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明湖居听书》教案

2025/09/0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曾朴《孽海花》

(四)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3.写琴师丑为什么?

明确: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说书的反应:(见课本)

7.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钱钟书《谈艺录》)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试问、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例:*他一下子掉进冰窟里。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结合练习二讲讲通感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

问:这段文字怎样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情况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节录

(七)、布置作业

听《二泉映月》,写一段文字摹写此曲。

[附]板书:赏乐

乐外境○通○感乐内韵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2

《明湖居听书》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2.体会正面铺陈和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打动所有真诚的心灵。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或喜或悲,或惊或叹,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或静思默想,或翩翩起舞。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也都喜欢音乐,那么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残游记》中对民间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2、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提问:对于戏园子都有哪些描写?

明确:一方面写戏园内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另一方面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一张半桌,一面板鼓,两个铁片儿,一个三弦子,两张椅子),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 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 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 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鸿 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 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 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 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1、 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

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

9、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业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写一篇练笔,描写一段精彩的演出场面或比赛场面。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 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 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 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鸿 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 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 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四)提问讨论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对写白妞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白妞说书的过程,画出运用了通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参考内容:

1、明湖居听书听白妞和黑妞说书。主人公是白妞。

2、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写琴师貌甚丑陋, 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技艺高超,为后文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笔。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写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1、 写观众的反应:感觉妙——伏帖——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

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侧面描写

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用视觉设喻:“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仿佛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体会的声音设喻:“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业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写一篇练笔,描写一段精彩的演出场面或比赛场面。

《明湖居听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2.体会正面铺陈和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文章把听觉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打动所有真诚的心灵。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或喜或悲,或惊或叹,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或静思默想,或翩翩起舞。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也都喜欢音乐,那么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残游记》中对民间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2、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提问:对于戏园子都有哪些描写?

明确:一方面写戏园内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另一方面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一张半桌,一面板鼓,两个铁片儿,一个三弦子,两张椅子),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3、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