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2025/09/02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探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部分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等。它的价值不是我三言两语能概括准确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内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浅。

1.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书中的主人公换做我们自己,故事的过程和结局会是怎样?其实,就是拿我们自己和苏菲作个比较,也许换做同龄时候的我们,情节会相似,但如今的我们恐怕是要让作者失望的`。我们的习惯已经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把我们无形地捆起来,难以迈出创造性的步伐。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或她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而我们正逐渐丧失这种能力,逐渐麻木。当我们不断长大,成熟,我们儿时的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它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良好习惯存在的必要性,但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懒惰和麻木。我们该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几个设问,问下自己:“我是谁?”,“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等,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已经足够难倒我们。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诸多哲学家当中,苏格拉底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苏格拉底被视为谜一样的人物,他的哲学造诣毋庸置疑,在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人类面临许多难解的问题,对于这些未解之谜。我们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苏格拉底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不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在这点上,和中国圣贤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

哲学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浑然天成,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浇灌了它。他们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超越。

人没有天生就固定下来的本质,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渐健全完整,我们要有准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寻目标需要过程,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量体裁衣,不断适时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往前走,无论起点在哪,总是要向前的,难走的路就走慢点,遇到困难不退缩,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进步,好走的路走稳点;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么容易走错,要么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苏菲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盏从困惑到觉悟的灯。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刚开始的两个问题,我是谁?长大后好奇心的缺失。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本书一开始就提出来的问题,艾伯特用这个问题来引导苏菲走进哲学的世界。这个问题也是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感触最深的地方。我是谁?在通常的情况下,别人这样问我,我肯定就马上回答——我是丁伟鹏。但是当自己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回答自己了。丁伟鹏,这个名字只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代号而已,对于不同的人我的代号都不一样,我的发小口中我是丁伟(小时候叫这个名字),在我祖奶奶哪儿我叫小黑,我奶奶哪儿我是老包。所以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与名字相同的其他的证件什么的,都是这个社会给我们的一个代号而已,它们并不能真正的说明我是谁。书中提到过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人是因为思考而存在的。但是我去不能真正的理解,为什么“我思故我在”。难道就因为我思考了我就存在,如果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如果哪天我不幸的出了车祸,导致我成为了一个没有意识的植物人,那时我还存在不?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没有在思考,但我的确还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每天还是要呼吸这个世界的空气,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至少作为一个生物个体我还是存在的`。康德提出的自主意识,还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看法,看起来都有道理,到底我是谁?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不能确切的解答,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发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就没有思考过,关于这种对事物本质的问题就怎么没有思考过。这时发现,原来是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想去了解这些本质的问题。在书中,艾伯特开始给苏菲介绍哲学的时候就说到哲学家的一个条件——好奇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望。

那为什么才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年我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是我对这个世界都了解了,这个显然不是的,那为什么不了解这个世界又不好奇了。书中说的是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了好奇心。反观我们的生活,来寻找答案。

在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都做很多的题目,学习很多的东西。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很早的就把它学会了,但是我学习勾股定理不是为了去了解三角形,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而是为了我的考试,作为学生我学习它们就是想考一个高分。上了大学以后,我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我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主要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为了我以后有一个好的技能来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下来,他对中学的数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那他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和了解是出于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这显然不是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顺应一个社会的规律而已,那就是中学生要学习什么,大学生要学习什么,老师要做什么,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而做的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了为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这种长期的生活在,我们终于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但是周围的环境也把我们和谐了。我们只知道如何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如何去顺从这些规律现象,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去真正的认识了解他们,所以我们长大了,都只会顺从了,却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所以我们是因为长大了,习惯了这个世界,从而失去了好奇心。但是如果们想让自己进步提升就要想哲学家一样的思考,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求知欲,那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拿起小说,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从一开始的仅仅是好奇“来信到底出自谁的笔下“、”席德是谁“这些问题,渐渐过渡到对书中的每一个哲学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提出疑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心灵逐渐成长,更趋于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区别于植物、动物的高等生物——人,而当中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

读过《苏菲的世界》,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从没忽略过对理性的思考。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何为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论把理性看做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对,作为认识的一个阶段。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考行为、方式,而是人对所有事物客观、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同理解而改变,理性就是对这个概念、形式的正确认识。理性不会“因人而异”,所以说,“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样的理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指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识,它是人类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领悟而来,同时,理性还是人获得知识的基础,不经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识,只能算是大脑里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

符号以及图像,你不知其从何而来、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这时,知识不仅不能使你明智,还会使你困惑。同样,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确的,过渡依赖感官,而放弃理性思考,这会导致我们活在一个模糊、不精确的世界里,走不出那片误解造成的“迷雾”,更无法窥视真理的一角。

苏格拉底有一句让笔者十分在意的话:知善者必能行善。何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当今社会的善恶是非观也因此成形。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也知道行窃是有违道德且违法的,但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来?在下认为,所谓“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对的,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对是错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应行动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得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结论。以自己的思想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只为了迎合社会,这是关键。在这里,笔者想分享下自认为很有趣的一个经历,有时候,我会在做了某件事后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做了好事,上帝应该会认同我是个好人吧。“但转念一想,这样只为了得到上帝认同而行善的话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这样一来我岂不是成了心机重的小人了吗?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的话,就算是个不计回报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会。以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为动机所采取的行动未必是对的,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驱使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快乐。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读这本书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我迫不及待的想读完它,可是我每天又不能读太多,因为我怕我读太多会不懂,会吸收不了。不好意思,我又暴露了自己才疏学浅的文化素质。这是一本有关哲学的启蒙书。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哲学。也是第一次如此冒昧的打开哲学的大门。原来哲学这么奇妙。它无处不在,它的思想可以很大,比如世界是从哪里而来?它的思想也可以很小,比如我们如可看待我们个体的存在。它的范围可以很广,比如我们如何认识整个宇宙。它的范围也可以很窄,比如我们怎样对待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小说是已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的视角和悟性来慢慢的了解哲学的知识和历史。读完了这本书,我也蜻蜓点水的`了解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巴特农神殿、乌托邦、亚理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的美德”、黑格尔、马克思、共产主义、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唯物主议、宇宙、光年、未来、现在。这些都是我在这本书里摘录的名词。如果让我具体的去解释一下它们,对不起,我做不到。不单单是因为我对它们只是一点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哲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这是我从这本书里刚学到的。

哲学这个名字或者说是文化,是不是先从西方兴起的呢?因为它某些领域或是某段研究时期很像我们东方的佛学。都探讨过世界从何而来,人又是从何而来,我们自己如何看待个体的存在,又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生就是死,死又是一种新生。嗯,哲学这门功课,有待我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但是我应该不会特意去买一些有关哲学的书了,因为我知道了世间各处角落都会存在着哲学。我需要在哲学的门口在徘徊一下,等我对哲学上升到一定的境界后我想我会去寻找一本走向哲学殿堂的书。当然,我无法确定此生我是否会进入哲学的殿堂,或许我一生都在哲学的门口游荡,一切随缘吧!

书里有一种比喻我记忆犹新,它把历史比喻成一条长河,虽然我以前也听到这种比喻,但是都没有这本书解释的这么深刻。下游水式的变化取决于上游的地理环境,每一段河流都是经过前几段不同的河道慢慢的流淌着,它们可以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受到风雨的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每一段河流与之前流经的地点和时间是分不开的。这就像我们的历史,每一段的成果都包含了前人的学问,虽然有时我们与古人的眼光存在矛盾,但是我们不能用错去形容。因为那些眼光是古人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前人所留下的经验而总结下来的学问(书里指的是哲学观点)。比如说苏格拉底提出了新的哲学思想,虽然受到过排斥,但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却继承了他的思想,以他自己的方式慢慢的传承下去。再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共愤,但是却大大增大了人类与神的距离。就像登月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成果,它是整个历史的辉煌一样。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前人不段的总结前人的经验而达到的新文化。说到这,我想起了哲学和佛学都用过的思想——“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大到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历史,可是生活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小到我们个体的人类做事所产生的后果。哲学就是这么大,又这么小。话说回来,说到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不了解哲学,我们可以不了解历史,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为我们所有的一切行动负全责。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刚开始读《苏菲的世界》时有点吃力,可是越到后面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它是一本很好的书,所以写点心得和朋友们分享。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该书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但它却让我钝了的大脑开始活跃。可是哲学问题多么深奥。你岂能解答?你的思维依然受你浅薄的知识的制约!你所有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层。你所说的收获是不是自己自欺欺人的把戏?我不知道?!

至少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我一岁半的侄子。我总是喜欢带他出去走走,因为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只小动物、一块广告牌、一扇铁门、一把锁、一株小草、一棵树……他都会兴奋不已。我也总会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为他快乐而感到快乐。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我,怎么可能对一块广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兴趣。真的没有成年人会关注广告牌吗?如果他是广告牌设计者呢?

突然我想起,我曾经为看到的`一株野草拍过照,写过诗。其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岁月的打磨让我们渐退棱角。读《苏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乔斯坦·贾德,他是怎样一个人,能把高深的哲学知识,写得如此生动,满是悬疑,引人致胜。我好奇他出身的国度挪威。我好奇苏格拉底、耶稣、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下了一些书,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也写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较多,但我乐此不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是学校教育能这样,我们的学生该有多幸福。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会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教育者要如何才能开启学生这方面的智慧呢?记得小时候,老师跟我说要幸福,要有理想,要有计划。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理解。理想和幸福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个符号。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优良品质变得有血有肉呢?当代的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可现实中有多少老师试图全面了解学生,挖掘他们的内需,又有多少老师在业余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读有关教育学著作。大多数的人,都在围着柴米油盐转,关注股市,爆款……这些问题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呢?我们会思考吗?思考过吗?

《让思维真正产生》著名特级教师赵震曾为我们做了这个讲座。他说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学生可以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这一课。毋庸置疑赵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我相信在他的引导下定能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但事后,我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评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前人的论证的定理,完全可以拿来就用,为什么非要溯源、解剖,大费周章?

当时,我也觉得女老师的话似乎有道理。可是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来就用,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这之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那些不安于呆在兔皮深处过安逸生活的人,他们奋力的顺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顶端,试图看清这个世界。他们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巨人,让后来人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步步前进。

可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又该如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不管我们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持思考,不再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