苏比一开始不自食其力,整天四处流浪,还干了许多愚蠢可笑的事情,这是不可取的。但他后来幡然醒悟,还是给人许多积极的动力。现在社会上也不乏有许多流浪汉,他们中有一些是因为年老体衰或残疾,这可以理解,但有一些人年纪轻轻,身体健全,却因为懒惰,不肯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而跑到街上靠人们的.施舍生活。我认为这是很可耻的想法,像我们一样的青少年应该自食其力,在学校时好好学习,学得一身的本事,出来以后勤勤恳恳地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而那些靠别人的救济过日子,自己不工作的人,自己应该感到脸红,觉得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