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高三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高三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
最喜欢忠诚的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作者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就在上周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卖风筝的小摊位,听到有人说,网上卖的《多啦A梦》图案样式的风筝比摊位上更便宜一些。我当时还在想,网上的风筝能放得起来吗?现在我知道了,他追逐的可能是放风筝的过程,他快乐就好!
或许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我追!
高三读后感 篇2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追风筝的人》
偶然翻开了这本无意间得到的书,开始只是想想在闲暇的时候打发一下自己的时间,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引人入胜,渐渐地我沉浸在其中。
我们总是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有时会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去随意评论和斥责别人,却对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恐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真的面对真正的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物是人非,为时已晚。
阿米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从幼稚到成长再到成熟,每个人在这漫漫的人生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下过错,做过一些幼稚伤人的举动,在心里也曾为此感到羞愧,懊悔却又遗憾。这些事情就像结绳一般缠绕着,贯穿着我们的人生的成长。得与失,祸与福,在冥冥之中一次次变更,一次次塑造与成就新的自我。
风筝,作为这本书贯穿着全文的线索,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也因风筝而起,因其而结束。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的父亲在阿米尔家里做仆人,而哈桑的母亲生下他后便游戏人间,早已不知所踪。
哈桑的童年中阿米尔就是一个在他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人,他们之间早已联系在了一起。一主一仆,日日夜夜,如影随形。
而身份的高低,阶级的差异也间接造就了他们友情的破碎。阿米尔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容不得哈桑比他聪明,容不得哈桑比他优秀,这是阿米尔思想里面的血统意识。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哈桑为了少爷阿米尔的胜利,帮助少爷追逐风筝。但成功追到风筝的哈桑却被孩子中的恶霸们欺凌,而阿米尔去寻找他时看到了这一幕,却因为恐惧和胆怯没有挺身而出。
这件事在阿米尔心中难以消失,他不断安慰自己主人没有义务去为了仆人挺身而出,而哈桑被欺凌的一幕也不断在提醒自己的懦弱,逼迫面对真实的自己,自私、卑劣、残忍、弱小。
而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背叛而不是救赎自己,用手段赶走了哈桑和他的父亲,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
像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有双重性的。没有圣人也没有极限的罪恶之人,人性的好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而阿米尔也因为这个心结,踏上了救赎心灵的旅程。
故事的结局,对着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却因为战乱的意外而死去,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也因为私人恩怨与往日仇敌互相对峙。
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下,哈桑的儿子用了弹弓射击了仇敌的左眼,就如同当初哈桑保护阿米尔一般。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姐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尔最终追回了自己失去的人格,而我们,也在这人生道路中跌跌撞撞成长,微笑迎接明天。
高三读后感 篇3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追风筝的人》里面的原句,是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忠诚表白,不是地位阶级下的谄媚阿谀,而是一种奉献,无关压迫——它是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时期的纯真的友谊和信任。
可是,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歌颂超越阶级的友谊的故事,即使它在开始构设了一个有着炊烟、笑声的烟火人间。或许,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卡勒德`胡塞尼,一个美籍阿富汗人。他在书中讲述了一个身移民美国的阿富汗男孩的童年往事以及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忏悔和自我救赎。
这部小说似是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另一部分在美国。而在我心里,它像是阿米尔的灵魂,一部分埋葬在阿富汗,一部分却活在美国。
我尤其喜欢在阿富汗里的故事。那里有一段故事,我印象深刻。那是十二岁的阿米尔和十一岁的哈桑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的事。
风筝比赛比的不是高度,而是比谁的风筝能在厮杀中留到最后。风筝留到最后才只是胜利的起步,最大的荣耀却是要追到这个最后的风筝,追到这只承载着荣耀的风筝。
哈桑是最出色的追风筝人。而这次,他更为努力,因为他知道阿米尔想要通过这次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追,为阿米尔的风筝;追,为阿米尔的心愿;追,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追逐的最后,蓝色风筝在哈桑忠诚的保护下和阿米尔的懦弱和背叛下成了阿米尔的荣耀,阿米尔的“罪证”——对纯真友谊和信任狠狠伤害的证据。
我不禁心酸,想到阿米尔那句“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人们喜欢忠诚,好比如不会拒绝命令的忠诚。可是在当下,“从未拒绝”算是一种愚忠。如果一味顺从只会让一些无耻之人得寸进尺。在我们的班里,有的人喜欢欺负别人,而却有人愿意顺从。这也算是从未拒绝、一味退让。这样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最终失去自我,逐渐去习惯了自己讨厌的生活。自甘堕落。
类似的,像阿米尔那般性格的人,懦弱而渴望。懦弱的,是一些自己无能为力,一些于自身有威胁而能逃避的事情。渴望的,是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或许是一些本来属于自己却被迫和别人瓜分的东西。
有的人懦弱大于渴望,可能会失去了最初的勇敢。怯怯懦懦的去逃避自我,只会失去“渴望”。
有的人渴望大于懦弱,可能会泯灭了最初的良知,从而失去可以蜕变的机会。如果只会渴望去做,便会变成野心的放纵,将会渴望懦弱。
在追逐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抉择,有的人会是像哈桑那种执着和相信,有的人会是阿米尔懦弱而又真挚的渴望等,而且追到的风筝不一定心中所想。可是,我相信不管是那一种,愚忠和服从终会逐渐变成明智的平等,懦弱和渴望终将会被面对、改变。
我追,我的风筝,像哈桑,也像阿米尔。
高三读后感 篇4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读此书缘于一是听过同名相关的电影,二是觉得该书书名奇怪。怀着特别的心情,开始翻起第一页。一句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让我隐约感到这会是篇赎罪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富人家的少爷和仆人儿子的故事。关于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因为特殊的主仆关系,因为爸爸的民主思想,两人从小一起玩大,两人有着一个共同点,即出生后都没有妈妈,阿米尔的妈妈因为阿米尔的出生而死亡,阿米尔一直认为自己是杀害爸爸最喜欢的人的凶手;哈桑的妈妈因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丑陋而抛弃他们而走。
而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不同点:阿米尔有着富裕无比的生活,处在少爷的位置,有着高贵的社会血统和社会身份,有着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哈桑则天生一副兔唇,爸爸丑陋无比,社会身份和出生备受歧视,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简陋的没有任何装饰品的屋子。因为爸爸的宽阔胸襟,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树、放风筝,所有的一切空余时间他们都在一块玩耍,但是阿米尔在心底从没把哈桑当过真正的朋友。当他做错坏事时,哈桑替他承担,当他无聊时,拿哈桑消遣,哈桑永远的那样忠于他,爱他,为他,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从小性格懦弱,比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爱,他讨厌爸爸对哈桑的关心,哪怕一点点的关心都会引起他的嫉妒。
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尔就是他忠诚的对象,他那么爱他,阿米尔要求他做什么他都从不计较。在一次盛大的追风筝的活动中,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风筝,在一个阴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恶人欺负而遭遇欺凌。阿米尔目睹了整个过程,却因为自己的懦弱没有现身帮助哈桑。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尔尽量避免见到哈桑,因为见到哈桑就会看到自己的罪恶。阿米尔因为追风筝比赛中获得冠军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宠爱,从小渴望爸爸爱的阿米尔为了独占爸爸的爱,也为了逃避内心的愧疚,将生日时的手表和一沓金钱诬陷于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离开阿米尔家。
没过多久,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移民于美国。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内疚感,一直会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几年后,一个来自阿富汗的电话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决心和勇气。当阿米尔回到战乱贫穷、模样已大变的阿富汗时,心情错综复杂。最让他震惊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内心充满了不安、愤怒、愧疚。但最后他选择原谅了爸爸,战胜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哈桑唯一的儿子。最终将其带回美国抚养。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爱的救赎、宽恕勇气的故事。主人公从一个自私、懦弱、心胸狭窄的人通过生活的经历和洗礼,走上了爱的救赎之路,最终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正气、有责任心的男人。
高三读后感 篇5
当命运一次次的戏弄,当现实一点点的铺开,爱、恐惧、愧疚、赎罪慢慢交织,在你的面前织出一张硕大无比的网。是否,你还愿意义无反顾地去追。
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他们本身亲密无间的好友,却因为一场风筝比赛,将他们的友谊送上了支离破碎的道路。阿米尔逼走了哈桑,随即他也跟随父亲逃往了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一心想着赎罪,他后悔当年的背叛,还是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愿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的努力。可他不曾料到,原来他二十多年来都生活在一个惊天谎言之中。
原来他自幼敬重的父亲,那个告诉他"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的父亲,他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盗窃犯,还将真相同时一并掩埋。
对于阿米尔来说,那个为他高喊"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男孩,是无比重要的。哈桑明知阿米尔看见了一切,明知他背叛了他,他还是再次救了他,也是最后一次。那一刻,阿米尔爱上了哈桑,爱他胜过爱任何人,这大概就是真正友谊了。
拉辛汉在与阿米尔通话的最后,意味深长的说了句"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也明白,有些没赎完的罪也该做个了结了。
处于战乱时期的阿富汗危机四伏,阿米尔犹豫了,胆怯懦弱一步步将他笼罩。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值不值得,扔下恩爱的妻子,拿出自己的生命去做最后的一搏。幸好他没有放弃,没有甘愿背负罪恶去过完一生,他要救回哈桑在这世上唯一的骨肉。
生活就是这么可笑,处处充满了巧合。阿米尔发现,如今伤害索拉博的人,便是当初伤害哈桑的阿塞夫。仇恨的交织让阿米尔不再畏惧,他不顾一切的救出索拉博,甚至甘愿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在生死关头,上帝的天平还是偏向了阿米尔,他和索拉博创造机会逃了出去。尽管伤痕累累,但阿米尔绝不后悔。事后阿米尔夫妇收养了索拉博,但索拉博却不能敞开心扉,还曾一度有自残的行为。
故事到最后,索拉博笑了,只是一个笑,却足以说明一切。阿米尔的爱最终还是完成了救赎,心中的负罪感终于可以放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人这一生,不代表不能犯错,但不能犯错后还试图捏造假象,蒙混过关,那只会是错上加错。最终纸包不住火,真相总会被揭露,与其等着仇恨步步加深,为何不努力用爱去救赎呢?
风筝意味着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大概只有追到了,我们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人生才会完整。
为了人生中的某处风景,勇敢的去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