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篇1
“皇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在这片大风起,黄沙飞扬的黄土高原,从古自今,演绎着无数人与天命抗争的平凡故事。路遥就是其中一个用生命写下篇章来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平凡的文学巨匠。
桂子飘香,香溢满堂,手捧佳作,清风自凉。生于江南水乡的我,偶然机缘初读《平凡的世界》,就被“山丹丹红艳艳”般质朴风俗吸引,决定将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度过我的大学。
荒弃的土窑,炽热的黄沙,奔流的东拉河,验证了田二那句挂在嘴边的“反动话”——世事要变了。当人们在大好国家形势下,把各家光景过好了,那动荡的时代也就随之成为了历史,而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品质。
翻开留有余香的书本,哭泣的黑夜,将我带回“人祸”冲走晓霞的那一刻,而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痛哭流涕。晓霞真美,像淤泥中坚守的荷花,像雪原绽开的雪莲,向初尝春意的桃花,让人想代之而死。她的死无异于从天劈下的闪电,将人所有的痴念击个粉碎,晓霞的死是偶然中带着必然,是对社会腐败敲得警钟,也是现世给理想的一记重拳。她的死伤了大家的心,可是我们含泪为她那种舍己为人感到骄傲。
现实是骨感的,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端庄淑女型的润叶终究还是和泥娃子少安插肩而过,他们的爱情不会因青梅竹马加固一分,反而根生蒂固的门第观念只会嗤笑这种没有现实基础的爱恋。她,不是奉行与向前的婚礼而是她青春的葬礼。相对而言,朴实耐劳的秀莲与少安“门当户对”,他们的结合,是人在极度的绝望下,对残酷的现实做出的无奈妥协,是对受伤的心灵的安抚,可是人要受到各种磨难才够坚强,秀莲患癌再一次给这个久经风雨的家庭一重击,平静的生活再次波澜起伏。都说天命难违,可不得不违。生命在磨难中坚强。
“非洲”馍馍,咽下的并非简单的两个黑馍馍而是生活的.苦楚。“人穷志不穷”,少平在饥寒交迫下,依旧坚持看书,总想扒火车看看外面的世界,信念的力量已经远胜身体本能的压迫,人不是为了吃饱而活着,活着得有追求。他的爱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古塔寺下,穷小子鼓足勇气对白富美深情的表白,天都喜极而泣了,降下一场幸福的雨。可是未来的一切无法预料,煤矿下的黑色等来的却是佳人的灰色,晓霞死了,这场爱情也随之去了。绝望的少平,在心底呐喊“我不甘心”,这是对生命的呐喊。
“长兄如父”,少安别无选择挑起烂包家境,是责任,促使他在一次次绝望中挺直腰杆。“我就想让这世界变一下”,他私分猪饲料地,炸山修坝,办砖厂,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想带大家把光景过好。“原谅我不能爱你”,他愧疚于润叶,愧疚于刚开始就被掐灭的初恋,在残酷的现实给他当头一棒下,少安只能在感情上屈服给现实加给他的责任,就如他自己说的:“我总不能丢下一家人不管吧!”
平凡的人也有着不平凡之处。孙玉厚的朴素老实,孙玉亭空搞政治,不务实事,田福堂的胆小保守,田福军的为民请命,一心为民,郝红梅的无奈叹息,田润生,金波的为感情的执着,甚至连兰香,金秀的敢于追求,都体现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中,个人的命运是悲惨的,是现实造就的各种不幸,但从全局来看,社会在进步,生活在提高,这是不幸中的万幸,社会是美好的,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人们生而平凡,可平凡的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人格的伟大来,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身处何地,要牢牢记住自己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篇2
每个平凡的世界里,都总有些不平凡的人,他们努力挣扎着摆脱生活与命运的枷锁,有些人却败在了他们的脚下。
毫无隔阂,真实乡下贫苦生活的触感,动人心弦却又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使我仅仅利用不到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本书几百万字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不知多少次改革、创新、落后,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重大事件、灾难,使人们难以忘怀,我仿佛随着这几个人物一同度过了十年。如今品完此书,种种事件过往都成了回忆。
从刚开始那个胆怯懵懂天真的少年,到现在成熟稳重理性的青年,这十年仿佛一块磨刀石,把钝刀磨成了尖刀。我真不敢相信自己是在看一本书,而是认为这都是我经历过,看到过的一系列真实事件,我仿佛用了十年的时间,见证了人们的身心变化,见证了世界的真实,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这种种回忆,如潮水般一次次涌上我的心头,仿佛昨天才发生过一般,这种奇妙的感觉,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体会不到,这感觉就像是我融入了别人的生活一样,少平、少安、孙玉厚、田福堂、田福军、兰香、润叶、润生、向前、秀莲、玉亭、金波、惠英等人就在你身边,只是他们看不见你罢了。这些人物无论是在外形、语言,还是性格、特点上,都被路遥刻画的如此平凡,却又引人注目,这无疑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锦上添花。这便带给我沙漠中的清泉,寒风中棉衣,烈日下冷饮,黑暗中曙光般的感受,心灵上的升华。
回忆中,人的一生中有苦有甜,虽说很短暂,但却又如此精彩。这是多么平凡的生活,每个人都经历着各种考验,却又不放弃。也许娇艳的玫瑰总有一天会凋零,变成小草,但往往经历过风雨,便会出现彩虹,在你的你的身后会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永远支撑着你走完人生之路。不要妄想生活会像漫画里一样,遇到困难与挫折之后,就会发生奇迹,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奇迹是自己靠顽强的意志力站起来,真正的奇迹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会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过了十年以后。时间的磨砺,使人们逐渐变得成熟,除了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变化。读到这里,我想象着自己十年后的`样子,不禁轻笑起来。
总是从书中读到自己,读到现实。每每当我读书读得着迷时,我的精神便会与他们的精神相融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我欣赏少平勇于闯荡的精神;我欣赏少安、秀莲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欣赏润叶的沉着镇定;我欣赏晓霞的舍己为人。经历了青春时期的悸动、悲痛、兴奋,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与阻难,使人们练就了坚强,练就了不屈不挠,练就了忍耐。
有人在时光中耀眼夺目,有人在时光中被淹没,但善良正直的人永远不会消失,每每提到这种像少安,少平,田福堂,田福军这样的人,我的心中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情。事实上,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经历一些大涛大浪,才会明白人生的真谛,真正的使命。努力过,奋斗过,快乐过,伤心过,爱过,痛过,这才是人生。
出自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讲的是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的平凡的事,但总是令我感到不平凡,总是能让我读过之后,冒一身冷汗,被震撼到了。
每个人身处平凡的世界,却不甘平凡。其实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希望你们为了自己的不平凡而活出精彩!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我在高中就开始看了一点,一直到今年,期间无数次我想读都放弃了,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便搁置了。前段时间不知道为何没多想便让我爸把最后一本书寄了过来。我在我爸那里了解到这本书是写农村生活的,并且他对此书评价非常高。于是,在10个夜晚,我安安静静地坐在床上看完了最后一本书。我没有落泪,我已经不习惯为感动而流泪,但我却被书中的人物给牵绊了,也明白了我爸为何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十六岁为了生存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市,比起书中的农村生活,不论是时代还是地区差异,我都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着。要说书中人物的悲惨,惨不过余华笔下的《活着》,相反,在贫穷的生活下,作者给读者展现了无数积极、励志的形象,书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顽强而又充满斗志的,少平、少安、润叶、润生、海霞、向前、兰香、兰花、……你能想到的所有角色都是励志的,每一个角色都让我感动。像我爸说的,他那一代人真是穷怕了。我没有经历过那样贫穷的生活,但我也曾在农村长大,回想起来有些艰难的日子,却是温暖的.。书里的少平少安,再辛苦再贫穷,一想起自己有个温暖的家,就值了。
书中最让我感到惆怅的莫过于是少安和润叶的感情了,读完书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纠结,少安为什么不选择润叶,而且连前兆都没有就这么突然的结婚了,后来,结合自己的故事,我知道了答案,古今中外盛行了这么久的门当户对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现实似乎更残酷。在那样一个年代,农民和教师这样两个身份几乎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少安又是一个很早就在生活中被迫成熟起来的人,他深深的看到两人之间的差距,也不愿因为自己而使润叶重新过回农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少安心里过不了自己的坎,他俩不是一类人,或是说不是一个精神层次的人,可能现在提精神层次有点封建思想,不过确实是这样的,在润叶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她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润叶并不认为门第有多重要,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意”,所以她并不介意孙少安贫寒的家境,更没有看不起孙少安的农民身份。正因如此,她主动向孙少安表白,告诉少安自己愿意一辈子跟他好,哪怕吃苦也愿意。但孙少安偏偏又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他明白彼此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巨大的反差,所以即使润叶到少安结婚当天去“抢人”,少安仍然选择了秀莲。少安要的是生活,润叶要的是爱情,看似不冲突的两样其实是矛盾的。所以在润叶知道少安结婚之后,她也听从家里的安排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现实作品——《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和田润叶,被封建余毒毁掉的一份最真挚的爱情。
再讲讲少平和晓霞,他们两人之间门第和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差别。我在想,作者之所以把晓霞写死是对世俗的妥协吧,因为没有结果才是最好的结果。
书中有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可能路遥内心有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虚拟世界,现实当中的无奈造就了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篇4
看到那些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你是否会因为自己平凡的出身而感到苦恼?《平凡的世界》讲述的就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传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本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通过许多复杂的矛盾和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了一起,向读者展示了众多普通人在时间的洪流中所走过的简单曲折的道路。这本书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场景的怀念,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读起来严峻悲壮,却也真切动人。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孙少平一个穷困且又有些学识的农村青年,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家里特别贫穷,在学校就连一份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只能吃同学吃剩下的最差的高粱面馍,但他仍然昂扬着高傲的精神、浑洒着矜持的灵魂,高中毕业后他并没有回家种地,而是走出双水村,走出黄原来到大城市当了一名揽工汉,后来又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在此期间他的哥哥孙少安开了一家砖场,已经挣了不少钱,孙少安曾三番五次的请弟弟孙少平回家与他一起开砖场,却被孙少平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孙少平宁原当一名煤矿工人,也不愿再次回到那小小的农村。他不甘于生活的平凡,他坚信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而要靠自己去争取和奋斗,也正像书中所写“我迟早要塔火车,去远方的世界看一看”。
而他的哥哥孙少安与孙少乎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是奋斗精神的另一个代表。身为长子的他过早的承担了家庭责任与世事,使得他孙少安难以走出那片土地和摆脱家庭的束缚,将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双水村。孙少安与弟弟孙少平不同,他从小就逐渐明白了现实中的责任比远大理想更为重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些小成就,让家庭美满,就算不枉此生。虽然他们兄弟俩的理念大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是他们都在不屈不挠的反抗命运,不懈的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追求理想的过程,是坚难的,有时也会不尽人意。但书中说“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它让我们了解痛苦的意义,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在孙少安、孙少平追求理想的过程也中,也让我们学会该如何看待爱情,同时也不忘在遇到困难时拥抱希望和美好。
“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在书的最后,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继续过着他们的人生。也许后面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困难在等着他们,但这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他们已经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已经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了。
最后,我想说,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生命中必然会有曲折,生活中注定会有磨难,但路虽遥远,行则将至。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 篇5
对于一个天生冷漠而又不怎么看小说的人来说,抱着略带沉重的心情夜以继日的读完《平凡的世界》是实属不易的。感叹人世艰难的同时,心中难免不暗暗对路遥竖起一个大拇指。路遥的确是残忍的,他给笔下的每一个人都安排了大量不幸的故事。前几天读《人生》时已经领教了他残忍的功底,但跟随着孙少平的不断成长,我知道他残忍的功夫也已经修炼到了人生的顶层。
有人说,影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手法是具有人性化的,我倒同意这种说法。小说的结尾的确是没有人性的,戛然而止的悲剧,让我不禁感叹是不是应该有第四部?嘲笑自己这种庸俗的想法之余,我知道这就是人生,这就是这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世界。影视剧终究是搬上荧幕的艺术化的生活,但也终究是难逃俗尘的理想的人生。路遥描绘的故事不是将生活艺术化,相反是将艺术生活化。这种最大限度的贴近生活的艺术正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结果。理想绝不会向现实低头,但现实却又绝不会向理想哪怕有一步的退让。
我有时会想,假如路遥不将故事写死,把晓霞还给少平,给润叶一个健康的丈夫,不让秀莲患上绝症,王世才没有矿难,红梅没有守寡……这样的世界是不是更美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市委书记的女儿能嫁给煤矿工人吗?润叶会放弃心中的爱人喜欢上李向前吗?秀莲健健康康,孙少安的人生真的能一帆风顺吗?王世才不死矿工的生活真的能幸福平安吗?红梅不守寡,世事真的`能放过这个柔弱的女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而不是抛弃现实的胡说八道。与其站在不幸的废墟面前仰望一个美好却不存在的世界倒不如低下头来正视生活,把崇拜与幻想变成理性认知,把残留的希望从神的脚下抢到自己手中,把理想的哀怨转化成现实斗争的力量。我想,也许这才是路遥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国庆期间,我有意去了小说故事的发源地——陕北。想去寻找书中的场景,那个双水村,那个哭咽河,那个原西县。听着当地几乎无法听懂的陕北方言,我不禁感叹这就是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黄土世界。厚重的黄土,沟壑的窑洞,豪迈的信天游,纯粹的安塞腰鼓,无不充斥而又点缀着这个不禁让人坚强同时又让人流泪的世界。我是不喜欢陕北的,就像我不喜欢这悲情的小说一样。我无法接受这份厚重,就像我无法接受这嘎然而止的结局一样。但故事却无法改变,我可以想象这片土地接受过怎样的摧残,这里的人儿有着怎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命运。像田晓霞离世时一样,我眼眶红润,启齿难停,但却不得不说——我不喜欢。
也许冷漠的人就是违心的,失去本色的生活就是苦难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伟大的。但我却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旅途本就如此,如果不违心的去亵渎苦难,去挑战伟大,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体会这种人世与历史相比较的渺小。无论幸与不幸,在亘古的大地上,总有一群人会哭着走着,也总有一群人会笑着走着,但终归是有人始终朝着幸福与欢笑走着。很明显,他们都是平凡的,但却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