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孔子》读后感

2025/09/0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孔子》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孔子》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一口气把《孔子——影响世界的人》这本书看完了,在文字的徜徉中,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孔子,他让我敬佩。我们历史上有那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他又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我想: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

古今中外,但凡做学文的人都具备谦虚好问的精神。爱迪生勤奋好学,勤于思考,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屈原洞中苦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自幼好学不倦,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最后成为一代大学者……不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才使他们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由此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读着读着,我的脸不知不觉地红了。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一旦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学习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想想自己的行为,读读孔子的事迹,我明白:要想成功,是不能离开谦虚好学勤奋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1%聪明加99%汗水等于成功。

《孔子》读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它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师襄学琴,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深受触动,我被孔子那种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为了学好琴,他每天不断的练习,不断进取,连师傅都说他学得可以了,他却还不满足,最后竟把音乐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再看看我,平时我总觉得我们的课程进度太慢了,别的班都上三十多课了,我们班还像老牛拉破车样落后几课。在我的想象中,我觉得学课就是把课文读几遍,把生字和词语认识完毕,一篇课文就该学完了。但我从没想过,学一篇课文不仅要认识生字和词语,更重要的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要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我们从中学会什么。我们不说要像孔子把课文掌握得炉火纯青,但你至少要完成你需要掌握的知识。

而孔子身上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他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他已经上大学问家了,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可他还要不断学习。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时间不等人,你多学一天,你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孔子学习吧:学习他那种凡事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吧,让我们努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善于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正如陈毅所说:“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孔子》读后感 篇3

我在我的卧室里津津有味的看着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这里面主要讲了孔子的一生,让我知道了孔子是多么的伟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因为孔子好学,于是,去京城洛阳见老子。老子听说孔子要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捧着,送给了老子。因老子比孔子大得多,所以经验阅历也丰富的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已接触的广博得多。因此,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是极其有益的。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

最后,我喜欢这几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的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得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信,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还有一句话是:“鸟,我知道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他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

另外,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具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孔子》读后感 篇4

星期六阳光灿烂,我阳光从我的脚尖悄悄的爬上了我的膝盖像现在玩耍。我静静的坐在飘窗上,看着这本书——《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像把我穿越到了古代。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从幼年一直到死去发生过的事情和故事。有许多篇章让我深思熟虑。

而在这其中让我最受影响的'是《孔子和老子的见面会》不要讲了鲁昭把孔子打发到,洛阳去观光。好学的孔子,觉得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那在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孔子就非常开心。老子一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他,又叫他的仆人打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照当地的礼节,从自己的车上下来,把见面礼大雁捧着送给了老子,老子比孔子的年纪大的多,那个经验与阅历也丰富的多,所以孔子觉得这是对自己极其有益的,孔子就在许多方面问老子一些问题,老子也按照真正的答案回答给孔子,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甚至孔子最懂得礼数方面也向老子请教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就要就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的跟他说:“听说有钱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得有道德的人,送行的时候是赠送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老子老子叮嘱了孔子许多,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从这里我知道孔子真的非常的好学。也知道了孔子很会虚心向别人请教。从最后一段话,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我也知道了,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很高的。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虚心请教,才能懂得更多知识。

《孔子》读后感 篇5

寒假期间,我复习了课文《孔子师法》。很有教育意义,让我感触很深。

孔子年轻时是有名的老师,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深刻。三十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离洛阳千里,孔子熬了一夜,花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洛阳。见了老子,谦谦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天天陪着老子,随时求教。老子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人们尊重孔子和老子的知识,以及他们的品格。

孔子的真诚学习、谦虚好学深深打动了我。看着孔子,想着自己,觉得惭愧。比起孔子,我的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真的是差得很远。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催我学习,有时候看起来很不情愿。考试成绩好,爱翘尾巴;成绩差,爱发脾气;有时候成绩好不好都无所谓。假设这次语文考试。虽然在班里拿了第一,但是只拿了89分。这说明我还是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作文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粗心还没有完全消除。

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孔子,千古圣人,能虚心读书,我想我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子曰:三人行必由我教。在未来,我会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追求,积极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努力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