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香菱学诗》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1
首先,作者通过香菱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对话,阐明了学习写诗(律诗)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讲“起承转合,中间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关于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俗说法,但是“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奇句新奇为。”(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曹雪芹实际在这里通过林黛玉之,阐明了写诗以立意为要,要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为形式而讲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道理。
其次,作者还通过林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指导,道出了学写诗的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先把王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一看。不用一年,不愁不是诗了。在曹雪芹看来,学诗就要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这打基础,一开始就进入正道。这三无疑是唐代最有就的诗和大家,有这三垫底,再学陶渊明、谢灵运等才能学出,即再一个新台阶。香菱一开始就说她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以她的个体会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林黛玉断然否定陆游,也没提白居易,大概在曹雪芹看来,陆、白二的诗太浅显,诗味不浓,学诗断不可从这二学起,从这二学起,可能走入歧途,或者就学不好。
另外,香菱学诗的刻苦,由最写诗写不好,到最后写出好诗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说明“世无难事,只怕有心”,诗并不难学的道理。
关于诗的`好,曹雪芹通过香菱之说:“诗的好,有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的。”这话简直是论诗的名句了。涉世事的年轻,一般都喜欢诗歌,喜欢诗里优美的意境,喜欢那说不出的意思。若有喜欢古典诗歌,并想尝试写作,那么就应从香菱学诗得到启示。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2
来自红楼梦里的一篇课文《香菱学诗》,讲述的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个乡官人家,却在三岁时被拐,长大狐被薛蟠买去做了妾,后随其进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贾宝玉把她带到了大观园里给自己作伴,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激起了香菱学习写诗的欲望。开始香菱并没有什么基础,可是却有分执着的热心。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成功是要靠自己努力,并非靠口头说说的,有些人说要做了最好的决心要考最好的高中,但只是说说的,成功离不开勤劳,表最好的决心做不到也是徒劳,居里夫人在法国念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室度过。图书室10点关门,回到自己的小屋后,她在煤油灯下继续读书,常常到夜里一两点钟。所以最后他成功了,许多名人伟仕能够取得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艰辛。
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太难。就像我一样,当初小升初,去学校考试回到家,自信满满的以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太过自信变成了自负,考试下来了,分数出来了,因为当时是座位号,所以我再三核对这是不是我的分数,结果是徒劳的.。因为这就是我的分数,雷打不动的分数,双科加起来不过一百,引以为傲的成绩变成了奢望,从那时候起,开始想好好学习了想上进了,几乎是哭着回家的,回家也免不得被亲戚朋友耻笑,可这算什么?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过后,不开心的情绪消失的无影无踪,终究是一个字。懒。可就是这个字,可能导致将来甚至现在失败,挫败。
经过那一次考试,努力了两个星期,又开始了懒散的生活,随之汇报的是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说要努力。都是徒劳的,现在学习还有用吗?我问自己。是有用的,我相信是有用的,香菱能一次又一次取得进步的原因是什么?是孜孜不倦的求知。努力,为了现在,为了将来。为了自己。努力!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3
成果不过是勤奋的果实而已。
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出身豪门,幼时却被人拐去,从此与亲人隔绝,成了薛蟠的妾;也许受到她父亲的遗传,对于诗歌创作十分向往;废寝忘食,终创佳句。从这个简单女子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六岁那年与他结识,他结实的手上有八十八个修长的指,无事时会在他手上撒泼,也只是玩玩罢了;我与他每次进行的交谈不过半小时,有时不大愉快,但更多是兴奋。我与他熟络了,十年。母亲很反对我经常与他促膝,因而从几年前断了我与他的关系;自那天,他似乎很久没被保养了,很久没和我坐到咖啡冷凉发酸的时候了;很多人劝过放弃他去专心在题海里唱游,怎能舍得?
于是母亲与我约下约定:一周作出自己的曲。
平时的学业繁重,并无什么时间去谱曲,只得在母亲酣睡后蹑手蹑脚的凭借自己的乐感写下右手旋律,左手和弦,难得与知音一次畅谈将瑕疵之处修改一番,又私下寻得先生替我录音试听;如此这般,一周下来却也成了自己的作品。
不尽人意的是母亲并没有对我的成功感到骄傲,仍然我行我素,不愿让我继续我的梦,寒暑假替先生打工,用薪资换来几节课程。夏天,拼了命的努力,取得了人生中分量最重的一个证书,从我梦里出现的学校寄来的。虽然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也被臭骂了一顿,但是这语再刺耳也不能掩盖住我心中对于那成功闪出的'耀眼光芒;在探求去成功的路上也曾迷茫无助,也曾将要误入歧途,有时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最终还是胜了灵魂里的恶魔。
自己的梦想从一颗快要死去的种子转瞬成为一朵怒放的玫瑰,心中不乏有闪耀的成就感;也许数百年前的香菱梦中得诗后受到嘉奖的内心也不过如此吧。
相信自己有能力,那么你就真的会有。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4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不过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学的境界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意的采樵,记住:采花莫怕刺!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5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内涵,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学习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终于还是为香菱所写。
矢志的获得,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