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书,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它叫《呼啸山庄》。
这本书描写的是错综复杂的人际矛盾,主要是围绕弃儿希刺克厉夫报复展开的。两大家族纠缠不清的情感瓜葛,疯狂到极端的复仇,痴迷至昏乱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每一个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人胆战心惊的同时,又让人催人泪下。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则令人感到同情和悲哀。巨著除了文字外,更是揪人心肺的情感,那是人对不平等的强烈的报复,没有谁是谁非,有的只是斑斑的血和泪,黑暗和火焰。
这本书主要以一个被捡回来的`弃儿希刺克厉夫为线索,展示一个被压迫的人从沉默到敢怒不敢言再到怒火攻心,最后失去理智及一系列发生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养了一儿一女,并捡来一个孩子,即后来的希刺克厉夫。老庄主偏爱希刺克厉夫,对大儿子辛德雷则百般厌弃。辛德雷认为是希刺克厉夫夺走了他的父爱,从小便心生嫌隙。而希刺克厉夫和老庄主的小女儿凯瑟琳关系很好。终于,老庄主死了,辛德雷带着妻子弗兰西斯回家,并生了哈里顿。把希刺克厉夫赶走。凯瑟琳为了希刺克厉夫,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其实,凯瑟琳嫁给埃德加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她嫁出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埃德加的权势和地位,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他哥哥无权过问。因为她意识到她和希刺克厉夫之间的地位悬殊,他们之间的爱无法成立,只能依靠别人。可是,埃德加认为希刺克厉夫是他的敌人,认为没必要帮他。这是凯瑟琳当时根本意想不到的。她自己,却因此掉入了亲手编织的罗网。在凯瑟琳病重时,希刺克厉夫来探望她,曾抱着自己挚爱的人悲愤的责备她:“你背叛了自己,害了自己,你何苦呢……”第二天,凯瑟琳因病逝世,埃德加和希刺克厉夫都在为她痛哭。从那时起的希刺克厉夫就变了一个人,他要为自己,为凯瑟琳复仇。掠走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与伊莎贝拉生下一子。(跟母亲姓,叫林淳)辛德雷去世,希刺克厉夫抢占呼啸山庄,逼凯瑟琳之女(亦名凯瑟琳,未免重复称为凯蒂)与其子成婚。林淳婚后两年去世,希刺克厉夫霸占林淳产业,即画眉山庄。此时,埃德加刚刚逝世不久。几年后,希刺克厉夫去世,凯蒂嫁给了哈里顿。
希刺克厉夫的命运是不幸的。他的一生都在反抗。他没有财产,却通过掠夺成为庄园主;从小受辛德雷嘲弄,辱骂,从一位少爷到仆人,他要复仇,就会把怨恨和复仇的手段加到哈里顿的身上。他的快慰也是精神上的失败。后来,希刺克厉夫才意识到以牙还牙的报复该终止了。他的复仇不能以对错来分,就那个时代来讲,他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就像书中所说:“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飘荡了十几年,等着与希刺克厉夫重聚,直到希刺克厉夫去世。我抚摸着墓碑,有谁会想到这平静的地下竟然有着不平静的睡眠。”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是忠贞不渝的,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想告诉我们的吧!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暑假,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读完了《呼啸山庄》,《呼啸山庄》通过讲述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去世后人性变得扭曲,从而使他在痛苦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有人评价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恶魔,只一点我初次看《呼啸山庄》时并不否认。
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少年时——一个弃婴,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身份与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感情,那时他们朝夕相处,共同反抗辛德雷的专横暴虐。
但是,凯瑟琳的虚荣,愚昧与无知使她走向了另一个她根本不爱的男人——林顿,背叛了希斯克利夫,成为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并且在答应嫁给林顿后还说她其实是爱着希斯克利夫的,她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背叛了自己,这就已暗示了她将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死去。
希斯克利夫自幼被辛德雷嘲笑,愚弄,再加上凯瑟琳的离去,这就导致了他人性的扭曲。
他没有财产,他便不惜一切代价来抢夺财产,在辛德雷死后成为呼啸山庄的主人,并对他的儿子进行报复。
凯瑟琳与林顿结婚后生下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为纪念凯瑟琳,林顿为他取名为小凯瑟琳。
但是,在生下她后,凯瑟琳就去世了。
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雷夫满腔的恨爆发出来,即使小凯瑟琳在林顿的管理下没有迈出画眉田庄半步,但林顿·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之子)的到来使她喜欢上了林顿,
但林顿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报仇也就早一些,他想办法把小凯瑟琳与艾伦留在呼啸山庄,并且逼小凯瑟琳与林顿结婚,
林顿在女儿失踪的情况下死去了,希斯克利夫也想办法在林顿死后把画眉田庄据为己有,在寂寞与空虚下迎来死亡。
希斯克利夫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是仔细阅读后,发现他这种做法也有情可原,他的复仇也可以理解。
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终于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
山岩底下散步……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
“在这么安静的土地下,怎么会有长眠者不得安睡呢?”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结束后这样写道,再次见证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当他发现林顿的女儿(也就是凯瑟琳的女儿)和亨德雷的儿子(也就是凯瑟琳的侄子)两人的眼睛完全和凯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样时,当他发现哈里顿(亨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时,他再也不想抬起手来打他们了。
当她嫁给了哈里顿时,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凯瑟琳·恩肖,暗示了这恩怨是不会间断的,他们之间的爱又再一次的获得了重生。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
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恨交织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畸形社会、被扭曲的人性及发生的种种可怖的事件。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西刺克列夫与同样年少轻狂的凯瑟琳真情相爱,然而,在复杂的世俗背景下,凯瑟琳最终选择了与富有的绅士林顿结婚。西刺克列夫黯然离去,在获得巨大财富后,对林顿以及众人的后代复仇的故事。
《呼啸山庄》中处处透露着诡异且压抑的气氛,但人物充满野性的热烈灵魂却在沉寂的背景下喧嚣着。就像冬石南花,无论东北风如何疯狂的肆虐,也无论土地是多么的贫瘠,它总是蓬勃旺盛地生长着,用它小小密密的花朵把大地染成连片的紫色。在我看来,冬石南代表着凯瑟琳,原野上强劲的风则代表着西刺克列夫,肆虐在呼啸山庄的每一寸土地上。
我曾想过用很多词来描述凯瑟琳和西刺克列夫的关系。“爱人”有点轻浮,“战友”又缺少热烈。“灵魂伴侣”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凯瑟琳和西刺克列夫把对方看作另一个自己,他们是彼此的灵魂。他们一起叛逆,一起反对封建上流社会的种种观念,他们共同追求自由,向往吹拂过呼啸山庄的风。灵魂上的共鸣令他们惺惺相惜。但他们的爱情却充斥着悲剧色彩。当时的社会势利、虚伪、不平等。人们依靠出身以及财产被划分成三六九等。社会的偏见使下层社会的人永远不能翻身,女人们通过与上流社会的人结婚能够摆脱贫苦的出身,而西刺克列夫这样的男人则永远没有被接受的可能。即使他有了财产,他依然是粗俗、卑贱的`代名词。凯瑟琳与西刺克列夫的爱情悲剧看似是凯瑟琳爱慕虚荣,追求上流社会的浮华所导致的,但其实是一个不平等、不自由、充满压迫社会的必然产物。
小说中相互照应的细节设计得十分巧妙。例如,凯瑟琳从林顿家回来时,她成了一个优雅有礼的淑女。当她看到自己往日最爱的小狗向自己身上扑来时,她顺从着本性想抱住它们,却又因为担心弄脏自己的衣裙而退缩。这与后文她看到西刺克列夫,想上前拥抱他,却因为他肮脏的衣服和双手退缩一样。这里的前后照应一下就体现出西刺克列夫在少年凯瑟琳心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在上流社会长大的大小姐,阶级的观念其实早已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不论她和西刺克列夫的关系有多好,在她眼中,西刺克列夫和她最爱的小狗一样,是宠物一样的存在。对于这个吉普赛孤儿,她也从来都没有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就为后文她选择了林顿和画眉山庄浮华的生活埋下伏笔。除了小处的照应,凯瑟琳、西刺克列夫的爱情与凯蒂、哈里顿的爱情也形成对比。同样是知书达理的上流社会大小姐和粗俗却善良勇敢的下层社会青年的爱情,在凯瑟琳的时代,当代表着上流社会的林顿一家还没有没落的时候,她的爱情终将是一场悲剧。但是当林顿一家几乎全部死去,而西刺克列夫成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的主人时,凯蒂和哈里顿的爱情令他回想起自己的青春爱情时代,于是他人性复苏,放下了仇恨。也使这出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虽然西刺克列夫至死都没有获得长相守的爱情,但他化作了吹过原野上的风。他拂过画眉山庄的一草一木,那里曾经精致却充斥着虚伪,如今开满了烂漫的石南花;他也吹遍呼啸山庄的每个角落,那里曾经是了无生机的黑灰色,如今在灰暗的背景下,燃烧着鲜红的灵魂。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这可谓是一本奇书。
我花了三个星期,细细读完了艾米莉·勃朗特这部小说。当我合上书时,我仿佛还能看见狂风怒吼着掠过荒芜的苏格兰高地,一回头,就能看见一个黑发黑眼,面色阴沉的,鬼魂。
全书笼罩着的压抑之感曾一度让我喘不过来。它与我之前看过的,所谓的名著相差甚远。现实那阴沉恐怖的描写——“恐怖令我残忍起来,我发现怎么也甩不脱这个小东西,就把她的手腕拉到碎玻璃上,来回摩擦,直到血水留下来,浸湿了床的那。”支离破碎的梦境,游荡在原野上的鬼魂,两户人家之间纠葛,由爱转恨,最后喷发出来的狂怒,复仇,死亡。最后,仇恨席卷了一切,毁灭了一切。
全书最出彩的人物便是希斯克列夫,这一暴虐,残忍,但也忠贞,痴情。一开始,我们为他的命运而感到不公。一个可怜的,受到排挤的吉普赛男孩,我们仿佛可以猜测到,也许是一帮人,带着枪,冲进他们的帐篷,也许他的族人已经去世,只留他一个可怜的孤儿。但希斯克列夫是高傲的,他是原野上一只快乐的孤鹰,有着凯瑟琳的陪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这个高傲的孤鹰,却要忍受着来自凯瑟琳,埃德加·林顿及亨德莱的有意无意的嘲讽,这不可能不在他心灵深处留下影响,也许,正是这些,给日后的复仇买下了恨意的种子。
“我并不是存心要笑你,”她说道,“我只是忍不住罢了。希斯克列夫,至少得握握手!你气恼什么呢?那只是因为你看起来有点怪怪的。只要你洗洗脸,梳梳头,就好了。不过,你的确是太脏了。”
她关心地注视着握在她手中的那几只脏手指儿,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担心和他的接触会给这身衣服添上不美观的的花纹。
“你不需要碰我,”他顺着她的眼光看后,立即抽回手回答道,“我高兴多脏就多脏,我喜欢脏,我就是要脏!”
看啊,多高傲的希斯克列夫。这份要命的自尊让他赌上一口气,开始了复仇之路。
而凯瑟琳的转变是令我难过的一处。这个无知、虚荣的女孩,亲手毁了自己,毁了两家人,毁了希斯克列夫。原先,孩童年间的她,天真无邪,与希斯克列夫携手在原野里寻找盛开的欧石楠,越过一座座小山丘,一起抬头好奇地望着金灿灿的岩石——那是夕阳余晖照耀下的……我想,希斯克列夫那复仇的动力,那刻入骨髓的`执念,统统来源于这一段,他曾经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一个残忍无情人的背后,定会有一段不愿开启的时光。每当想起,再看看自己身边,该进坟的进坟,该痛不欲生的痛不欲生,心里涌起的到底是悲凉还是自我的嘲讽。怎么,一切都变了呢?当然,作者还没冷血到让这个悲哀的故事继续下去,她选了让希斯克列夫在自己的环境中大笑着死去。
“他站到床边,用力扭开格子窗,将窗子推开,止不住热泪盈眶。
‘进来吧!进来吧!’他呜咽着,‘凯西,来吧——再来一次把!噢!我的心肝宝贝儿!听我这一次吧!凯瑟琳,最后听我一次吧!’
那本就飘忽无常的幽灵再也不露面了,只有阵阵大风雪猛烈地旋转进来,甚至扑到我站着的地方,吹灭了灯火。”
听啊,那是凯瑟琳呼唤他的声音。这个折磨了他大半生的小鬼。终于带走了他的灵魂。
这样一本书,一本震撼人心的书。
愿所有受之灵之苦的人们得以安宁。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我无法形容《呼啸山庄》是本什么样的书,或者说,我无法对其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因为它带给我的太多了,太多浓烈的感情席卷而来:烈爱、仇恨、痛苦、疯狂,甚至惊悚恐怖。
那是荒原上一个阴郁中蕴含激情、冷酷中包含着狂热的爱情故事。那是一篇野兽的诗—人性之恶、钟情至深都被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
在英国北部风声犀利的荒原沼泽上,在一段封闭的原始时空里,一个又黑又脏的小野孩希斯克利夫爱上了带给他全部幸福与痛苦的凯瑟琳。偏执的为这份爱牺牲一切,接着爱的名义不择手段的毁灭一切。
细读希斯克利夫,我看到了一个疯狂而偏执的任性孩子。
当凯瑟琳认识到身世不明且一无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绝非合适的结婚对象,当她明白她与希斯克里夫在一起后两人绝不会幸福,当她很清楚地说出“如果我嫁给了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那一刻,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疯狂任性的野丫头。尽管她说“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都已毁灭,唯独他还存在,我还会继续活下去;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还存在,而他却已被毁灭,那整个宇宙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博大的陌生场所,我似乎就不可能成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理性依然克制住了这份疯狂的爱。
而希斯克利夫,那个在所有人眼中都坏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灵魂深处永远是那个无拘无束的吉卜赛野孩子。他根本抗拒凯瑟琳离开他的所有理由,他心目中的凯瑟琳,永远是那个跟他一起到处闯祸的野丫头凯茜。他的逻辑简单无比:如果天堂没有凯瑟琳,那么天堂就是地狱;如果地狱里有了凯瑟琳,那么地狱就是他的天堂!—多么愚蠢又令人动容的爱。
于是,失去了凯瑟琳之后,心已死去的希斯克利夫专注地做一件事:把这个已经没有了凯瑟琳的丑陋世界彻底毁掉。
希斯克利夫从未想过他与凯瑟琳之间早已隔了很多。()三年前他与凯瑟琳之间有着地位差距,三年后他们之间已隔了时间。或许他们的灵魂是契合的,这一切也可以用爱这一个字来涵盖,但这个字未免太复杂了些。
凯瑟琳终于死去了,然而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复似乎是无休无止的,小林顿、小凯瑟琳、小哈里顿…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报复,还是在为自己报复?
我已然分不清。
“我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在那三块墓碑的周围留连徘徊。注视着飞蛾在石楠丛中和钓钟柳中扑扇着翼翅,倾听着青草发出喘息的声响,我心中不经纳闷:怎么会有人想到这一片宁静的土地下面,那些长眠者得不到安息呢?”合上书,我仿若看到了它狂野不羁中宁静如水的悲凉,答案已不必刻意寻找了。
轻闭了眼:废弃的呼啸山庄,青草在风里匆匆的生长。闹鬼的传说依然在愚昧的村民中代代相传。我看到,月光下,小希斯克利夫和小凯茜的灵魂正在茫茫旷野中携手奔跑欢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6
读《呼啸山庄》,里面的主仆关系,总感觉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主仆关系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仆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是一个人。《呼啸山庄》中英国人的贵族意识也很强,而区分贵族与仆人的仅仅是知识、外表,从而说明一个国家崇尚知识,对读书人尊重。
读《呼啸山庄》时,书中的林惇使我想到了前面读过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两个人对夫人的好惊奇的相似,夫人又都是那么的不领情!结果都是幸福不能长久。
当读到耐莉受到希刺克厉夫威胁答应让凯蒂再入“虎口”,后来也履行诺言时,心中真是气愤,为什么耐莉不会变通一下呢?撒谎脱身后可以不履行诺言,毕竟自己的诺言是威胁下讲出来的。想想估计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故意安排的,如果不那样,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书中对养育孩子的描写中(除希刺克厉夫),不管是仆人还是主人,都不会用武力压迫,而是尽量去说服,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听人使唤、摆布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启示。
读《呼啸山庄》,一直隐约感觉不是真的,不会有社会现实支撑,当读完译后记时,看到作者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就不觉得奇怪了。
书中写哈里顿显然觉得太糟了,他先是因为愚昧无知而被人人嘲笑,而后为了努力改掉它却又被人嘲笑,他那上进的努力,既不能保护他避开轻蔑,也不能使他得到赞许,却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当我们为了反对声音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有夺目的结果。
我痛恨希刺克厉夫的忘恩负义(他使我想到了《农夫与蛇》),主人收养了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
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