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昆虫记》读后感

2025/09/04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蝉产卵时总是昂着头,它任由我观察,既使在放大镜下也是如此,因为它完全沉浸在产卵中。那1厘米长的产卵管整个儿斜斜地插入枝条,钻孔看起来并不太艰难,因为它的工具十分完善。看到这一段,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书了吧!对,我今天要讲的是《昆虫记》。《昆虫记》记叙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起居、产卵、打架等有趣的事情。

《昆虫记》倾注了法布尔这位伟大昆虫学家一生的心血,换句话说,就是他把他的生命献给了昆虫。他日日夜夜扑在那他看来可爱、活泼、无人能比的小生命上,每当看到那些诙谐的文字,我总能感到既敬佩又羞愧,因为《昆虫记》是要法布尔多少个年头,多少个小时不间断的观察呀!

不仅如此,这个有趣的昆虫世界里还蕴藏着法布尔不断探索真理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昆虫记》中那严谨的语言,如“晚上九点,我又提灯去察看,圣甲虫进餐与制绳工作又持续了一段时间,所以圣甲虫制做的这条长绳总长度为3。16米”,是法布尔认真严谨的写照。由此可见,法布尔写完《昆虫记》是凭借着多么顽强、坚定的`意志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啊!

记得我以前买了本课外练习册,刚开始还是像打了强心剂似的,每天都写完好多页,一个星期后,完成的页数就越来越少,有时候哪怕没什么事儿干,看到那些书,目光也会自动移开,心里总认为现在先不做,待会儿写也没什么问题,结果一直这么想,直到最后,我干脆就让它们一直睡在那儿,不去打扰它们。看来,法布尔不仅有着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还依靠了很强的克制力才取得成功的。

《昆虫记》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不仅让我明白了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与严谨的做事态度,更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最近我看了昆虫记这本书,对我简直是受益匪浅,这本书向我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看着这本书,就像在和书中的昆虫联欢一样。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通过对昆虫生动描述的结晶,记录下昆虫的体貌特点、食性、生存捕食······在昆虫世界里,有着许多聪明的建筑师,非峰家族与蜘蛛家族这两个大家族。先说峰家族吧,它们有的在岩石上垒灰泥巴,铺一层小石子,重复这两个动作,再在顶部开一个眼,一个窝就好了,有的靠团队精神,把木头转化成一种富有弹性的.灰色纸,用它来做蜂巢,蜂巢各层都有这种纸片,能达到保湿的效果,。还有最神奇的是焦叶峰,能把自我的身体当圆规,一边转动一边剪出树叶,剪出的树叶想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用这树叶来建巢。

再说说蜘蛛吧,一听说这个词,大家肯定会感到害怕,但是你知道吗?它不仅仅会结网,而且还是一个建筑高手呢,他们会挖地下道,在洞口竖起一道墙,有的还会在树枝间织一个大大的网,网丝是空心的,会分泌出黏液粘住猎物,而蜘蛛能够透发出汗防止被粘住。大自然不仅仅给了昆虫智慧,也给了昆虫的品质,就像课文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道理一样,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藏有很多,但是务必用心,用眼睛去观察,用探索才能成功,法布尔成功了,他发现了大自然的宝藏,这就是《昆虫记》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让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宝藏。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被堪称为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生物学家法布尔花费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昆虫并著成的传世名作。书中,作者把我们引领到一个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里,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蜘蛛、蟋蟀、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关昆虫的精彩画卷,使我发现大自然中蕴含着的无穷奥妙和无限生机。

《昆虫记》的作者用简洁而又优美的笔触,把每种昆虫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有生性凶残,狂暴威武的螳螂,有谦逊勤劳,默默无闻的舍腰蜂,拥有锋利的毒针和鳌钳的蝎子,还有名副其实的“纺织家”迷宫蛛以及毒性特别厉害的“地面掠食者”狼蛛……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凶残捕食者”螳螂的描写。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先描写了螳螂的`外形特征以及它那对无比锋利的“屠刀”;接着,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螳螂捕食的全过程,使我深切感受到螳螂的性格狂暴凶残——几乎任何昆虫(包括强大的木匠蜂等)都不是它的对手。而且,螳螂还会捕食自己的同类呢!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哇!

更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如由粪金龟联想到公共卫生,由蜘蛛网联想到生活中的几何学等。这些无不使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究真相以及他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很讨厌昆虫的,因为总觉得它们的样子很让我害怕。尤其是蜂,蜂的刺使我不敢接近它,因为我被刺过。但读了《昆虫记》后,我不再昆虫们那么反感了,反而觉得它们变得可爱了。

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亨利。法布尔。他写的《昆虫记》里面,有好多昆虫的名字,有很多是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尤其是蜂的名字,我以前只知道两种蜂的名字:竹蜂。马蜂,但没听说过什么采棉蜂。采脂蜂。

竹蜂和采脂蜂的居住之处颇为有趣,它们是住在遗弃的蜗牛壳里。那些爱捉弄蜗牛的朋友们可就要小心了,如果你倒霉的正好拿到的是已经居住了采脂蜂的蜗牛壳,那就只能怪自己了。采脂蜂往往选蜗牛壳中大小适宜的一节做它的'巢,它们常常用细砂嵌在树胶上做成有图案的膜。在用树脂和沙粒做成的盖子下,还有第二道防线,用沙拉。细枝等做的壁垒。在第二道防线后面就有两间房间,一间大的给雄峰住,一间小的给雌蜂住,因为采脂蜂的雄峰比雌蜂大。有时候,采脂蜂筑巢的时候,会因一个小疏忽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如果采脂蜂在一个蜗牛壳中筑巢,但它却不知道蜗牛壳已经有主人了,等巢里的蜂长大了,它们咬破了胶膜,冲破了防线,想解放自己。但是,它们的通路被一个陌生的家堵住了,因为这壳原本的主人的幼竹蜂还在孕育。就这样,可怜的幼采脂蜂就因母亲的一个小疏忽就结束了生命。

这一个小故事,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小小的错误是不可忽视的,它可能会酿成一个让自己终生后悔的结果。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它是滋润心灵的雨露,使我们的成长道路充满阳光。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科普读物——《昆虫记》,它令我受益匪浅。

刚翻开《昆虫记》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枯燥的说明文,顿时没了兴趣。可渐渐地,我便被这本书“勾了魂”,里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栩栩如生的昆虫,使我对它爱不释手。“螳螂在捕食时,还是个出色的心理专家呢。”“寄生虫总是匆匆忙忙地从这个家赶到那个家,耐心地躲在门口守候着,你别以为它们是在拜访好友,它们这些鬼鬼祟祟的行为绝不是出于好意,它们是要找一个机会去牺牲别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情节,令我捧腹大笑。

当我第二次去细细品味《昆虫记》时,我不仅发现了奇妙的.昆虫世界,还感受到了法布尔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实验精神。

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就算做完,也都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自从我读了《昆虫记》后,我变了,变得有恒心、有耐心了,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如果一件事半途而废,那岂不是与没做一样?于是,再大的困难都会被我设法解决。到后来,我总结出一个道理:一件事,如果认真去做完,哪怕这件事再小,也是值得的;相反,如果你正在做一件大事,却没有坚持做完,那就和没做一样。

你有什么好书,也介绍给我看吧!

《昆虫记》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很好看,介绍了许多昆虫,有黄蜂、蜣螂、松毛虫、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昆虫就是蝉,读了蝉的故事,我才对这个平时小看的动物,产生了敬意。

以前看过的寓言中曾写过这样的故事:整个夏天,蝉终日唱歌,不做一点事情,而蚂蚁却忙着储藏食物。到了冬天,蝉因为饥饿去向蚂蚁要吃的。读《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实际上,冬天在地上看不到蝉的存在,而蝉也不靠别人生活。它从不去向蚂蚁求食,相反蚂蚁会因为饥饿乞求它。七月时节,昆虫大都为口渴所苦,但蝉仍然很舒服。它会用突出的嘴,去吸树里的汁液,这样就不会口渴了,许多昆虫发现蝉井里流出来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量最多的是蚂蚁。蚂蚁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蝉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想把它的嘴从井里拉出来。蝉到最后不得已抛开自己的井,蚂蚁便占用了这个井,把浆汁全吃完。

我还知道蝉虽然它在树上大声的.唱歌,但它自己根本听不见,蝉在地底下生活四年,在地上却只有三到四个月的生命,那是它生命最后的绝唱。

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昆虫的生活习性,他还告诉我们昆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爱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