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彷徨》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彷徨》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彷徨》有感 篇1
如果说书籍是一缕阳光,那么我便是沐浴在阳光下的一只挥动着翅膀的小鸟,多么自由,多么惬意啊!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便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集《彷徨》。
《彷徨》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先生悲惨的一生。少年鲁迅,祖父入狱,父亲病故,失去庇护的他帮母亲扛下了家里所有的重担,品尝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青年鲁迅,遭遇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中年鲁迅,“兄弟恰恰”的梦就此破灭……鲁迅先生的一生虽经历诸多挫折磨难,但鲁迅先生的坚强却让我深受感动。读完整本书,我的眼眶湿润了。
《彷徨》这本书,让我真正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书中我更加了解了鲁迅先生,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奋发有为。
对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也没有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未来写下壮丽的篇章。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为小学生的.我,应当更加努力学习,不能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只有不断奋进,才能激发斗志。在上课时要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回家时要把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我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梦想才会早日实现。我回想每次写作业时,总会在不经意间分神,结果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作业,挨了爸妈不少的批评。我也曾像鲁迅先生一样彷徨过,不知该怎么放下玩心,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再三心二意。在了解了鲁迅先生奋发向上的经历后,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听讲,制定学习计划表,快速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初中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遇到困难与挫折要拥有阳光心态,笑脸面对。积极锻炼身体,为实现自己当上教师的梦想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正如先生所说,我也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巨大的回报!
读《彷徨》有感 篇2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读《彷徨》有感 篇3
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家长会。班主任程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她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为了培养儿子睡前读书的习惯,我也重拾书本,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我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分局的好色之徒给起了一个绰号“警界鲁迅”,我听了沾沾自喜,颇引以为傲,我的偏激也是可见一斑。的确,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是必读的。我算得上是是鲁迅先生的铁杆粉丝了。
记得高中时,那是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就花费了十五元的“巨资”购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全集。当时的我很兴奋,厚厚的一本书,字很小,如同小蝌蚪,我却如获至宝。最为可惜的是,我当时没有一点文学根底,鲁迅先生的杂文似懂非懂,无法品出其真谛来。二十年过去了,为了培养儿子的睡前读书的好习惯,为了少年时的梦想,去年,花去我十九点九元,在龙泉中街的新华文轩购买了《鲁迅小说全集》。
《鲁迅小说全集》集结了鲁迅先生的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内容相当丰富多彩。《呐喊》包括自序以及《狂人日记》等十四篇小说作品,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小说集,它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的反思以及读社会急待变革的强烈要求。《彷徨》则包括《伤逝》等九篇文章。《彷徨》是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写成的小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切关注。《故事新编》收录的鲁迅先生在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基础而写成的。
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八点半,我和儿子就早早的上床了,各自捧着自己喜爱的书来细细的阅读。儿子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丁丁历险记》,我则抱着《鲁迅小说全集》体会旧社会的普通大众的酸甜苦辣,大悲大喜。我们看书时,儿子时常发出感慨,飞机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兰博基尼、玛莎拉蒂、法拉利、保时捷汽车都是意大利的。儿子时而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超人、钢铁侠、绿巨人、绿灯侠、雷神、金刚狼他们都是在美国呢?我听了笑笑说,美国是个很发达的国家,我们国家很落后,科技还不发达,而且山寨版的东西太多,现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往往都用在旁门左道上去了,所以各方面都落伍了,大侠们自然成群结队到美国深造发展去了。儿子又问我许多的为什么,我最后都不知道怎么搪塞他了。儿子又问我看的什么书,我说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我说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作家。儿子茫然的看着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儿子若有所思的问我,是钢铁侠厉害呢还是鲁迅老先生,弄得我啼笑皆非。
我常常沉浸在这本小说集勾画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试问,有比《社戏》描述的更美的乡下么,有比横笛更婉转、悠扬的乐器么,碧绿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现在还有么,你吃过有比迅哥儿品尝到的更美味的罗汉豆么?《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迂腐让人笑中带泪,《故乡》中的闰土小时候的聪明伶俐在成人后慢慢变得木讷困顿让人嘘嘘不已,《祝福》里的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而人们却麻木不仁,我们读后往往愤慨不已,《伤逝》里面的涓生和子君从唯美的爱情到最终的分离为我们解读了现代婚姻的脆弱的原由,以及成功的爱情需要双方的共同进步,共同经营的这样的深深启迪。《铸剑》的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我似懂非懂,阅读多次,均不得要领。
孩子在慢慢的长大,我们却在慢慢的老去。孩子们对于未来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们则往往抱怨现实,活在过去的梦中不愿醒来。在这个混沌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拜金达到了让人疯癫的程度,手机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鸦片,国家岌岌可危。读书,哪怕每天抽出半小时来,一杯清茶,一本书籍,静静的坐在书房,这样的景象似乎都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光鲜,但依然无法掩饰内心的无知和浮躁。人们现在常说,我是个内心强大的人,但怎样才能让内心强大,除了翻开书籍,我想,别无他法了吧。
肤浅和妄自尊大往往成了现今土豪的标签。人们对于科学家的尊敬都到哪去了呢?老师的清贫让人心寒!吸毒群体日趋年轻化,让我们警察无地自容。听说,现代课文里面许多鲁迅先生的优秀作品都被删除了,也许鲁迅先生尖锐的批判,和要求社会和谐成了格格不入的一对矛盾吧。但我想说的是鲁迅先生绝对是最伟大的中国人,鲁迅先生的小说绝对是经典。
最后,我以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读《彷徨》有感 篇4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表达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清楚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满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间隔。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提醒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读《彷徨》有感 篇5
我的阅读史就是我的成长史。
从最初的十一二岁看琼瑶言情小说以及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到现在阅读各个国家翻译过来的各类文学作品。我走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多年。一开始的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枯燥乏味的无聊时光。现在读书则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一日不读书会觉得那一日就不完满。读书让我活得宁静而感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阅读爱好从小得到健康的引导我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不过也有可能因为太早读这样的书而对阅读望而却步。谁知道呢。而且现在回头去看来时的阅读之路,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也不失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风景。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但是让我用文字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还是让我觉得很难。不过我还是尽力写出自己读这本书的内心感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把辛克莱思想成长的艰难写的迂回曲折,深刻而诗意。很多人都逃避自己成功了。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忘记真实的独特的自己而活在群体中。但辛克莱没有,他是带着独特印记的存在。被比自己大的同学欺凌,对自己父亲精神偶尔产生的不敬或者超越,对家的重新定义;对性的朦胧感知产生的苦闷苦恼。导致这本书不论什么时候看都是那么的震撼心魂。像一面照耀真实自我的镜子。我自己因为对外界的初期反应迟钝、笨拙、内心敏感自卑导致与外界格格不入。我的成长的也是异常艰难。因此无意中选择了一条迂回的成长之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所以读这本书就越发的触动心魂。说与自己无关的一切什么都很容易,一旦牵扯到自己就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说到底即使现在我也不是很能自如的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里的灰暗模糊的部分。而黑塞写的简练诗意十分难得。
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克莱,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内外交加。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徳米安:一个独立,成熟,优雅,与众不同,人生导师般的男子。在辛克莱每次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时都能得到其在前方引路、分担、提携最后辛克莱也成为了另一个徳米安。而我的第一个徳米安是沈从文先生。他的自传,书信集让我收益良多,改变了阅读娱乐性质书籍的习惯。后来的'《安妮日记》,《简爱》它们都是我成长中遇到的徳米安。
我自己的徳米安就是坚持不懈的阅读的过程中的一个个文学作品的作家们。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在各个作者写的书里面任何我遇到过的,我没有遇到过的经历,人性,人格,事件;我想过的我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有人思考过并给出或者建议,或者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任何观点都不过是生搬硬套或者好些的借鉴改良的二手而已。书海面前无新事。所以在面对自己时我多了一份信任,面对别人时我多了份坦然。
在我读过的好几本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悉达多》、《彼得.卡门青》、《玻璃珠游戏》中同这本《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样黑塞的作品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是叙说人自己成长历程中内心世界所面对的种种内心以及面对外界世界困惑,诱惑,如何超越固有环境带着的腐朽获得重生。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才会有活到看学到老的说法。大部分人只是说说而已,而我,我愿意亲身去实践这句话。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成长。
最后的辛克莱也如同他的梦,他的画中的鸟儿一样脱离了母体蛋壳获得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