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025/08/3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1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其中《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为精读课文,《好汉查理》为略读课文。课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活动。各篇课文简介如下:

29《掌声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30《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31《给予树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32 《好汉查理》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

单元总体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认识23个字,会写38个字,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会正确读写49个词语。学生能够主动积累ABB形式的词以及“不假思索、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彬彬有礼、恋恋不舍、风餐露宿”等成语,养成良好的积累意识。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理解词语。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掌声》一课要读出人物情绪的变化,《一次成功的经验》中人物的对话也应读出不同的语气。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学生能够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4、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合作的能力。如搜集圣诞节卡片、阅读有关合作的小故事。夸夸身边的同学。让学生能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

5、背诵《三字经》,了解成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继承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时间顺序、记叙文的三要素等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减少错别字,培养识字能力。

2、通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内在的心情和精神品质。

四、推荐书目:《爱的教育》《三字经》

单元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学习单元导语,了解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围绕什么主题,写了哪些内容。能初步概括每一篇课文的大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这四篇课文均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每课教学设计的课前体验。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残疾人的生活都有哪些不便,搜集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相关资料《张海迪的故事》;准备实验用的瓶子、小石块;了解圣诞节,准备卡片。

2.具体建议:

可以采用“课前体验──课中阅读──课后拓展”,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面。具体安排如下:

(1)渲染气氛,导入课题。教师可以从快乐的氛围导入新课,如游戏、歌曲等。

(2)初读课文,自主质疑。四篇课文均以记事为主,都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让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出问题来,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掌声》一课,老师可以抓住两次“掌声”,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一次成功的试验》可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顺利”、“不假思索”两个词。《给予树》一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好汉查理》这篇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边读边思考,查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谈一些真实的看法,如怎样看待“坏”孩子等。这也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一个铺垫。

(4)感悟体验,注重朗读。《掌声》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关键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课文的前半部分语调要低沉缓慢一些,后半部分要活泼跳跃一点,这些都是由课文描写的氛围变化决定的。朗读指导要穿插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可以提示学生,你觉得这里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为什么?例如,朗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这句话时,可以先联系英子的来信让学生讨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是因为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种爱中获得了动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很珍惜同学们的掌声。因此,这里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5)课后拓展形式多样,如: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谈谈自己读文之后的感受等等。

(6)整体回归,拓展延伸。结合语文园地进行,可选内容如下:

A、基础大会战:字词大比拼、成语擂台赛等等

B、说说已经会背哪些《三字经》。

C、本单元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D、小练笔:自由练笔,与本单元学习有关即可。

3、教学中可采用的方法:

(1)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是理解人物的好方法。本组课文中人物都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有变化,所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可以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2)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课后思考题的设置,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后,我们都拥有两种思想。”为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本组是上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往往在最后的一个单元,总要让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的方法更独立地进行阅读思考。课后的要求也很简单,以交流和讨论为主。

(4)习作:自由习作。建议要写新鲜的,不要重复过去的内容。

4、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几方面内容:

(1)朗读与默读并重。默读的训练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能力之一。

默读的训练要有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我默读了几遍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大家应该关注这样的表述——默读了几遍。是说明学生的无声语言与思维要想同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的。在中年级,不应该特别强调默读的速度,倘若过于重视速度,会造成孩子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反而得不偿失。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巧借文本个性

在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是很有特点的,即所谓的“文本个性”。只是教师如若缺乏对文本的钻研,那就会熟视无睹,会错失训练的时机。

方法一:摘句串联法:我们要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就引导学生发现构段规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会用“摘句串文”的方式,很轻松就能理清了文脉。

方法二:以问促思法:这种方法应该是老师们最经常使用的常态方法。对于写人、记事等文章都比较适用,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文章的思路。

(3)理解词句的训练:

中年级最为重要的理解方法就是——联系(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或联系语境)但总归是要在学生的思维里建立联前想后的能力,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十分关注低中年级的衔接,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如何理解词语?如何理解段落?如何整体把握?这些都是提高理解力所必须跨越的障碍。需要我们进行逐项的训练。

(4)段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加强,习作练笔要跟进。

(5)习作:三年级的学生习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换问题。由于词汇、句式、表达感受、布局谋篇等的积淀所限,孩子的表达应该是在写好一个习作片段。学生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得以准确地表达,须经历观察形成表象,展开思维、产生联系,提取词汇,运用句型,形成内部语言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中年级应该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意义非凡。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三、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①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②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③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④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教学结束: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1、(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3、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4、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同桌互议。

3、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1、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1、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3、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4、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2、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3、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自己专研→造纸术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5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3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理解漫画大意。

2.通过为漫画配上适合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每幅漫画的意思,能讲一个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字卡、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学成语,看漫画,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一类字,认读二类字。

痴:书痴、痴狂、如醉如痴、痴心妄想。

偿:如愿以偿、偿还、赔偿、有偿。

贯:全神贯注、一贯。

二、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贯”的上半部分。

三、读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课后作业:写生字,写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读写词语习题。

二、读名言,理解其中深意,丰富学生积累。

三、拓展课堂知识,引入漫画新题材。

作业:正确书写生字;自主创作漫画。

书痴

六幅漫画 十二个成语 三个一类字及扩词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自己专研→造纸术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教学时间:

1、 审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2、 指导。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3、 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 反馈。

(1)挨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 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 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度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齐读。

(4)反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让学生自由读课本。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分角色读。

(3) 让学生尝试表演。

4、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