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160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记录着大自然从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生活方式,还原着生活的原始状态。
790多日,梭罗笔下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轻叩一部经典,细细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聆听那来自瓦尔登湖畔,弹奏着的梵歌。梭罗的文字是朴素的,他的思维又是独特的。他与孤独为伴,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脑中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那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一张小小的床,一个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这些简单的陈设,仅仅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
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在一点一点安静。
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他想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梭罗的陋室铭写道:‘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他还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在瓦尔登湖关怀着全人类。
我想,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本书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一: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经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写了一篇自己看完《瓦尔登湖》后、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了几个月“瓦尔登湖”式生活的经历:
首先—努力工作同时省吃俭用,准备了几个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钱;
其次—在城郊结合部住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房子,开始自己所谓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然后—在享受了家庭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赶着时间打卡上班的日子后,感到无事可做的空虚,于是把自己喜欢的武侠小说看个遍……
接着—接着就感觉空虚、寂寞、无聊,每天无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摊逛来逛去……
最后—最后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经逃离的—文明社会,并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记得是这样的:
说他回到曾经的学校,准备复习考研,在宿舍里上铺的一个学弟在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他问这位学弟看的什么书,学弟告诉他:看的是《瓦尔登湖》。然后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那种笑似乎笑这个学弟和自己过去幼稚一样。
二:看到这里,我也笑了
看到这里,我也笑了,为这种所谓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罗要是看到了也会笑了,因为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样的生活;
梭罗走进森林,不是为了逃避现在的文明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梭罗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懒,而是让自己变得闲适,梭罗在森林里并没有感到空虚、寂寞、无聊,相反梭罗在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却是比在人群中的生活更加丰富、丰盛、精彩……
至于“那些获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的人,得到的只不过是可耻和无益的悠闲,而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他却没有学到。”
而我们这位年轻人纯粹是为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又没有“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自然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度日如年,最后灰溜溜的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怀疑这位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把《瓦尔登湖》这本书读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里那位教授一样,只是自以为是的读懂了这本书。
再往大一点说:今天国人的“悠闲和休息”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好一样,但国人有了这么多的“悠闲和休息”而能“结成硕果”的又有几个?是不是相反,反而觉得更加地无聊、寂寞、纠结、不知所措……
而《瓦尔登湖》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过“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结成硕果”的一本书。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于你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当下人眼里成功的生活?
开豪车、住豪宅、美女相伴、掌声鲜花闪光灯……这是不是一种成功生活,是!但“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
因为“从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们不需要采用、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罗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罗在书里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采用我的生活方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因为还没等他学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为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许多人追求所谓流行、时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万变的呀)。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维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告诉我们的不是要我们去东施效颦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们要勇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