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5/09/02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曾几何时,懵懂的我以为只有声情并茂的电视剧才能够让我哭泣,只是用文字铺陈的情节并不是催泪弹,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后我才发现我的观点是那样的浮浅。每一个跳动的旋律,每一个曲折的情节,每一个引起共鸣的描写,都深深地让我的心溶化了。

霍达用她那细腻的手法,丰富的情感世界勾画出了两代人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诠释。天星对新月的手足之情是那么地令人羡慕,他想时时刻刻地保护着新月,不想让她再受苦了……韩子奇的爱女情结更是别提,新月就好像是他的精神寄托,为了她,不惜拿出了他一生的至爱——玉,去交换女儿的未来。淑彦和新月的`友情也是那么的让人感动,虽然她们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她们的友谊之果却没有变质,这正是我最最欣慰的,也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

也许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吧!新月和雁潮的爱是那么的悲壮,那么的震撼人心,也许新月是苦命的,十九岁就结束了她的美妙人生。但她却又是幸福的。因为她得到了真爱,雁潮的爱,像火,给了她生的动力;像风,给了她无限的憧憬;像海,给了她依靠和寄托。她们两个人“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真是太美好了。现在想来,也不能完全地责怪韩太太,虽然她很可恶,尽力地想要拆散他们,正如她拆散天星和小容子一样,可是也就是由于她这样,我才更加地能够感受到新月和雁潮的爱的真切,爱的伟大。可是,“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有明月不再升起”太令人伤感了,太令人心碎了,唉,新月,雁潮。

另一个诠释着爱的意义的就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他们的爱冲破了世俗的枷锁,打破了世俗的眼光,让我更加地领悟到爱的力量的伟大。但是稍有瑕疵的就是韩子奇最后的退缩,也许这样的形容他不够准确,因为他肩上的负担太重了,超过了他的负荷吧!唉,渺小的人呀!

我的字真是太龌龊了,我表达不出内心的感受,我表达不出内心的冲动,我表达不出内心的激动。唉,我的《穆斯林的葬礼》,让我再细细地品读你吧!歌颂你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合上书,心里是满满的悲伤,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破坏给人看,所以悲剧更加令人震撼。的确,《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如此。韩新月,那个才华卓然、聪颖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块真正的玉,莹莹的散发着难以演示的光润,却早早地陨落了。当这个年轻、美好的生命离去的时候,留给她身边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这是月和玉交织的一个世界,如此美好的两件东西,他们代表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有韩子奇对玉艺术的孜孜以求,追逐玩思之真;有玉儿对爱情奋力争取的情之真;有新月对人宽容待人的和善之美;有楚雁朝墓前拉小提琴的意境之美。月是虚无缥缈的,是阴晴难测的,但却是恒久不变的、亘古长存的。玉是真实可及的,是可以拥有的,却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个更重要,是短暂的拥有,还是永恒追求?

生活往往复杂的多,真与假、短暂与永恒、是与非并不是那么清晰地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我的面前。新月的妈妈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亲手拆散了儿子与其女友的美好爱情。虽然她为儿子挑中了媳妇——新月的同学,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儿子成亲后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这样的穷尽计谋、舍近取远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生活是不是有另一条更平坦的路可以走呢?新月的爸爸——韩子奇,那个玉石界的传奇人物。他穆斯林的身份不容置疑,他对玉的执着追求无可否认,但是他却完全不是什么穆斯林,令其执著一生的玉器也聚聚散散。人可以成为暂时玉器的主人,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乃至几十年,但是玉文化,那是一条流淌的河,他不语于某个人。楚雁朝、韩新月,这两个可爱的人,他们是师生、恋人,更是知心朋友。楚雁朝知道新月的病情,他不顾世俗的眼光、旧礼法的约束,依然决定付出自己全部的爱,给予爱人短暂的幸福与甜蜜。新月,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顽强地活着,为了亲人 爱人努力的与病魔战斗,幸福和甜蜜是短暂的,年轻的生命一闪而过,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

当新月年经的身体被埋入深土,似乎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抽了一下,绝望的气息弥散在人群中,当楚雁朝几十年孜然一身,独自守候着爱人的墓碑,拉动小提琴,琴声如泣如诉,某种欣慰、希望、温暖的温情又重新注入到每个人心中。

或许生活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执著一生的东西会在某个瞬间释然;毕生守候的东西会在霎那间放弃;煎熬中等待的东西会成为永久的纪念;痛苦中挣扎的东西会成为真正的美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且不说穆斯林的生活与信仰,只想谈谈穆斯林的爱情,嗯,其实就是爱情,以书中人物为例子,谈谈爱情而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真的非常打动我,或许是因为我总是期望自己能有这样纯洁的爱情吧,而且这悲剧的结局也令我也很喜欢,新月的死亡与楚雁潮的至死不渝让这爱情变得神圣而美好,令人神往却又望而却步。

没有人不期待爱情,却不是谁都有勇气去追逐。因为隔着教门的关系,这段有缘无分的姻缘阴阳两隔难道不是更容易被世人接受?他们的爱愈是热烈悲壮才愈是显得难能可贵,动人心魄。

恰恰是他们悲惨的爱情与人生,反衬出了当时环境的残忍与极端。在那样的年代,本是活着就已经不易,爱情相比婚姻应是比玉更珍贵的东西,因为珍贵,所以谁有谁翻车,都要翻进现实的阴沟里。

对比里面林林总总的几对人的婚姻与感情,我倒觉得韩新月死亡为她和楚雁潮的感情添了几分“宁为玉碎”的动人色彩,虽然悲惨,但死亡已是最好的结局,人亡情还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韩新月两对爱情来的确实有点突兀,可是换种说法,感情是需要一个爆发的,唯有爆发才能体现出与其他人的不同!唯有爆发出来的感情才是强烈而炙热的!

战争之下,人们为了活着,就已经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们对爱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间又多了一首庄严的生命赞颂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一面没有见到。一个抱憾而亡,一个遗憾终生,死去的那个在我这个汉人的眼里永远都解脱了,活着的那个却要永远缅怀,永远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

当然,作者给的结局已是最好的结局,虽然我曾抱有皆大欢喜的幻想,可那是不可能的,时间的长河下,人会死以及历史被遗忘这都是必然的,可是活着的人总会宽容死去,心中有爱的人总会纪念亡者,这便是于我这个读者最大的安慰。

战争之下,人们为了活着,就已经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们对爱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间又多了一首庄严的生命赞颂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感触很深。窥探这本书,能看到人性的弱点,能品到人生的无奈,更能悟到生命的价值。

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作者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形象都是让人充满激情的。世俗的人们为成熟漂亮,处处透露着乖巧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富有职责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愤慨后,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自己。梁冰玉应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了,因为那个以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漂泊他乡。

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两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最终归结到了一齐,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

穆斯林,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往往流露着某种神秘。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了他的圈套,一步步走近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感情故事里;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而流浪,最终以葬礼为终点,结束了它那铁一样的步伐。

仍旧是两条人生路。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纠结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齐,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却因距离产生了更多的恨。读者同情新月,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狂乱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葬礼”却由此而来。我在韩子奇说要忍辱投向仇人的时候就闻见了“葬礼”的味道;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葬礼”终于迎来了高潮。

读完这本书,会发现胸中有股难以释怀的悲痛。作者最终以一段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但只是让所有人的心中更添几分灰霾。许多事情已经过去,再找回来时却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鸣出的绝唱罢了。《穆斯林的葬礼》能给人留下的,不单单是悲戚的冲动和直击心头的颤抖,它能够教会我们的,还有那一份纯真的对于命运的卑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其实,我并不会写读后感。只是,为了摆脱这枯燥无味的假期而信手由缰的发发感慨,以减轻这种自然而然的郁闷之情罢了。

记得看这本书时,正逢我出水痘而闷在房子里,一边是拿着镜子看着脸上的水痘慢慢的消失,心里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欣喜和期盼;另一边是由于好几天没有出过房门,没有晒过太阳,一种无形的压抑伴随左右。好想出去兜兜风,嗅嗅阳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但我不能,我只能披着衣服,静静地站在窗口默默凝望远方,在这种活动以外的时间,我看《穆斯林的葬礼》。

回想一下,《穆斯林的葬礼》到底带给我什么?是在为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还是在为韩子奇在婚姻上的懦弱而痛心呢?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我总觉得霍达带给了我一些很现实的东西。

在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礼节。当然,这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葬礼的仪式。梁亦清死了,韩新月死了,“姑妈”死了,韩子奇死了,这些人的.离去,怎能不使我对“葬礼”记忆深刻呢?虽然我曾经为他们伤感过,痛惜过,感慨过,流泪过,但它也带给了我许多的思索。

也许此时,此年龄,信口开河的谈论爱情似乎让人感觉到我的稚嫩与单纯。但它却使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爱情才会幸福”?那些因为怜悯、因为同情、因为感恩而形成的婚姻是否存在真爱呢?为什么爱情在世俗、在民族差异、在宗教信仰面前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呢?我想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却又权利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也许是因为生活,生活让我们改变了太多。是生活让爱情变成了婚姻,由婚姻组成了家庭,但也是因为生活,让大多数人在压力下凑合着过日子。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在现实中,人总是要生活,这也许就是韩子奇为什么割舍梁冰鱼儿回到与梁君璧组成的家庭中的原因吧。

好了,写到这,我无法再写下去了。因为我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或有什么能让人引起思考的感慨。我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的收获是我还想再看一遍,至于这美其名曰的读后感,权当我个人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呼吸一点别的空气,至于其他的意义,我觉得很寥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别见笑,本人就倍感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